卵叶马兜铃
卵叶马兜铃Aristolochia ovatifolia S. M. Hwang,大寒药、木防已、木防己、青木香。是马兜铃科 Aristolochiaceae马兜铃属 Aristolochia。[1]
目录
植物特征
木质藤本;根圆柱形,细长;嫩枝密被黄棕色倒生长柔毛,老枝无毛,具纵槽纹。叶纸质至革质,卵形,长5-13厘米,宽4-8厘米,顶端短尖,基部深心形,两侧裂片下垂,湾缺深5-10厘米,宽约5毫米,有时两裂片互相重叠,边全缘,稍背卷;嫩叶上面密被黄棕色长硬毛,成长叶变无毛,下面密被灰白色或黄棕色长绒毛;基出脉3-5条,侧脉每边3-4条,网脉在下面明显隆起。
叶柄纤细,长3-5厘米,上面具深槽纹。花单生于叶腋,紫红色;花梗纤细,长3-6厘米,向下弯垂,近中部有一小苞片;小苞片卵形,长3-5毫米,密被灰白色长柔毛;花被管中部急遽弯曲,下部长10-15毫米,直径7-10毫米,上部较下部稍长或近相等,外面疏被长柔毛或无毛,具纵脉纹和不规则网纹,内面有乳头状腺毛。
喉部有3-4个半圆形突起组成的环;檐部圆筒形,长1.5-2.5厘米,宽10-15毫米,偏于一侧,边缘稍3裂,裂片等大或稍不等大,半圆形或下面裂片近截形,长1.5-2.5毫米,宽4-5毫米,内面具乳头状突起;花药长圆形,成对贴生于合蕊柱近基部,子房圆柱形,长约1厘米,6棱,密被黄棕色长柔毛;合蕊柱顶端3裂;裂片边缘向下延伸,皱波状。蒴果圆柱形,长约6厘米,直径约2厘米,成熟时暗褐色,6棱,棱常呈波状;种子长卵形,长约6毫米,宽约4毫米,背面平凸状,腹面凹入。花期4-5月,果期6-8月。[2]
分布
生长习性
栽培方法
卵叶马兜铃的栽培方法也比较常见,一般是以播种繁殖为主,也可采用分株繁殖法。早春4月播种于苗床上。播种前将成熟的种子用35℃的温水浸种一天,用3倍湿沙拌种,装入布袋内,埋在向阳的土坑中,盖土,用塑料薄膜保湿及保温,约15天种子萌芽后就可播种。
在苗床上按照一定的行距开沟,将发芽后的种子均匀地撤入沟内,覆土后加草覆盖保湿,15—20天出全苗。苗高15cm时,按一定的株行距进行移栽。4月中、下旬,选择2年生以上的植株,刨出后选择健康的根,切成约10厘米的段,拌入适量草木灰,按行距开穴,每穴平放1段,覆土并压实,保持土壤湿润,以利生根发芽。
主要价值
用途功能:卵叶马兜铃的根入药,能止痛、解毒。
卵叶马兜铃是一种具有较高药用价值的植物,这不仅体现在它明显的止痛功效上,还在于卵叶马兜铃在解毒方面的表现。并且由于它分布较为广泛、外形呈现根圆柱形,细长状、特征明显并且易于分辨,因此在许多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医学信息及健康食疗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的依据。任何健康问题应咨询专业医护人员,任何疾病的治疗请遵医嘱。[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