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海堤
厦门海堤 |
厦门海堤(Amoy Sea walls),是厦门市辖区内高集海堤和集杏海堤的总称,其修筑工程开工于1953年秋。厦门海堤由高崎到集美海堤和集美到杏林海堤组成,2条海堤全长5035米,是铁路进入厦门岛的唯一通道,在当时它与武汉长江大桥等建筑并称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随着杏林大桥铁路桥的投入使用,厦门海堤铁路线正式退役,并进行开口改造,以改善厦门海洋环境与海洋水质。
目录
基本内容
中文名:厦门海堤
所属地区:厦门市
外文名:Amoy Sea walls
基本信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岛陆之间公路交通靠船只驳运,深感不便,因此,把鹭岛与大陆相联,一直是全市及全省人民和旅外华侨的愿望。终于在1955年和1956年先后建成高集海堤和集杏海堤,令厦门成为半岛,鹰厦铁路和324国道福建段(福州、经过莆田、泉州至厦门段等)得以连入厦门[1],对厦门的国防和经济都有巨大贡献。在1990年以前,海堤是厦门对外联系的唯一通道。
其中高集海堤将厦 门 岛上的高崎与集 美街道相连,总长2212米,宽29米,于1955年秋竣工;集杏海堤将集美街道与杏滨街道杏林村相连,总长2820米,于1956年底竣工。由于两条海堤总长5032米,故又称为十里长堤。
随着杏林大桥铁路桥的投入使用,厦门海堤铁路线正式退役,并进行开口改造,已改善厦门海洋环境与海洋水质。
厦门海堤大事记
1950年
1950年初春,厦门市市长梁灵光同志多次渡过高集海峡到集美拜访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他们俩人谈论厦门与集美之间的交通问题,一致认为在高崎与集美之间完全可能修建一条海堤,把厦门与大陆联接起来。他们俩人对新加坡连接马来亚的海堤有共同的经历、有共同的设想,就形成共同的决心。梁市长把同陈嘉庚先生谈话的情况向时任副市长的张维兹同志说了,请他找几位工程师、工程技术人员对高崎这一段地质、水文情况先作调查勘察。
8—9月间厦门市委、市政府提出在高崎与集美之间建一工程把厦门与大陆联接起来。该设想由厦门市建设局牵头,在厦门大学土木系王文修和方虞田教授支持下组织一批厦大学生由刘炳林、欧阳千、肖呈祥(后调省四建任技术副经理)领导,对整个高崎集美海峡地质水文情况勘察。编制一个“抛石为堤”的初步设计方案报市委、市政府。
厦门市委、市政府同意“抛石为堤”方案,将此方案报告省委、省政府。很快得到省委、省政府的批准同时被列入福建省重点工程项目,报请华东地区转报中央政务院。
10日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同志在福州军区司令员、福建省委叶飞同志陪同下视察海防前线厦门岛,叶飞同志和厦门市市长梁灵光同志向陈毅同志汇报修建高崎至集美海堤的方案。陈毅同志赞同和支持厦门市采取“抛石为堤”的方案,表示到北京时向党中央毛主席报告。
陈毅同志离开厦门后不久就到北京汇报备战情况,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第一次向党中央、毛主席报告修建厦门海堤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毛主席听了陈毅同志的汇报,同意厦门修建高崎至集美海堤。
1952年年底梁灵光市长又见到陈毅同志,第二次提出修建海堤的意见。陈毅同志对梁市长说“我再找毛主席讲一讲,这是毛主席亲自定的嘛。”陈毅同志再一次到北京参加党中央会议时,又一次跟毛主席讲:“从各方面考虑厦门海堤早修早好。”毛主席说:“厦门海堤一定要修。好,简单一点,钱交给你,由你陈毅负责。”厦门海堤建设项目被正式确定下来。
陈毅同志从北京回南京后,马上给福建省委第一书记叶飞同志打电话:“毛主席亲自批准修建厦门海堤”。叶飞同志听了很高兴,打电话告诉厦门市长梁灵光同志。叶飞同志讲:“中央、毛主席批准修建厦门海堤,你赶快去南京找陈毅同志落实这件事”。梁灵光同志到了南京见到陈毅同志,陈毅同志说:“好了,把钱交给你们,我的事到此为止,项目中共已经批准,钱也有了,1300万元包干,事情由你去做,做好了我向你们庆贺,做坏了大家各打50大板”。陈毅同志办事就这么干脆、爽快。梁市长表示:“一定做好,不会做坏,请首长放心”。
梁灵光同志从南京回福州立即向叶飞同志汇报,省委、省政府召开会议研究决定,成立福建省高集海堤工程建设委员会,梁灵光同志(那时已调福建省工业厅任厅长)任主任,张维兹同志、冯大勋同志等8位任委员。叶飞同志决定厦门市长张维兹同志兼任厦门高集海堤工程指挥部主任。
1953年
1月10日周恩来总理、1月15日朱德总司令分别到北京寓所拜访陈嘉庚老先生,陈老竭力反映福建落后,建议中央加大对福建的投资,提出早日修建福建铁路和厦门海堤。
2月 陈老在全国政协第一届第二次代表大会再次呼吁修建厦门海堤。
当听到毛主席批准修建厦门海堤计划时,陈老高兴的说:“这一下好了,厦门发展有希望了”。
3月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修筑厦门市高集海堤工程的决定》文件正式下发福建省委、省政府,厦门市委、市政府。政务院文件中明确规定工程的领导、管理、干部、职工调配和政治工作,具体施工组织由省委第一书记叶飞同志负责指挥,叶飞同志责成省工业厅长梁灵光同志、厦门市长张维兹具体负责。
交通部为此聘请苏联专家亲临海堤现场选址,指导勘察设计。中共中央七届三中全会前后,陈云同志主持中央财经工作,他把厦门海堤工程项目作为国家预算外的基建投资,拨出一千三百万元专款。
6月17日 厦门海堤工程指挥部正式成立,由时任厦门市委书记、市长张维兹同志任主任,省水利局局长曹玉昆同志任副主任;市委组织部部长袁改同志任副主任兼政治部主任(实际在厦门市委上班),孙德庆同志任政治部副主任,张金文同志任副主任兼任施工指挥所主任。今天厦门海堤正式开工。因此,也称《6.17》工程。
8月1日 为了搞好海堤工程施工中的政治思想工作,海堤政治部决定出版《工程生活》报,并于建军节出版创刊号,厦门海堤工程指挥部主任张维兹同志为创刊号题词。
约10月 时任国防部副部长粟裕同志来厦门视察时专门听取厦门市委、市政府关于修建海堤情况汇报后,提出在海堤深水处留一条航道,以便船只通行。这对军需和民用都有好处。陈嘉庚先生很赞同这个意见。省委、省政府以及叶飞同志、梁灵光同志采纳此建议,由苏联专家和我国工程技术人员精心设计,提出用“沉箱法”造两个桥墩留出航道,解决了建堤后船只通航的问题。
冬, 福州军区司令员、省委第一书记叶飞同志亲自到厦门海堤建设工地视察,听取汇报。叶飞同志在厦门海堤视察几天后接中央军委通知:立即赴京向中央汇报福建前线备战情况。叶飞同志中止了在厦门海堤的视察立即赶往北京。叶飞同志抵京后与华东军区、华东区的领导陈毅同志、张鼎丞同志一同前往中南海颐年堂向毛主席及中央军委副主席彭德怀汇报工作。
叶飞同志首先向毛主席汇报厦门正在紧张施工的从高崎至集美的厦门海堤的进展情况,叶飞同志讲:政务院批准厦门海堤工程任务书后,于1953年6月工程指挥部就成立,同时开始施工。年底以前,为工程准备阶段,省水利局抽调全局工程技术人员,交通部从全国各地抽调技术骨干和水工专业应届大学毕业生20多人参加海堤建设,主要任务是加紧勘测、钻探、绘图、进行典型试验施工,进一步完善技术设计。现已调集五百多名干部和三千多名工人热火朝天干起来了。到1954年初施工将全面展开,那时工人将增到一万多人。工地口号“与敌机抢时间,防空不减产”、“提早修好海堤,支援解放台湾”。
毛主席听得非常认真,连声称赞“厦门海堤工程有远见,是百年大计,不仅是对当前准备打战的,对经济建设也有不可估量的意义”。毛主席又反复强调要搞好,要保质保量。
1954年
5月29日、30日 厦门海堤航道南北两座沉箱桥墩顺利准确安放,符合施工技术要求。
10月15日 海堤第一期工程顺利完成实现低潮位时汽车通行,即初步通车。
11月17日 厦门海堤工程指挥部、政治部举行庆祝首期工程胜利完工暨劳模表彰大会,省工业厅厅长梁灵光同志在大会上讲话,交通部、福建省委、省政府发来贺电。
1955年
1月19日(农历十二月二十六日) 厦门海堤部分民工乘坐“颖海轮”回家过春节,在海上遭到国民党8架飞机的狂轰滥炸,船被炸沉,牺牲76人,拖驳船上的36位民工在船工曾亚碰的英勇抢救下全部脱险。厦门、福建省和全国人民‘愤怒声讨,控诉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无辜百姓的滔天罪行。
夏,根据王震司令员的指示,八一电影制片厂导演张加毅带领摄影组来厦,拍摄大型彩色纪录片《移山填海》。
10月1日 厦门海堤工程全面完工,用花岗岩石料约75万立方米。厦门海堤长2212米,堤宽19米,可行驶火车、汽车和行人。
朱德委员长为厦门海堤工程的建成题写“移山填海”四个大字,为了纪念厦门海堤建设和朱德委员长题词,福建省委、省政府决定修建海堤纪念碑,并于1955年动工修建。
10月 为了备战需要,确保鹰厦铁路早日通车,经铁道部批准集美海堤正式开工,厦门海堤全班人员、器材投入修建集美海堤的工程中。
1956年
6月 厦门海堤纪念碑落成,纪念碑建于海堤南端高崎小山上,碑高6.5米,山上建有观堤亭,碑文由书法家虞愚书写。
6月中旬集美海堤龙口合龙。天有不测风云,在龙口合龙的第二天,气候突变,11级以上台风袭击厦门,把合龙后的石堤冲开了100多米的大缺口。缺口出现后,指挥部邀请省水利专家潘仲渔(后调任省水利厅任厅长)等同志商讨合龙方案,在潘仲渔同志指导下。林育钦同志和抛石队员群策群力,创造出竹笼快速抛石法,最终把缺口急流制服,大缺口又一次合龙。
1957年
2月 集美海堤全面竣工,海堤全长2820米,铁道兵铺轨工作从集美海堤、厦门海堤挺进厦门。
4月12日 第一列北上客车从厦门站开出,经厦门海堤出岛。21日,厦门市万人在梧村火车站举行盛大的正式通车典礼。
1958年
1月1日陈嘉庚先生邀请全国侨联负责人庄希泉先生和庄明理先生视察厦门海堤。
1996年
冬原国家副主席王震来厦视察,邀请当年海堤建设者代表刘炳林、欧阳千、陈照寰、林立、女劳模叶亚真等进行座谈。参加座谈的还有省委书记陈光毅,省长贾庆林,厦门市长邹尔均等同志。
1998年
12月5、6日 120多位当年海堤建设者,阔别45年后,从香港、上海、广西、天津和省内各地相聚在鹭岛,共话当年,展望未来。
2000年
3月9日 以厦门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名义编印《移山填海话当年》2000册。
4月19日 原厦门市市长、广东省省长梁灵光,原厦门市市长、海堤指挥部主任张维兹,原福建省省长、曾任全国政协常委胡平等在厦门名仕俱乐部接见《移山填海话当年》编委会全体成员及原海堤建设者在厦的部分工程技术人员和干部。
5月20日 厦门嵩屿电厂掀起学习、弘扬海堤精神,创先进一流企业的活动。
8月29日 中共厦门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批准成立厦门海堤精神报告团。
9月7日 《移山填海话当年》一书举行首发式,市领导李秀纪、蔡望怀、张昌平,老同志梁灵光、张可同、张其华、曹玉昆、驻厦部队领导及厦门市各界代表500多人参加首发式,张昌平同志代表厦门市委、市政府对《移山填海话当年》的发行表示祝贺,号召全市人民学习并发扬海堤精神。
2001年
6月 《移山填海话当年》一书由鹭江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4000册,该书20万字,图片126幅。
2000--2002年
根据中共厦门市委关于发扬海堤精神的指示,原海堤建设者组成海堤精神报告团,先后到部队、机关、学校、街道、村委会以及嵩屿电厂、技工学校、劳教所、环卫处等单位作了23场专题报告,约3000多人次到会听取报告。[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