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方法的國民經濟學講義大綱
內容簡介
本書由序論和4編構成。第1編總論;第2編國民經濟;第3編國家財政;第4編經濟學說史。在本書中,羅雪爾把歷史方法第1次運用到政治經濟學中來,為德國歷史學派經濟學奠定了基礎。但本書結構不嚴密,各編之間基本上是毫無聯繫地論述了財富的生產、分配和消費;國民經濟生活發展的四個階段(即幼年、青年、成年和老年時期);決定歷史階段發展的要素(主要是自然、勞動和資本);國家財政以及經濟學說史等一系列國民經濟學體系的問題。作者主要在歷史方法上作文章。根據羅雪爾的解釋,他的目的在於建立歷史方法的國民經濟學體系,他要求讀者「翻閱本書,將不致忽略貫串全書並成為它的基礎的獨特而嚴密的方法——歷史的方法」。他認為歷史方法「任何時候都具有客觀的真理性」。他的所謂歷史方法就是認為政治經濟學不應當限於研究現代的經濟制度,而必須搜集大量的「歷史材料」,認為可以從認識現代國民經濟與歷史的「類比關係中得到極為寶貴的啟示」。對歷史經濟發展過程僅僅作純經驗主義的觀察和描述,否定任何理論探討的必要性。馬克思稱這種方法為「教授式的折衷主義空談」。(《資本論》第1卷第110頁)
作者簡介
威廉·羅雪爾(WilhelmRoscher 1817—1894),德國經濟學家,舊歷史學派的創始者。出生於德國漢諾威的高級法官家庭,曾在哥廷根和柏林大學學習歷史學和政治學。擔任過哥廷根和萊比錫大學的教授。主要著作還有《十六七世紀英國經濟學說史論》、《德國經濟學說史》、《國民經濟學體系》等。
《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凡例
1.本辭典為書籍文獻的綜合性、科學性和知識性的工具書[1]。選收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綜合性科學、社會和人文科學、文學藝術的各個學科,以及宗教的名著和重要典籍。
2.一部著作,或一篇論文、作品,立為一條詞目。古籍[2]中個別篇章,習慣上認為有特殊意義的,也獨立設目。
3.一部著作一般只在一卷出現。少數著作是幾個學科不可缺少的,在有關各卷互見。互見條目用(參見第 頁)註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