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栉龙属
原栉龙属(属名:Prosaurolophus)又名原蜥冠龙、原蜥嵴龙、原蜥冠鳄,意为“原始栉龙”,是因冠饰与较晚期的栉龙类似而得名。原栉龙是种鸭嘴龙类恐龙,生存于晚白垩纪的北美洲。
目前已经发现2个种与至少25个个体,包含头颅骨与骨骼,但化石整体仍不明确。原栉龙身长约9公尺,化石发现于加拿大亚伯达省的恐龙公园组与美国蒙大拿州的双麦迪逊组,年代为上白垩纪的晚坎潘阶,约7570万到7410万年前。原栉龙最显著的特征是由鼻骨形成的小型坚硬冠饰,在眼睛前方突出。
模式种是巨原栉龙(P. maximus),是由巴纳姆·布郎(Barnum Brown)在1916年所叙述、命名。第二个种是黑脚原栉龙(P. blackfeetensis),是由杰克·霍纳(Jack Horner)在1992年所叙述、命名。两个种的主要差异在头冠的大小,与头骨的比例。
目录
叙述
原栉龙是种有大型头部的鸭嘴龙类,最完整标本的身长为8.5公尺,而头颅骨长度约0.9公尺。原栉龙的眼部前方拥有小型、低矮、三角形的冠饰,两侧有凹处。肱骨相当短。
除了冠饰以外,原栉龙是种不显眼的鸭嘴龙亚科恐龙。如同其他鸭嘴龙科,原栉龙的头部前段平坦、宽广,具有喙嘴,适合咬断树叶与树枝。嘴部的后段有数千颗牙齿,适合磨碎植物,再行吞食。
原栉龙的两个种差别在于冠饰特征与轮廓,黑脚原栉龙的面部比巨原栉龙的还要陡峭、高。黑脚原栉龙的冠饰边缘在成长期间往眼睛后方生长,至少黑脚原栉龙拥有这样的成长模式[1]。
历史
著名古生物学家巴纳姆·布郎(Barnum Brown)在1915年于亚伯达省Steveville镇附近的红鹿河发现一个鸭嘴龙类头颅骨(编号AMNH 5836)。他在1916年述叙这个标本,并以较早命名的栉龙为对比,栉龙拥有类似但较长的冠饰,他将这个标本命名为原栉龙属[2]。
头颅骨的鼻口部遭到损害,并认为以过长的模样重建,但在1924年发现的一个接近完整标本与头颅骨,是由威廉·帕克斯(William Parks)所叙述,则发现原本标本是以真实的外型来重建。原栉龙的化石已被发现20到25个个体,包含7个连接者身体的头颅骨。
第二个种黑脚原栉龙是根据编号MOR 454标本,是由另一著名古生物学家杰克·霍纳(Jack Horner)命名。这个标本以及其他3到4个个体化石,是在蒙大拿州冰川县附近发现的。这些标本来自于一个由原栉龙化石所构成的尸骨层,这显示这群动物在一年中的至少某个部份是群居的。这个尸骨层反映了一群动物在干旱时期聚集在水源附近[3]。虽然大部分的鸭嘴龙类物种已被确认,但黑脚原栉龙是在最近几年的研究才被认为是有效属。
参考文献
- ↑ (英文)Horner, John R. (paleontologist). Cranial morphology of Prosaurolophus (Ornithischia: Hadrosauridae) with descriptions of two new hadrosaurid species and an evaluation of hadrosaurid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Museum of the Rockies Occasional Paper. 1992, 2: 1–119.
- ↑ (英文)Brown, Barnum. A new crested trachodont dinosaur, Prosaurolophus maximus (PDF).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1916, 35 (37): 701–708 [2007-04-15].
- ↑ (英文)Rogers, Raymond R. Taphonomy of three dinosaur bone beds in the Upper Cretaceous Two Medicine Formation of northwestern Montana: Evidence for drought-related mortality. Palaios. 1990, 5 (5): 394–413. doi:10.2307/3514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