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三峽」
內容簡介
自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中國社會進入曲折動盪的「歷史三峽」,開始了緩慢的轉型。在這一過程中,多少精英參與其間,匯入這股波濤洶湧的歷史大潮。他們搖旗吶喊,蜂擁爭先,浪卷船翻,驚險莫名。他們言忠信、行篤敬,默默耕耘,把我們這個古老的文明,慢慢地推向現代化。
在本書中,歷史學家唐德剛不為親者隱,不為尊者諱,對這些風雲人物的功與過逐一分析,不偏不倚,展現出其對中國歷史脈絡的清晰洞察,以及對中華民族命運與前途的深切關懷。
作者簡介
唐德剛(1920—2009),安徽合肥人。國立中央大學(重慶)歷史系學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紐約)碩士、博士。曾先後任職於省立安徽學院、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市立大學,長期從事歷史研究與教學工作。著有《從晚清到民國》《從甲午到抗戰》《袁氏當國》《段祺瑞政權》《李宗仁回憶錄》《胡適口述自傳》《胡適雜憶》《書緣與人緣》《史學與紅學》等,作品包括歷史、政論、文藝小說多種,以及詩歌、雜文數百篇。
原文摘錄
這時立夫先生仍穿着當年部長的技(西服領帶),帶我這個學徒去實習收雞蛋、清理雞糞、換水、雞 大套雞場作業,十分辛苦,而我們有談有笑一一真是「回也不改其樂」!後來他們雞場倒閉,又燒了一場大火,立夫先生改制豆去中國城市場兜售為生。可說清苦不堪。 開朝政不談,就以士君子立身處世來說,陳家這幅全家上下和睦、不怨不尤的清寒圖景,使我這個亦東亦西的史學博士生,肅然起敬。記得在一九七二年底,托「上海公報」之福,我以第一批旅美教授的身份回大陸探母,頗受禮遇。在一次黨史組織約談會上,主人們談到了「蔣宋孔陳四大家族」。我便直率地說,其他三家我不也,至於「陳家」我則深知是一戶窮人」。我把立先生的故事,都講了出來。說得全場大驚,「地陪」失色。會後我的至親好友聞訊都惴不安,說我犯了「原則性的錯誤」一怎能替萬惡之首的「四大家族」辯護呢?
書評
唐德剛的名氣大多還是在哥大搞口述歷史時搞起來的,他主筆的李宗仁和胡適的口述回憶錄,確實有難得的價值。這本書里也講了他在哥大時對桌的茱莉夏連蔭沒做完陳立夫和孔祥熙口述歷史的原因,甚為遺憾。唐德剛是典型的鄉土出身的教書匠,一路在台灣、美國搞近代史的研究和教學,語言的通俗直白和視野的繁雜是最大的特點。
這本他歷年發表於各處的文章集子,讀起來通暢簡潔,因作者在海對岸的緣故,敢講敢說,讓觀者對一些基本的近代史問題有了更多角度的認識。《民初軍閥「四圓四方」圖解》,用一個簡單的方法把中國近代史上最複雜的部分講得很清楚,推薦要參加歷史高考的文科生讀一讀,有助於梳理軍閥混戰這段時期的歷史脈絡,比學校的複習資料有趣好記。《論「西山會議派」》和《政學系探源》是把國民黨的各個派系裡最出名的這兩派好好梳理了一番,特別是寫政學系的起起伏伏和弱點問題分析得非常通透。寫梅蘭芳的兩篇文章也非常有趣,看得出是做足了一番功夫的。另外,作為胡適的弟子,在關於胡適的兩篇文章中,前一篇確實有過譽之嫌,讀是我有些起雞皮疙瘩,什么九項全能的人和聖賢宗師,這應該是一名研究歷史的人採用的語言麼?後面一篇胡適整理國故和再造文明的方法論方面,倒是說得很客觀。特備是對其禁讀文言、毀滅方塊字,提出了胡適的「治學方法」也只是拾干嘉之餘慧,這倒還是挺敢說的。
當然,本書也有很大的問題,比如唐德剛非常口語化的言語方式,以及非常通俗隨意的表達,勤於表達和各類名人關係的攀附。一段話里可能會有很多內容都是在扯閒篇,乾貨寥寥。在寫袁同禮那篇文章里提到歷史三峽中的龍舟競賽,我覺得此段觀點是狗屁不通的。還有最後那篇乍唬唬的對人類未來看科技戰爭的聯想,實在是嚼之無味啊。
去粗取精。好的那幾篇文章多看看,不太盡如人意的也不要太當回事。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