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實的上官婉兒是這樣的
上官婉兒 |
歷史上真實的上官婉兒是這樣的上官婉兒是唐代著名的詩人、女政治家,原本應該出身名門的她,因祖父獲罪,導致全家被累,剛出生她就成為掖庭奴僕中的一員,但是,在經過她母親的教導之後,她成為了一個熟讀詩書、頭腦靈活、有自己的政治見地的女人,十四歲那年,因為才華出眾,哪怕是罪人之身,依舊被武則天喚入宮中,因為喜愛她寫的字,從那以後,武則天之後所下的詔書,大多數都是上官婉兒所寫。[1]
女皇武則天在中國歷史上聲名顯赫,但其身邊的女侍、被人稱為「巾幗宰相」的上官婉兒則給世人留下了諸多謎團。近日,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咸陽機場附近發現了一座唐墓,儘管之前墓葬已被盜掘,出土隨葬品寥寥無幾,墓誌之外僅存4個壁龕,但根據現有信息的推斷,該墓的主人不是別人,正是近年來在唐朝歷史劇中屢屢出現的「大紅人」上官婉兒。目前,發掘現場已被封閉,考古工作者正對墓葬進行緊張的清理與考證,或許要不了多久,上官婉兒身上的謎團將獲得不同程度上的破解。
目錄
武后身邊人
在初唐歷史上,上官婉兒堪稱傳奇人物,但和一代女皇武則天相比,她就未免有些微不足道了。某種程度上說,武則天決定了上官婉兒一生的命運,即便是襁褓之時,也難以逃離這位女強人的擺布。
上官婉兒出身名門,其祖父上官儀為唐初名臣,後因替唐高宗起草廢后詔書而被武則天所殺,家族籍沒,尚在吃奶年紀的上官婉兒與母親鄭氏同時配沒入宮。14年後,宮中選拔女官,文詞出色並「明習吏事」的上官婉兒脫穎而出,武則天見其聰明伶俐,似為可造之才,於是免除其奴婢身份並命隨侍左右,繼而掌管宮中詔命,成為武后身邊的左右手。
據說,少女時期的上官婉兒曾與太子李賢有過一段戀情,但這段戀情很快被武則天碾得粉碎:公元680年,26歲的太子李賢被廢為庶人,而那份廢黜詔書,正是出自上官婉兒的手筆。此後,上官婉兒一直未婚,甘為武則天鞍前馬後,盡忠盡責。
不過,《新唐書》上倒有段記載頗值玩味:「自通天以來,內掌詔命,掞(艷)麗可觀。嘗忤旨當誅,後惜其才,止黥而不殺也。然群臣奏議及天下事皆與之。」所謂「通天以來」,指的是武則天稱帝後(第一年被定為
「萬歲通天元年」),這段記載的大意是,掌管詔命的上官婉兒某次犯了大錯誤,足以被殺頭,但武則天卻將她放過,而命施以黥刑。
讀者或許會覺得好奇,上官婉兒究竟犯了什麼大錯呢?這事在新舊唐書上均語焉不詳,不過唐人小說倒對此作了繪聲繪色的描述:上官婉兒與武則天男寵張昌宗有私情,某次不慎被武則天撞見。武后勃然大怒,當即拔取金刀,砍到上官婉兒的前髻,傷及左額,且怒目道:「汝敢近我禁臠,罪當處死。」虧得張昌宗跪下來替她苦苦求情,這才得以赦免。但是,死罪可免,活罪難逃,上官婉兒仍被處以黥刑。
黥刑在古代又被稱為墨刑,通常是在犯罪人的臉上刺字,然後塗上墨炭,之後再也擦洗不掉。換句話說,這不但是一種肉刑,同時也是一種人身侮辱,等同於毀容。上官婉兒的這次受罰,似乎受刑於額上,她為了掩飾屈辱而在傷疤處刺了一朵紅色的梅花藉以遮掩,孰料宮人競相模仿,竟成了唐朝時尚史上著名的「紅梅妝」之濫觴。
成也武后,敗也武后。在武則天的淫威之下,同為女人(或者說女強人)的上官婉兒難免心生怨恨,而在數年之後,她還真找到了報復的機會。
中宗二皇后
《舊唐書》中有這樣一個小細節:上官婉兒出生前,其母夢人遺己大秤,算命的人說:「當生貴子,而秉國權衡。」後來生下來卻是個女兒,聞者嗤其無效,及婉兒專秉內政,果如占者之言。
在武則天時期,上官婉兒雖然掌管宮中詔命,但她只是武后的傳聲筒,絲毫不敢造次。等到公元705年,武則天年老病衰,宮中爆發「神龍政變」,局勢一時大變。據《唐中宗李顯本紀》所載,「神龍元年正月,鳳閣侍郎張柬之、鸞台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將軍敬暉、右羽林將軍桓彥范、司刑少卿袁恕己等定策率羽林兵誅易之、昌宗,迎皇太子監國。」在這次政變中,武之寵臣張易之、張昌宗兄弟被誅殺,中宗李顯復位,武后統治就此終結。而政變的成功,與上官婉兒的裡應外合有着莫大的關係。
政變後不久,上官婉兒被中宗收為昭容,宮中地位僅次於韋皇后。這事說來有些蹊蹺,上官婉兒當時已經42歲,早已過了女人的黃金年齡,而且她與中宗李顯婚前既沒有戀愛,婚後也不曾日久生情,這樣的安排,與其說是聯姻,倒不如說是一種政治獎賞,至少從後來的事實看,確實如此。
唐中宗一生顛沛流離,命運多舛,由此養成了柔弱的性格,而皇后韋氏則一心想學武則天,她在女兒安樂公主的協助下,極力把持朝綱。此時的上官婉兒,仍專掌詔令,權力比武后時期更大,而且更加大膽地與外臣交結,其中就包括了中書侍郎崔湜。後來,崔湜被御史李尚隱彈劾而罪貶外州司馬,但上官婉兒仍幫助這位老情人官復原職。
中宗時期,朝中的權力爭鬥錯綜複雜。武則天死後,武家特別是其侄武三思勢力猶存,韋後為拉攏武三思而將其女安樂公主嫁給其子武崇訓為妻,而上官婉兒為保住自己的權勢又與武三思私通。在韋後和安樂公主等人的支持下,武三思先後設計貶殺了張柬之、桓彥范、敬暉、袁恕己和崔玄暐等人,權傾人主,不可一世。為此,上官婉兒在所草詔令中經常推崇武氏而排抑李唐皇族,這也為之後的事變埋下了禍根。
玄宗刀下鬼
對於武三思的飛揚跋扈和淫亂朝政,中宗無所謂,但太子李重俊可就忍不住了。原來,李重俊並非韋後親生,而且被後者視為政敵,權勢正盛的安樂公主也不把他這個哥當哥,有一次竟公然辱罵他「奴才」,這讓李重俊既憤怒又後怕。正所謂「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唐朝宮廷史上一向有政變的傳統,李重俊一番策劃後,決心除去武三思、韋皇后、安樂公主及上官婉兒這個政治集團,以保住自己的太子地位並進而奪取皇權。
景龍元年(707年)七月,太子李重俊與左御林大將軍李多祚等矯詔發兵,於半夜時分衝進武家誅殺武三思父子及親信十餘人,後又統兵直趨肅章門,入宮追索韋後、安樂公主、上官婉兒。遭此變故,中宗和韋後為保自家性命而差點將上官婉兒交出,以求太子退兵。幸虧上官婉兒應對得當,其以漢時晁錯為例,申明「太子之意乃先殺上官婉兒,爾後依次捕弒皇后和陛下。」中宗、韋後聽後如夢初醒,遂帶上官婉兒和安樂公主登上玄武門躲避兵鋒,並令右羽林大將軍劉景仁率兵救援,太子李重俊最終兵敗被殺,史稱「景龍政變」。
經此一劫後,上官婉兒表面上雖仍依附於韋後,但暗地裡卻開始有意識地結交李唐宗室。景龍四年(710年)六月,唐中宗李顯被韋後與安樂公主毒死。七月,臨淄王李隆基率羽林將士沖入宮中,誅殺韋後及其黨羽。李隆基入宮之時,上官婉兒率眾宮女秉燭列隊迎接,並拿出自己當初與太平公主(高宗與武則天之女,李旦胞妹)一起草擬的「遺詔」(即皇子李重茂即位天子,韋皇后攝政,李旦輔政),以此證明自己站在李唐宗室一邊。李旦即李隆基之父、後來的唐睿宗,但韋後對這份遺詔並不滿意,她不願李旦參預朝政而將其改為有名無實的太子太師,這也是引發這次「唐隆之變」的原因之一。
對於這種事後的表態,上官婉兒自己也感到有些無濟於事,於是又請李隆基的主要謀士劉幽求前去為自己說情,但李隆基的態度十分堅決:「此婢妖淫,瀆亂宮闈,怎可輕恕?今日不誅,後悔無及!」眾兵鼓譟聲中,上官婉兒最終被斬於旗下,終年47歲。
上官婉兒曾慫恿中宗設立修文館,大召天下才子吟詩作賦,對唐朝文化有較大的促進作用。宴遊之時,上官婉兒常替中宗、韋後和安樂公主代作詩賦,佳作連篇,為時人傳誦唱和。開元初年,唐玄宗李隆基為上官婉兒恢復名譽,並將其詩賦文章編成文集20卷。可惜的是,此集早已失傳,只有32首詩被收入《全唐詩》,流傳至今。
《全唐文》中倒收有當時宰相張說所作的《昭容文集序》一文,其中稱:「昭容兩朝專美,一日萬歲,顧問不遺,應接如響。雖漢稱班媛,晉譽左嬪,文章之道不殊,輔佐之功則異。」這應該算是對上官婉兒比較客觀公正的評價了。
另外,上官婉兒很得武則天的看重,甚至有傳言稱,武則天有意將她培養成下一任女皇,當然最終不了了之,但這也證明了,上官婉兒在處理政務方面的確有着非凡的能力。[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