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原子半徑

原子半徑(Atomic Radius)是描述原子大小的參數之一。根據不同的標度和測量方法,原子半徑的定義不同,常見的有軌道半徑,范德華半徑(也稱範式半徑),共價半徑,金屬半徑等。同一原子依不同定義得到的原子半徑差別可能很大,所以比較不同原子的相對大小時,取用的數據來源必須一致。原子半徑主要受電子層數和核電荷數兩個因素影響。一般來說,電子層數越多,核電荷數越小,原子半徑越大。這也使得原子半徑在元素周期表上有明顯的周期遞變性規律。原子半徑對元素的化學性質有較大影響,所以對原子半徑的研究在化學的發展中有着極其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目錄

簡介

影響原子半徑的因素有三個:一是核電荷數,核電荷數越多原子核對核外電子的引力越大(使電子向原核收縮),則原子半徑越小;當電子層數相同時,其原子半徑隨核電荷數的增加而減小;二是最外層電子數,最外層電子數越多半徑越大;三是電子層數(電子的分層排布與離核遠近空間大小以及電子云之間的相互排斥有關),電子層越多原子半徑越大。當電子層結構相同時,質子數越大,半徑越小。實驗結果鉀原子半徑>鈉原子半徑,這說明從鈉到鉀,增加的八個電子和增加的一個電子層對原子半徑的增大作用>增加的八個核電荷對原子半徑的縮小作用。所以,同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徑從上到下逐漸增加。氖到鈉核電荷增加1個,核外電子和電子層均增加一個 ,由此推斷,鈉的半徑>氖的半徑,即:增加的一個電子和一個電子層對原子半徑的增加作用>增加的一個核電荷對原子半徑的縮小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並不是電子層多的原子半徑就一定大,如:鋰原子半徑>鋁原子半徑。這是因為當核電荷增加到大於八以後,其核對半徑的縮小作用越來越強已經超過了增加一個電子層對半徑的增加作用。

評價

原子並沒有確切的大小,所謂的有效尺寸是指原子在化學運動中所表現出來的原子間距,即吸引力與排斥力的平衡距離。根據相互作用力的不同,有以下幾種有效半徑:范德華半徑、金屬半徑、離子半徑和共價半徑。[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