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叉尾鬥魚

中文名: 叉尾鬥魚
又名 :叉尾鬥魚、兔子魚、天堂魚

叉尾鬥魚體形與圓尾鬥魚相似。腹鰭有1根分節鰭條特別延長,雄魚鰭條延長尤甚,尾鰭叉形。 多生活于山塘、稻田及水泉等淺水地區,食無脊椎動物。繁殖期雄魚吐泡沫為巢,將卵匯集於中,雄魚有護巢的習性。個體小,因體色鮮艷,且雄魚好鬥,是著名的觀賞魚。分布於長江上游及南方各省。[1]

目錄

叉尾鬥魚名稱由來

中國鬥魚,又名:叉尾鬥魚、兔子魚、天堂魚等等,龍巖人叫「呯朋」,也叫「三斑」。陽江地區叫「頻頻屁」。福建屏南稱之為「乒乓獅」。梅州地區叫「旁皮臘」。以前在我國南方的野外溪流、河溝、稻田到處可見,因為它的分布地帶屬於亞熱帶地區,因而中國鬥魚可以0℃以上的低水溫環境中良好生存,在14℃以上的水溫中它可以很好地生長。
德國著名的觀賞魚專家弗蘭克·舍費爾在《迷鰓魚大全》一書中對叉尾鬥魚的評價是:「最早的熱帶觀賞魚,也是迄今為止最美麗的魚種之一。」
在西方國家,中國鬥魚是最受歡迎的觀賞魚種之一,被稱為天堂魚。

形態特徵

野生的中國鬥魚體呈長圓形,稍側扁,眼眶為金黃色,體色呈咖啡色夾雜部份紅色豎條紋,額頭部分有黑色條紋,兩側鰓蓋後方邊緣各有一塊綠色斑塊。背鰭和臀鰭都有藍色鑲邊,鰭上有深色斑點,背鰭、臀鰭均呈尖形,尾鰭基本呈紅色深叉形。
體形與圓尾鬥魚相似。腹鰭有1根分節鰭條特別延長,雄魚鰭條延長尤甚,尾鰭叉形。

廣義的中國鬥魚,是中國和越南出產的5種原生M屬鬥魚的統稱,狹義上的中國鬥魚不包括越南產的兩種黑叉。
普叉成魚體長5~7厘米,體形略側扁,頭略尖,眼黃色,瞳孔黑色,眼部有一道橫的細短黑紋,鰓蓋上有一藍色蓋斑,雄魚的蓋斑較明顯。體色為淺褐色,雄魚體側有紅藍或紅綠相間的縱紋,隨魚的狀態縱紋顏色會改變,狀態不佳時會褪為淺紅色和淺綠色。雌魚體側縱紋不鮮艷且不明顯,通體呈淺褐色。背鰭與臀鰭基部長,兩鰭呈深藍色,有淺藍色或白色邊緣,尾鰭紅色,呈叉狀。雄魚成熟後背鰭、臀鰭、尾鰭末端修尖,多數個體鰭端會有細長拉絲,尾部叉狀明顯,呈鮮艷紅色並有藍色斑點,拉絲末段呈淺藍色,雌魚各鰭無明顯修尖,腹部微凸。
圓尾外型與普叉類似,但體側條紋較集中在身體前部與頭部,呈交錯綠褐色與黃白色縱紋。尾部不呈叉狀,張開後近似橢圓或扇形,部分雄魚尾鰭上有淺藍色星點。

黑叉體形比普叉略細瘦,體表呈淺褐色,灰色,黑色,綠色等,一些個體帶有綠,藍,紫等色調,蓋斑與不明顯,無縱紋,雌雄個體相似。尾部叉狀,有蜘蛛網狀條紋,雄魚尾部較長。
生境
多生活于山塘、稻田及水泉等淺水地區。食無脊椎動物。繁殖期雄魚吐泡沫為巢,將卵匯集於中,雄魚有護巢的習性。個體小,因體色鮮艷,且雄魚好鬥,是著名的觀賞魚。
和其它鬥魚科的魚類一樣,中國鬥魚除正常呼吸器官之外,還長有褶鰓,可以直接從水面以上的空氣中直接呼吸氧氣。鬥魚以其艷麗的體色和好鬥而為人們所喜愛。中國鬥魚生性好鬥,而且偶爾會攻擊其他的小型魚類,因此建議不要將中國鬥魚與體型較小而遊動緩慢的魚類飼養在一起,當然為了避免成為大型食肉性魚類的「點心」,也不可以將中國鬥魚和這些過於兇猛的魚類共同飼養。
魚體長可達5至10厘米。叉尾鬥魚對水質要求不嚴,在水溫20至25度的髒水中,生長良好。喜食昆蟲幼體和魚蟲,也食干餌料。性好鬥,不僅互斗,又能吞食別的熱帶魚小魚,不宜混養。養時在水中多植水草並多放些石塊,為其設置藏身隱蔽之處。要用大型水族箱飼養,環境光線要暗些。不能與別的魚混養。屬夜行性魚類,白天也攝食,夜間比較活躍,能躍出水面。

飼養方法

中國鬥魚生性好鬥,而且偶爾會攻擊其它的小型魚類,因此建議不要將中國鬥魚與體型較小且遊動緩慢的魚類飼養在一起。雖然說這樣,但其對多種非艷麗的小魚比較溫順,例如吃蚊魚等,可以很好的混養。而色彩過於艷麗的魚就要小心,這種魚妒忌心較重,魚兒有可能會被咬死。我試過在養鳳尾魚的缸里加入了吃蚊魚和鬥魚,結果鳳尾魚死了不少,而吃蚊魚卻生活得很好(不排除吃蚊魚所為)。當然,為了避免其成為大型食肉性魚類的「點心」,也不可以將中國鬥魚和那些過於兇猛的魚類共同飼養。中國鬥魚尾巴會生長,當到了一定程度會有藍色的「婚紗」,但同種養殖的中國鬥魚會互咬尾巴,所以「婚紗」很難得的。

中國鬥魚的體質強健,不擇食,偏愛肉食性的餌料,它們對飼養環境要求不高,對水質也沒有特殊要求,可以說飼養很容易,因而受到一部分養魚愛好者的喜愛。性喜陰,喜隱匿,身體顏色會隨着環境的變化而變深或變淺,所以捕捉到的鬥魚長期在光亮的環境中飼養,身體的顏色會變得暗淡,而野生的鬥魚顏色卻異常鮮艷。在家飼養的朋友可以通過調節光的強度或營造隱蔽環境,使鬥魚恢復原本美麗的顏色。也有人喜歡用白色的容器飼養,長久後使其褪色為「白虎魚」。

繁殖方式

鬥魚在與惡劣的生存環境做鬥爭的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延續種族的方式,一般分為兩種類型:泡沫築巢的繁殖方式和口中孵化的方式。繁殖缸的準備:在繁殖前要提前準備好繁殖缸,以30cm×10cm×15cm左右的玻璃缸為宜,在底層鋪入一層乾淨的矽砂,並密密植入牛毛顫、鹿角苔、莫絲、小香菇等水草,以便剛開始交配時為膽怯的雌魚提供躲避的場所。將曝氣處理過的水加入繁殖缸中,保持水溫26~27℃,pH值6.8~7。

泡沫築巢:
屬於這種繁殖方式的有泰國鬥魚、蓋斑鬥魚、中國鬥魚 等。一般鬥魚在4~8月齡性成熟,可選擇6厘米以上的鬥魚種魚,雌魚要選腹部臌大成熟抱卵的魚只,否則放入繁殖缸會受到雄魚的猛烈攻擊和傷害。泡巢型繁殖的鬥魚雌雄魚同時發情,可將親魚同時放入繁殖缸。雄魚會利用浮水植物做為據點,持續不斷地吞食空氣,並將鰓中的氣體從口中吐在浮游植物周圍製成圓形的泡沫巢。築好浮巢後雄魚便在雌魚周圍翩翩起舞,來展現自己絢麗的色彩博取雌魚的青睞,漸漸雌魚在雄魚的誘導下,游向新建的泡巢。它們在浮巢下方開始交配,雄魚將整個身體彎曲至「U」型,並緊緊擁裹雌魚,雌魚每次產卵在400~1000粒左右。待排出的卵子與精子結合,受精卵慢慢浮上水面後,便可移出雌魚,以免雄魚護幼心切而不停地啄趕雌魚,使其受傷甚至死亡。雄魚會將水中漂散的卵粒含入口中,並一粒粒送回泡巢里使魚卵堆疊在一起,猶如小山般漂浮在水面。此時的它們會一改平時的霸氣,開始耐心細緻的照顧魚卵,既要不斷修補浮巢,用鰭攪動水流為卵粒提供充足的氧氣,還要不斷辨別剔除已死的受精卵。經過48小時後,小魚從卵中孵化出來,拖着尾巴尖掛於泡沫下面漂浮在水面,此時的稚魚靠吸收卵黃囊生存,而雄魚會一直守護稚魚,並不停的用嘴將掉下的幼魚苗帶回泡沫中,直到3天後卵黃囊吸收完畢,稚魚獨立遊動了,才可撈出雄魚,進行稚魚的飼餵。

口中孵化:
即在口腔中哺育幼魚的方式。屬於此類型的鬥魚有戰狗鬥魚、弗西鬥魚。口孵型鬥魚公魚一般要比母魚發情早,待交配完成後,雌魚會幫雄魚收集沉於水底的卵粒,雄魚則會不時地蠕動嘴巴,以重新排列、調整含在口腔下顎的卵的順序,使口腔能最大限度的融下所有的卵粒,等到雄魚將所有的卵含入口中後,就要及時將雌魚移出繁殖缸,經過10~14天後,仔魚便孵化出來。口孵式繁殖孵化率高,但雄魚體力消耗大,孵化過程中應確保適宜的水質和安靜的環境,以免雄魚吞入嘴中的受精卵。

參考來源

  1. 叉尾鬥魚概述(附圖),中國動物主題數據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