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卷尾,属于雀形目卷尾科,俗称黎鸡、黑连,是常见的夏候鸟。它们的最主要的特点是嘴形强健,先端具钩;翅形尖,尾长而呈叉形,一些种类外侧尾羽向上卷曲,故有卷尾之名。脚短健,体羽纯灰或黑色,雌雄相似。以昆虫为食,是重要的益鸟。巢呈浅杯状,构造疏松,多缠以蛛丝,置于大树高处,卵色变化大,护巢性强,善鸣叫。


卷尾

中文名称:卷尾

别名:黎鸡、黑连

科目:卷尾科

目录

基本内容

东半球 雀形目(Passeriformes)卷尾科(Dicruridae)的20种鸣禽。常攻击那可能伤害它们的卵和幼雏的比自己大得多的鸟类(如鹰和鸦);而对它无害的鸟(如鸽、黄鸝)在卷尾的近旁营巢则得到保护。多数体长18∼63.5公分(7∼25吋),黑色有光泽,有时在头或下体有白色(雌、雄相同);大多数的眼火红色。有些有羽冠或头羽,尾通常长而分叉,尾角外卷。东南亚的 大盘尾(Dicrurus paradiseus)的尾有30公分(12吋)长的「金属丝」,即外羽,其大部分长度不分支,但在其末端有相当长的羽片。

形态特征

栖息于山区热带阔叶雨林鸟类,在林间空旷草地、山谷间开阔河流岸旁或潮湿的沼泽地带活动,它们经常长时间的停留在孤立的乔木顶端,时而突然急速飞起,捕捉空中过往飞行的昆虫,或飞翔穿插于密树中。它飞翔较缓慢,体后尾羽的“盘状尾”飘荡飞舞,时而急速上升,紧接着翻筋斗般的下降,捕食沼泽草地受惊飞起昆虫;小盘尾鸣叫声调悦耳,旋律变化多,并善于模仿他鸟鸣声。主要以蝗虫、蚱蜢等昆虫为食,也吃植物的花蕊与浆果,通常站在树木高处窥视周围动静,发现猎物立刻飞去捕捉,然后飞回原处吞食。

分布范围

其分布自非洲到中亚、澳大利亚和西太平洋岛屿,栖居於森林、开阔地和园林中。像鶲和 伯劳一样,取食大型昆虫和白蚁。叫声洪亮,刺耳和圆润的声音混杂;有些种类善於模仿。巢是一只轻而薄的篮子,似乎对於孵卵的鸟显得太小。 黑卷尾(D. macrocercus)是南亚最常见的种类之一,又称王鸦,因为它能恫吓鸦。非洲的叉尾卷尾(D. adsimilis)或许就是黑卷尾,是整个南撒哈拉的常见种。

常见种类

常见的种类有'''黑卷尾,灰卷尾,发冠卷尾'''。

黑卷尾(Dicrurusmacrocercus)

俗称黑黎鸡,全身黑色,背和胸部有反光的金属蓝色,尾长而呈叉形,外形尾羽的先端微向上卷;嘴、趾和脚均为黑色,很易识别。平时栖息在山麓或沿溪的树顶上,在开阔地常落在电线上。数量多,常成对或集成小群活动,动作敏捷,边飞边叫。主要从空中捕食飞虫,主要以夜蛾、蝽象、蚂蚁、蝼蛄、蝗虫等害虫为食,对农林业有益。

广布于我国东部,除云南西部、海南岛和台湾为留鸟外,其他地方均为夏候鸟。5月初到达河北,6-7月间繁殖,9月底南迁。巢筑于榆、柳等树近枝梢的分叉处,以杂草、地衣及蜘蛛网等织成浅杯状巢。每窝产卵3-4枚,卵色变化大,北方多为白色,微具黑褐色细点;南方则呈橙黄色,杂有紫色斑。护巢性强,如有别的鸟侵入巢区,则双双飞出急速掠过入侵者的身旁,用喙啄击,或用翅扇打,甚至可攻击比其体大很多倍的 乌鸦及鹰等,直到将它们赶出巢区附近为止。老乡常把小鸡养在卷尾巢下,借以得到保护。繁殖期,雄鸟往往站在树顶发出音似"吃杯茶"的嘹亮的、发金属声音的叫声 [1]

灰卷尾(Dicrurusleucophaeus)

俗称灰龙眼燕,全身为暗灰色,鼻羽和前额黑色,眼先及头之两侧为纯白色,故又有白颊卷尾之称。尾长而分叉,尾羽上有不明显的浅黑色横纹。飞翔姿势与生活习性和黑卷尾相似。多数地区一年繁殖一次,6-7月进行;但在西南地区则一年繁殖两次。每窝产3-4枚卵,一般呈粉红色,有大形紫灰色斑点。食物以昆虫为主,灰卷尾多站在高树顶上等待飞虫的到来,见有飞虫由附近飞过,就很快的由栖息处向下直飞,掠捕后又突然转折向上,再飞回原处,形似U字形。主要以农林害虫为食,如蝽象、白蚁和松毛虫等,也吃植物种子,对保护松林、房屋、电杆,车船、水闸等都有一定作用,应加以保护。灰卷尾为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华南、华东和西南地区的候鸟;冬天迁往印度、缅甸、马来西亚一带越冬。

发冠卷尾(Dicrururshottentottus)

俗称卷尾燕,酷似黑卷尾,但体型较粗大,外侧尾羽显著向上弯曲,额头上有十余条发状羽,沿后背下垂。在生态习性上与黑卷尾也很相似,但多见于林区,栖息在高低不平的山区、丘陵等地,在河北省则限在高山分布,在南方数量较多。5-6月开始繁殖,巢呈杯状,以纤枝,卷须、根条等构成;每窝产4-5枚卵,卵色不一,一般呈粉红色,其斑点颜色变化大。食物几乎完全为昆虫,如甲虫、蝽象、蟋蟀、蝗虫等。为农林益鸟,夏季广布于我国南方,偶见于北方。


參考來源

  1. 黑卷尾),360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