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村
厦村 |
---|
|
厦村(Ha Tsuen),或称厦村乡(Ha Tsuen Heung),坊间俗写成“厦村”,位于元朗区西部,东面是天水围新市镇、南面是洪水桥、北面是流浮山。厦村与屏山、十八乡、八乡、锦田和新田合称“元朗六乡”。
目录
名称
“厦”与“廈”(即顶部有没有一点之分)为相通异体字[1],厦村村民传统使用没有一点的“厦”字,不过由于在繁体中文中,有一点的“廈”为正字,故此香港政府和村外人多使用“廈”字进行表述,在政府地图以至是道路命名等都写作“廈村”而非“厦村”,但如果要尊重乡村传统,应当写作“厦村”。
历史
厦村邓族
邓汉黻的四世孙邓符协在崇宁三年(1103年)迁居于岑田(今锦田),并于圭角山下创办力瀛书院,读书讲学。其后人各自繁衍,并散居东莞各地(宋、元时今香港地区属东莞),合称“五大房”,当中邓元亮一房后人续居岑田。
锦田邓氏九世祖邓洪惠与邓洪贽兄弟见厦村地方广阔又近海,有渔盐之利,于明朝中叶迁居厦村西头里(即现今之祥降围)及东头里(即现今之东头村),成为邓氏厦村两房的始祖。其后子孙繁衍,因而分立罗屋村、巷尾村、新围、锡降围、锡降村及新屋村。
厦村市
厦村市是厦村邓族于清初开设的墟市,逢一、四、七是墟期,元朗附近以至屯门的乡村村民均到这里趁墟,成为商品的集散地,是新界西部的贸易中心。厦村原为滨海之地,河道直通海岸,近往九龙、香港,远航南头、广州、佛山等地。至清朝光绪末年,天水围一带兴筑了堤岸造田,导致大量砂土堆积和河床淤塞,因而水上交通受阻,船只不能进入,令墟市的业务大受影响,加上元朗墟兴起,逐渐取代了厦村市的地位。
发展
深港西部通道
2000年代香港政府开筑深港西部通道及后海湾干线,以深圳蛇口为起点,接入香港境内的白坭及鳌磡石,再连接后海湾干线,成为香港与内地一条重要的通道,计划必须于2005年竣工启用。
由于工程涉及厦村乡10多条乡村的风水“龙脉”,有关部门与乡委会一直就趸符费用问题进行商讨,最初表示愿意拨出70万元,但这次因为涉及多条乡村,需要分别进行两场大型法会,费用数以百万元计,最终厦村乡事委员会召开村代表大会,接受政府拨出的108万元的“趸符费”[2]。
洪水桥新发展区
按照香港政府的《洪水桥新发展区规划》发展蓝图,发展区范围包括厦村、屏山和洪水桥一带,当中新发展区有近八成政府收回的私人土地来自厦村,几乎所有原居民的“祖堂地”将被收回,重新发展成为房屋、工业区、市镇公园等用地,令村民担心即将“灭村”,而厦村原居民对新发展倍感忧心,更质疑是“被规划”,控诉发展概念存在三大问题,包括在现规划下,公共房屋及私人住宅太接近围村,或会造成“城乡冲突”;政府要收原居民的土地发展新社区的同时,却没有顾及围村内的情况,忽视围村内的基本设施;部分租住公屋、居屋及私人住宅发展区,将以半包围的形式,沿着厦村外围兴建,围村真正被包围,严重破坏围村的风水。
参考文献
- ↑ 异体字“厦”与“厦”的字义比较. 台湾中央研究院. [2017-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0).
- ↑ Template:Cite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