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又作此奉衛王

《又作此奉衛王 》作者為杜甫。

《又作此奉衛王 》
唐代詩人杜甫的詩作

第一句寫登樓所望的景色,用所見景色的廣闊來襯托樓之高。古樂府有"西北有高樓"句,這裡首起"西北樓",就已暗指樓高,為三四句做好了鋪墊。雄楚都:雄立楚都。江陵古時為楚國郢(音穎)都。

此詩當作於公元768年(唐代宗大曆三年),當時杜甫57歲,在江陵(今湖北荊州)。杜甫在《江陵節度陽城郡王新樓成王請嚴侍御判官賦七字句同作》中說,衛伯玉為了紀念新樓落成,請一位姓嚴的侍御判官和杜甫作七言詩。這一首詩是緊接着七律《江陵節度陽城郡王新樓成王請嚴侍御判官賦七字句同作》而作的,都是應酬之作,而這首詩水平明顯比前一首高。

目錄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又作此奉衛王[1]

創作年代;唐代

作品出處;《全唐詩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作者;杜甫

作品原文

《又作此奉衛王 》

西北樓成雄楚都,遠開山嶽散江湖。

二儀清濁還高下,三伏炎蒸定有無。

推轂幾年唯鎮靜,曳裾終日盛文儒。

白頭授簡焉能賦,愧似相如為大夫。

作品注釋

雄楚都:雄立楚都。江陵古時為楚國郢(音穎)都。

⑵這句寫登樓所望的景色,用所見景色的廣闊來襯托樓之高。藝術手法同於"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陽樓》)。明朝顏廷榘《杜律意箋》:山嶽分峙曰開,江湖流別曰散。

⑶二儀,指天地。《列子》:輕清者上為天,重濁者下為地。還高下:在樓的上下可以分"二儀清濁",意思是樓高得頂天立地。

⑷定,猶言莫定、無法定。這句寫樓高清涼。胡應麟:杜七言句壯而閎大者,"二儀清濁還高下,三伏炎蒸定有無"(《詩藪》內編卷5)。

⑸轂(音鼓),車輪中間的圓木,泛指車。推轂,推車前進。這是古代帝王任命將帥時的隆重禮遇,見《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臣聞上古王者之遣將也,跪而推轂,曰閫以內者,寡人制之;閫以外者,將軍制之。"後因此就用"推轂"來自指任命將帥的禮節。這句稱衛伯玉身居高官,但仍以平常心待之,即所謂"胸襟日沈靜,肅肅自有適"(《八哀詩·贈司空王公思禮》)。一說鎮靜指在韋伯玉的鎮守下,其轄區安定,亦通。

⑹曳:拉;裾(音居),衣服的大襟,亦指衣服的前後部分。曳裾比喻在權貴的門下做食客,語出漢朝鄒陽《上吳王書》:"飾固陋之心,則何王之門不可曳長裾乎?"這句形容衛伯玉門下文人騷客眾多。

⑺白頭,杜甫自謂。授簡,指衛伯玉請杜甫做詩,典出南朝謝惠連《雪賦》:梁王游兔園,授簡於司馬大夫曰:"為寡人賦之"。

⑻相如,即司馬相如。《漢書·司馬相如傳》:"賦奏,天子以為郎"。杜甫也擔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所以說"似相如為大夫"。大夫指代兩人擔任的官職。在其他詩中,杜甫曾自比於司馬相如,見"賦或似相如"(《酬高使君相贈》)。但兩句是自謙文才不如司馬相如,而且年紀大了,已經寫不出詩賦了。但其中也有自負的成分。司馬相如是前代大文豪,而杜甫的詩作當時還遠遠沒有被人承認。這裡雖然自己說"愧似相如",言下之意,和司馬相如也有一定的可比性。對於一般人來說,連"慚愧"的資格都沒有。杜甫在稱讚曹霸書法時,也用過這種藝術手法,說曹霸的水平還不能超過王羲之。暗含之意是,曹霸的水平並不比王羲之差很多。

詩詞格律

這首七律的用韻方式是首句入韻仄起式。其韻腳是:都湖無儒夫。韻部均為:上平七虞(平水韻)。西北樓成雄楚都,遠開山嶽散江湖。

⊙●○○○●△,⊙○⊙●●○△。

二儀清濁還高下,三伏炎蒸定有無。

⊙○⊙●○○●,⊙●○○●●△。

推轂幾年唯鎮靜,曳裾終日盛文儒。

⊙●⊙○○●●,⊙○○⊙●○△。

白頭授簡焉能賦,愧似相如為大夫。

⊙○●●○○●,●●⊙○○●△。

(說明:○平聲 ●仄聲 ⊙可平可仄 △平韻 ▲仄韻)

古詩文鑑賞

名人評論

魯迅對杜甫的評價:「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還活在我們堆里似的。」曾經加入《新青年》,以《狂人日記》等名作參與發動「五四」文化革命之魯迅,到三十年代,巋然成為眾望所歸之革命文學導師,晚年與友人討論中國文學史,以為中古之陶潛李白杜甫皆第一流詩人,繼而又說:「我總覺得陶潛站得稍稍遠一點,李白站得稍稍高一點,這也是時代使然。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還活在我們堆里似的。」魯迅晚年在政治上己與胡適分道揚鑣,惟此評論杜甫之寥寥數語,仍然與胡適笙磐同音。他還曾經說過:「杜甫是中華民族的脊樑!」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陽,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2]

在杜甫中年因其詩風沉鬱頓挫,憂國憂民,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他的詩清代三十六詩仙圖卷之杜甫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鬱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而以沉鬱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詩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巨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因而被譽為「詩史」。

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杜甫一生寫詩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並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3]「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杜甫流傳下來的詩篇是唐詩里最多最廣泛的,是唐代最傑出的詩人之一,對後世影響深遠。杜甫作品被稱為世上瘡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是現實主義詩人。[4]

視頻

百家講壇——詩聖杜甫(六)杜甫死亡之謎

杜甫的詩歌創作風格

參考資料

  1. 詩詞文句網
  2. 杜甫簡介 古詩文網;
  3. 杜甫三吏三別原文 瑞文網;發布時間;2017-12-07
  4. 杜甫的十首抒懷詩,悵望千秋一灑淚,搖落深知宋玉悲 品詩賞詞;發布時間;18-05-28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