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原產地中海(葉思泰)

​​ 原產地中海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原產地中海》中國當代作家葉思泰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原產地中海

據說,現今稱「蒿子稈兒」的茼蒿,原產地中海,在中國有九百餘年栽培歷史。但按我推斷,古時稱「皇帝菜」的家蔬茼蒿和我要表達的野茼蒿,根本不是一個物種。從形態上看,家蔬茼蒿梗兒軟,葉兒密,梗葉偏黃,葉形與野茼蒿差不多,但野的連梗帶葉偏黑偏綠,梗兒硬棒。從氣味上區別,家蔬茼蒿雖也持異香,但遠不如野的濃烈。真正的野茼蒿,那種味道,難書難描:含溫藹的也含凜凜的藥香。它散發出來的氣味,勾人的心魄,擱在家裡,幽香久久不絕。許多菜蔬招蒼蠅、招蛆,卻不見何者欺負它。再說了,古時大山深處千里無人煙,既然是高貴的東西,怎麼捨得把引進的茼蒿專程種到高山上去呢?自己的孩子自己愛,即便與前者存在着淵源,但我更願相信是我們本土的東西傳到國外轉變了基因,如同經了若干代的華裔已然沾了洋氣!

判斷上證明我國為原產地的野茼蒿,另一項根據,我國醫藥典籍上有論述。古藥書稱它為「野菊花」,既然是「野」,更和家養的不沾邊兒了。古人在藥理上分析,謂其可「破血疏肝、解疔散毒,祛風殺蟲」,具「安心氣、養脾胃、消痰飲、利腸胃」的功效,有明顯的降血壓的作用。若為市面上異化了的家蔬,又哪裡做得到這些

山地上,野茼蒿是時令菜,山地人家從來不覺得它尊貴。我見到的食用方法簡單,只將莖葉切碎,撒一點鹽,即成菜,特別符合山民簡樸古拙的生活習性。遍山溝渠肆意而生的野茼蒿,不用費時間去找,收工回來順便掐幾把或派小孩兒到村口薅幾把,隨采隨吃,相當隨便。只是今人城裡來客將它認成了山珍,作農家樂一游,懼肥厭甘的他們,必不可少地點它的名,用來佐酒佐食,個個很開胃。

我曾在山地上見了它真容、觸摸過它,那種喜悅真是從心頭起。很多意象、很多慰藉,在心畔綻開。怎樣的一種野蔬啊,竟這麼招我疼、招我愛!看它聰俊而自信的樣子,我看出它並不希望人的賜予,白雲悠悠附其神,默默薄土伴其根。它自己無牽無系,寧靜卻能夠保證家族豐滿起來。萬千品類中,它不受同化,更無從將其剿滅。它不拒絕觸碰,等待於人的只是發現。我佩服的正是這股志氣和氣節。現代的生物科學,認可文明發展,然而卻使生物種群增加了共性、消滅了個性、剿殺了同類,這與人類的情況一樣,轉變得分不出真偽。在我眼裡,野性的東西,它就是歷史,它就是根脈,它就是素質,它就是信仰。感覺它還是忠良。從它孤忠的氣蘊,直可拷問自己的良心:行之善者,以其為法;行之不善者,惕而生勵。

——突發奇想,冒出了一個「壞」:世態人心已經大變,身份低下者辦事少不得人情,總要送禮解急。倘若求人,送啥呢?趔腰的硬貨,送不起,一袋四五月份的野茼蒿,送給像我一樣剝了皮還是農民的官人,或許更有利於把事情辦成,你說是不是呢?

[1]

作者簡介

葉思泰,必讀社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