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參湯

來自網絡的圖片

人參湯是中草藥處方名字之一。下面分別概述了處方的從功效,主治,用量,備註以及幾種種草著作中摘取了不同的配置處方,予以借鑑。

中文名人參湯主要食用功效更有神氣,更有力氣適宜人群中年,老年儲藏方法放在乾燥處即可最佳食用時間早晨空腹服

目錄

所見著作

《金匱要略》 【處方】人參 甘草 乾薑 白朮 各三兩。

【功能與主治】胸痹心中痞,留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

【用法與用量】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備註】即《傷寒論》理中湯,尚有理中丸:藥物組成及劑量與本方同,僅劑型不同。

《奇效良方》

【處方】人參、川芎、枳殼(麩炒)、芍藥、防風、細辛、附子(炮.去皮臍)、甘草(炙)、桂心,各半兩;桔梗(炒)、茯神(去木)、木香,各一分。

【功能與主治】治風厥,志意不樂,身背疼痛,多驚善欠噫氣。

【用法與用量】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生薑半分,煎至八分,去滓溫服。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聖濟總錄》卷三十四

【藥物組成】人參半兩,蜀椒(去目及閉口者,出汗)1分,乾薑(炮)1兩,阿魏(酒浸,去砂石,面和作餅,炙)3分。

【處方來源】《聖濟總錄》卷三十四。

【方劑主治】寒瘧胸滿。

【用法用量】上為粗末。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聖濟總錄》卷五十八

【藥物組成】人參2兩,桑根白皮(銼,炒)2兩,麥門冬(去心,焙)1兩,知母1兩,枇杷葉(拭去毛,炙)1兩,黃連(去須,微炒)1兩,葛根(銼)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地骨皮1兩,淡竹根1兩。

【處方來源】《聖濟總錄》卷五十八。

【方劑主治】消渴,發作有時,心脾有熱,飲水無度。

【製備方法】上銼細,如麻豆大。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用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溫服。

【附 注】方中「淡竹根」,《普濟方》作「淡竹葉」。

《聖濟總錄》卷一七

【藥物組成】人參3分,茯神(去木)半兩,龍齒(研如粉)1兩,鈎藤1分,蚱蟬(去足頭翅,微炙)2枚,麥門冬(去心,焙)1兩,杏仁(去雙仁、皮尖,麩炒令熟)1兩半,蛇蛻皮(微炙令黃)2寸。

【處方來源】《聖濟總錄》卷一七○。

【方劑主治】小兒壯熱,驚悸,並熱瘡出。

【用法用量】上為粗末。1-2歲兒,每服1錢匕,水半盞,煎至3分,去滓,人牛黃1豆許大,分溫2服,空心、午後各1。

《醫心方》卷九引《耆婆方》

【藥物組成】人參2兩,茯苓3兩,麥門冬1兩,粟2兩。

【處方來源】《醫心方》卷九引《耆婆方》。

【方劑主治】內虛上熱下冷,氣上,頭痛,胸煩

【用法用量】以水7升,煮取4升,分3服,日3夜2。

方出《肘後方》卷一

【藥物組成】人參1兩,桂心1兩,梔子(擘)1兩,甘草(炙)1兩,黃芩1兩。

【處方來源】方出《肘後方》卷一,名見《外台》卷七引《必效方》。

【方劑主治】卒心痛。

【用法用量】以水6升,煮取2升,分3服。

《醫心方》卷九引《深師方》

【藥物組成】人參2兩,乾薑4兩,澤瀉2兩,桂心2兩,甘草2兩,茯苓4兩,大黃1兩。

【處方來源】《醫心方》卷九引《深師方》。

【方劑主治】胃逆,乾嘔欲吐。

【用法用量】以水8升,煮取3升,每服8合,1日3次。

《聖濟總錄》卷四十五

【藥物組成】人參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白朮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桂(去粗皮)1兩,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2兩,半夏(湯洗去滑,炒)2兩半,甘草(炙,銼)3分。

【處方來源】《聖濟總錄》卷四十五。

【方劑主治】脾胃虛冷,嘔逆醋心,冷癖翻胃,中酒後不得食,面色萎黃。

【製備方法】上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薑5片,煎至7分,去滓,空心溫服。

《聖濟總錄》卷三十九

【藥物組成】人參1兩,厚朴(去粗皮,薑汁炙)1兩,高良姜半兩,桂(去粗皮)半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甘草(炙)半兩。

【處方來源】《聖濟總錄》卷三十九。

【方劑主治】乾霍亂。

【製備方法】上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薑3片,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外台》卷十六引《刪繁方》

【藥物組成】人參2兩,厚朴(炙)2兩,蔥白1虎口,白朮4兩,蓼1把(長3寸)。

【處方來源】《外台》卷十六引《刪繁方》。

【方劑主治】筋虛胞轉;或因霍亂轉筋,腹滿痛;或因服藥吐利過度,腳手虛轉,腸胞轉痛。

【用法用量】上切。以水5升,煮取2升,去滓,分2服。

《普濟方》卷三三三引

【藥物組成】人參1兩,檳榔(銼)1兩,麥門冬(去心,焙)1兩,大腹皮(銼)1兩,牡丹皮1兩,芍藥1兩,防己1兩,芎藭1兩,草豆蔻1兩,白朮1兩,生干地黃(焙)1兩,丁香皮1兩,桔梗(炒)1兩,枳殼(去瓤,麩炒)1兩,茯神(去木)1兩,當歸(切,焙)1兩,甘草(炙)1兩,桂(去粗皮)半兩,遠志(去心)半兩,大黃(銼,炒)半兩。

【處方來源】《普濟方》卷三三三引《聖惠》。

【方劑主治】室女思慮太過,心氣不足,氣結不得宣利,月水不應時,或久不通,或血隔成癆,漸有寒熱,肌肉消瘦,不思谷味。

【方劑功效】通心氣,行榮衛,滑經脈。

【製備方法】上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3錢,水1盞,加生薑2片,大棗1枚(擘破),同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聖濟總錄》卷四十三

【藥物組成】人參、藿香(去梗)、遠志(去心)、芎藭、菖蒲、白朮、白芷、陳橘皮(去白,切,焙)各等分。

【處方來源】《聖濟總錄》卷四十三。

【方劑主治】心氣不足,脾乏生氣,脾既受邪,心脾脈俱虛弱。

【方劑功效】補益心氣。

【製備方法】上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8分,去滓,食前溫服。

《聖濟總錄》卷四十八

【藥物組成】人參2兩,桂(去粗皮)2兩,阿膠(炙令燥)1兩,紫菀(去苗士)1兩,桑根白皮(銼,炒)8兩,熟干地黃(切,炒)4兩。

【處方來源】《聖濟總錄》卷四十八。

【方劑主治】肺虛短氣,咳嗽唾膿血,不得臥。

【製備方法】上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生薑1棗大(拍碎),飴糖1棗大,煎至8分,去滓溫服,日3夜1。

服用禁忌

據《本草綱目》記載:人參,味甘微苦而性溫,入脾、肺經。具補益強壯,補氣固脫,補肺健脾之功效。現代醫學認為,人參能補五臟,有較強的抗疲勞、提高機體代謝與免疫功能之效,久服可輕身延年。然而,有9種人不宜服人參。

身體健康的人當以飲食和體育鍛煉為強身之良策。若多服、過服人參非但無益於健康,而且會招致疾病。尤其是嬰幼兒、少年兒童、血氣方剛的青壯年,更不可盲目服用人參。

臨床發現,紅光滿面之人情緒往往興奮,血壓常常偏高,再服用人參會導致血壓上升、頭昏腦漲、失眠多夢等病症。

正常人的舌苔薄白而又顯濕潤,黃則表示消化不良有炎症,此時服用人參會引起食欲不振,腹部脹滿,便秘等。 此類人服用人參後,常常食慾亢進,出現體重猛增,身重困頓,反應遲鈍,頭重腳輕之不良感覺。

發熱應先查明病因,不可因病體虛而盲目進補,感冒、炎症等發熱病人服用人參後猶如雪上加霜使病情加重。 此類病人服用人參後,常常出現胸悶如堵,腹脹如鼓等。

身患疔瘡疥癰和咽喉腫痛者,體內必有熱毒,服用人參後會導致瘡毒大發,經久不愈等嚴重後果。 在健康人群中人參及人參製品每日用量一般為3克。

食用指南

早晨空腹服用人參效果最好[1]

參考文獻

  1. 參湯,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