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山鎮大河小學
校園諮詢
金海湖新區(畢節高新區):鄉村教育工作者 奮力托舉農村孩子的夢想
多年以來,一代又一代的金海湖鄉村教育工作者甘為人梯,把自己的青春和熱血揮灑在鄉村教育[1]路上,托舉起一個個農村孩子的夢想,為金海湖教育事業的發展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青龍山下,八斗地里,一座由文化牆、榮譽牆圍成的院子裡,迎風招展的紅旗惹人矚目,紅旗下,近兩千名學生正跟着音樂[2]節拍舞動着紅色扇子,動作整齊劃一,一揮一收之間書寫着他們的蓬勃朝氣。這是金海湖新區小壩中學的大課間。
小壩中學,雖然是一所鄉鎮中學,但校園生活豐富多彩,教學質量可嘉,是當地群眾交口稱讚的好學校,可是8年前卻不是現在這番景象。那時由於教學質量不好,口碑差,學生人數只有現在的一半,學校連招生也存在很大困難。這讓剛到小壩中學擔任校長的靳麗瓊感到非常棘手,她親自帶隊走訪招生,卻被群眾惡語相向,「那時候真的很心酸,學校工會主席蔣必紅拿着宣傳單,在小壩鎮的街上,就叫『我們招生了』。」
面對群眾的指責,年輕的校長沒有氣餒,而是大刀闊斧進行改革。她迅速整頓教師隊伍,把有幹事熱情的老師排到畢業班,積極推行集體備課制,有效提升課堂質量;並充分發揮率先垂範的作用,全力以赴抓教學質量。
「招生的時候發生這樣的事情,我更多的是覺得身上的擔子更重了,覺得肩負的使命實在是太大了,學校黨支部書記武敏和蔣必紅他們倆都在鼓勵和支持我,又看到孩子們那種渴求知識的眼光,覺得應該承擔起這樣的責任。」靳麗瓊回憶。
一年的時間,小壩中學2013屆畢業班以「500分以上56人」的優異成績改變了學校在群眾心中的形象,教師隊伍信心也得到了極大的鼓舞,自此,學校搭上了發展的快車。靳麗瓊乘勢而上,從團結隊伍,提升教師教學能力,豐富學生校園生活等多方面入手,和她的「戰友」們齊心協力讓小壩中學一步一步發展成今日的模樣。
和靳麗瓊一樣堅守在鄉村,一心想提升學校教育質量的還有響水中學的教導處主任孫繼權。今年53歲的孫繼權,已紮根農村33年,近年來他正苦心鑽研課題,並指導教師進行實踐,通過指導,2018年響水中學有18個校本課題目立項,2019年有20項立項。2020年,申報的校本課題達30多項,25項立項。
在今年,孫繼權的課題獲得了畢節市首屆中小學(幼兒園)教育科學研究成果二等獎,是新區唯一獲得市級教育科研類成果獎的課題。
孫繼權對工作的熱情源於對這份職業的熱愛。今年9月,他結合獲獎課題成果和學校相關負責人一起推行「一月一主題」活動,帶領全校教師提升專業能力促進教學質量提高。「在孫老師他們的指導下,我獲得了很大的提升,我在新區舉辦的優質課評比活動中獲得了高中組的一等獎,初中組的二等獎,並且自己主持了兩個校本研修的課題。」響水中學高一(4)班政治老師陳曉虎告訴筆者。
讓農村孩子享受優質的教育是靳麗瓊和孫繼權的教育信念,也是金海湖眾多基層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他們執着堅守,為了呵護學生的成長,也為了讓鄉村教育煥發出新的生機。
一大早,沈長春就驅車沿着蜿蜒陡峭的鄉村路前往大河小學。他是大河小學的校長,也兼有教學任務。大河小學位於金海湖新區雙山鎮普陸村,普陸村不是雙山鎮最遠的村,但是大河小學卻是雙山鎮眾所周知的偏遠學校。因為要輻射到紅星村和普陸村兩個村共9個組的學生,學校建得較遠。
從雙山鎮到大河小學的路,沈長春走了十年,多年前道路沒有完全硬化,靠近學校有十多分鐘的山路很陡,摩托車都去不了,只能步行。當初因為交通問題,學校的桌椅板凳都是沈長春和同事、家長們人工搬運上去的。
「路很陡,而且是兩人並排都不能走的山路。」十年間沈長春有多次機會調換工作的機會,但是他最終都選擇留下。他說看着那裡的孩子上學太不容易,自己遇到了就有責任。「他們讓我想起小時候我上學的時候讓我看到我原來的樣子,我覺得我應該給他們走出這裡的一種希望。」
丁圓是竹園鄉海馬宮小學的特崗教師,2012年從上海師範大學畢業後就來到了海馬宮小學,因為教的班級多,而且她還負責學校的食堂管理、女性生活指導等工作,學校基本每一個學生都認識她。8年的時間,她依舊滿懷激情地在自己的崗位散發着光芒。
參考文獻
- ↑ 挖掘鄉村教育的當代實踐價值 ,搜狐,2018-08-23
- ↑ 奧爾夫音樂教案8篇,學優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