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系
厦门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系“海沧计划”(国家“901工程”)的大背景下,厦门大学于1991年建立化学工程系(2003年更名为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系,简称化工系)。
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系现设有化学工程研究所、生物化工研究所和工业催化研究所。
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系的科学研究是从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起步的。不仅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而且与国内一些较大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并在产业化与新技术、新产品研发等方面取得了显着成绩。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中逐渐形成了诸如传质与吸附反应分离、生物化工、环境生物技术、膜分离技术、精细化工分离与反应过程及设备的研究、环境化工、工业催化及重要工业催化剂、化工过程先进控制与模拟优化研究等颇具特色的研究与开发小组。
目录
机构简介
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系原名化学工程系,创立于1991年,设置了厦门大学[1]第一个化工类本科专业“石油加工”,并分别于1994年和1998年将专业调整为“化工工艺”和“化学工程与工艺”。2000年该系开始招收来自沙特阿拉伯的留学生。2002年新增“生物工程”本科专业,并于2003年更名为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系。现拥有“工业催化”博士点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涵盖“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工业催化”、“生物化工”四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004年国务院学位办准予我系正式招收化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研究生,2007年正式招收化学工程专业国际硕士,首批国际硕士于2007年9月正式入学。
机构设置
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系现设有化学工程研究所、生物化工研究所和工业催化研究所,并建有化工技术基础实验室、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室、生物工程专业实验室和计算机仿真实验室等教学实验室。拥有一支专业基础扎实、学术水平高、年轻化的师资队伍,包括13位教授,17位副教授,10位讲师[2];其中有9位博士生导师,具有工学博士学位的占88%。这些教学和科研骨干治学严谨、学术思想活跃、创新意识强。活跃的科研工作使他们能从学科发展的角度结合最新科研成果进行授课,并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修养。从真正意义上培养了一批批合格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增强了厦门大学直接为社会服务的能力。
发展历程
1991年5月,厦门大学组建化学工程系(简称化工系),同时设立中共厦门大学化工系总支。林国栋(主持工作)、周昭明任副主任。学校党政于1993年2月任命林国栋任化工系系主任。
许书楷(1991.5—1991.12),庄栋良(1991.12—1996.9)先后任书记,郭金全任副书记(1991.5—1996.1)。化工系部门工会由戴李宗任主席,设立相应的工会小组,严健任团委书记(1992.5-1996.1)。
1996年,林国栋续任主任至1998年5月,高浩其(1996.6-1997.10,分管科研和研究生工作)、李清彪(1996.9-1998.4,分管本科教学工作)任副主任。严健任党总支副书记并主持工作(1996.1—1998.5)。
李清彪任化工系系主任,副主任张会平(分管科研和研究生工作),叶李艺(分管实验室工作)。刘庆元任党总支副书记并主持工作。宋毅任团委书记。
1999年4月,李清彪任系主任,叶李艺任副主任。2008.6—2009.12卢英华任系主任(实际主持工作至2010.4),副主任曹志凯。
2010年4月起,陈晓东任系主任,副主任李军、曹志凯。
参考文献
- ↑ 选择厦门大学的10个理由!,搜狐,2022-06-29
- ↑ 如何做一名优秀的讲师?这8招必备!,搜狐,2017-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