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雙性戀

雙性戀又名雙性向,一般指能對男性和女性皆產生愛慕感、建立浪漫關係,或認為兩者皆有性吸引力的一種現象;在某些定義中會把當中的「男性或女性」替換成「多於一種性別或社會性別」。它也可定義為不論對象的性別或性別認同如何,都能對其產生愛慕感或認為其擁有性吸引力的一種現象——這種情況可稱為泛性戀。

「雙性戀」概念最早出現於19世紀,發展到1970年代和1980年代,雙性戀開始在西方社會中發展成為明顯的集體和政治認同身份 。目前,雙性戀者因性傾向遭暴力傷害、歧視比例較高,生存狀況仍需要進一步改善。

目錄

目錄

名詞由來

簡要說明

發展歷史

相關信息

調查研究

成因分析

社會現象

自豪旗幟

生物因素

相關組織

名詞由來

「雙性」(bisexual)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植物學。植物學家用這個詞描述那些同時具有雄性與雌性生殖器官的植物。可是還未清楚人們什麼時候把「雙性」這個詞運用到人類的性傾向。一些雙性戀者和性研究專家並不喜歡這個詞的用法,所以他們又發展了一些其它詞彙來描述,於是就發展了「雙性戀」一詞。

雙性戀分為雙異性戀和雙同性戀,雙異性戀可以對同性產生愛情,但更多時候比較偏向異性;雙同性戀可以對異性產生愛情,但更多時候偏向同性。

簡要說明

性取向是由心理到生理所產生的愛戀感覺併兼具性幻想(是由心理出發,身心合一的)。雙性戀是對兩性皆有感覺。

發展歷史

在古希臘,有家室的男性同時維持着同性戀關係。大部分的羅馬皇帝、日本幕府將軍、部分中國皇帝、阿拉伯世界,以及不同時代、國家內都有發生。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他有成群的妻妾,同時也與他的好朋友赫費斯提翁(Hephaestion)保持着密切的性愛關係。

古斯巴達(Sparta)也鼓勵士兵間的同性性愛關係,即便這些男性士兵有妻子有孩子。斯巴達人認為年長士兵和年輕士兵間的性愛關係能使士兵在戰鬥中團結一致,並且為了給自己的愛人留下美好印象或者為了保護自己的愛人,士兵在做戰時會更勇敢。

相關信息

美國萊斯大學的社會學家們做了一項調查研究,讓同性戀者、雙性戀者、異性戀者做自我評估健康等級。最終發現,雙性戀者自我評估等級為「糟糕或一般」的比例最高,有19.5%的男雙性戀者和18.5%的女雙性戀者認為自己的健康狀況很糟糕。與此相比,同性戀中只有11.9%的男同性戀者和10.6%的女同性戀者認為自己的健康狀況很糟糕;而異性戀中,有14.5%的男異性戀者和15.6%的女異性戀者認為自己的健康狀況很糟糕。

研究人員還發現,在影響幸福的重要因素(如社會、經濟、行為)上,雙性戀者也處於極大的劣勢。舉例而言,雙性戀者的煙民比例更高,平均收入比同性戀者、異性戀者少25000美元。

歧視

「如果雙性戀者是少數派中的少數派,且經歷着更多、更極端形式的差別對待,那麼這很可能造成如收入、教育程度、抽煙偏好以及其它影響幸福指數的因素的差異。」研究人員Justin Denney說。這份研究提供了更多證據,說明雙性戀者處於社會經濟上的劣勢,以下是雙性戀者所面臨的2個真實情況。

雙性戀者在使用LGBT服務中,被差別對待

最近一項調查發現,幾乎半數雙性戀者在使用LGBT服務時,遭遇過歧視。25%的雙性戀者表示在服務過程中,當被定為雙性戀時感到不適。42%的雙性戀者表示自己曾想過偽裝成異性戀者或同性戀者接受服務。其他人則接收到了工作人員毫不遮攔的厭惡和不耐煩,這令人心碎。

謠言

總有些無知的人和自以為是的雙性戀者認為大部分人類都是雙性戀,純粹的同性戀和純粹的異性戀是很少的,所謂的異性戀者其實是雙異性戀者,而同性戀者只是雙同性戀者而已,支持這項觀點的就是阿爾弗雷德·金賽的一項調查報告。

在阿爾弗雷德·金賽的《人類男性性行為》和《人類女性性行為》中,一項實驗要求受訪者從一個由同性戀到異性戀連續變化的性取向譜中對自己進行評估,對評估結果進行綜合分析研究後,金賽認為大部分人都是雙性戀者。可事實上,金賽學說屬於早期的研究理論,現在基本已摒棄不用,並且金賽的報告已被現代學者指出存在統計和方法的錯誤,不具備實際性和明確性。此外,金賽本身已被證實是雙性戀者,而金賽充滿爭議的研究工作也摻雜了一定程度的私人感情。

2015年,華盛頓州立大學發表的一項大規模數據研究報告表明:關於性取向是處在純粹同性戀、純粹異性戀兩極之間的一條連續譜線上,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雙性戀傾向(金賽學說)的理論並不正確,同性戀、異性戀、雙性戀有明確的劃分界限。各項研究調查報告也早已充分證明,就算是不同的國家、地區、時期、性別、人口、文化、環境,每種性取向占據的真正人口比例也都是大致相同的。從古至今,人類中最多的就是異性戀者,其次是同性戀者,雙性戀者屬於少數派中的少數派。

調查研究

在阿爾弗烈德·查爾斯·金賽的男性性行為(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Male,1948年)和女性性行為(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Female,1953年)中,一項試驗要求受訪者從一個由絕對同性戀到絕對異性戀連續變化的性取向譜中對自己進行評估,然後對評估結果進行綜合分析研究後,金賽認為大部分人群顯示出至少在某種程度上是雙性戀者。(金賽報告已被指出存在統計和方法的錯誤。故此評估觀點僅作參考,不具實際性和明確性。此外,金賽本身已被證實是雙性愛者,而金賽充滿爭議的研究工作也被指出是在謀求同性戀的合法化)。很多人都會被雙性所吸引,雖然通常他們只偏向於某一種性別。

成因分析

1.雙性戀在成因學角度是性心理層面上

雙性戀在成因學角度是性心理層面上,性愛對象或滿足性慾的方式與常人不同。如性慾活動不指向異性,或者不採取男女雙方性 器官交合方式達到性滿足。[1]

一、雙性戀在成因學生物因素:

從胚胎髮育學的觀點來看,胎兒性腺結構的早期傾向於形成女性 器官。只是由於Y染色體的作用,才引起男性性腺。在缺少胎兒雄性激素刺激的情況下,胎兒會自動發育形成女性表徵。如要發育成男性,必須通過激素來轉變發育模式。如果腦的發育中通過激素而接受男性信息的部位出現不同,在男性軀體裡將保留女性成分。這不僅能說明性身份障礙和性指向障礙的男性大大多於女性的原因,也解釋了為何從幼年起就可以看出會否發展成男性或同性戀。也可解釋為什麼成年男性易性症者和同性戀者血液中性激素水平與正常男性無異的原因。即出生前,若大腦中某些關鍵部位沒有被男性化,日後他們在兒童少年時期將不會對血中已有的睾丸酮作出應答反應。女性易性症者的雄性激素分泌過多,這也是在出生之前的關鍵期形成的;動物實驗表明,胚胎期接受大量雄性激素結果所生的雌性,行為就很像雄性,提示可造成性身份障礙,到出生後,雄性激素僅能加強成年女性的性能力並且使軀體男性化,而不能改變女性的性身份和性指向。

腦部輕度損害也是一種生物因素,這種損害多在3歲以前發生,往往由於產傷、腦炎或腦膜炎引起,經CT檢查可獲得佐證。

二、雙性戀在成因學心理因素:

按弗洛伊德的看法是,如果性心理發展過程遇到了挫折而走向歧途,那麼就有可能產生雙性戀。

母親對嬰兒目光的對視,皮膚的接觸,溫柔的聲音,慈愛的笑容都會使嬰兒與母親之間建立起特殊關係。母親形象占據了嬰兒的整個心靈,一種女性化的傾向就會在嬰兒身上,不管是男嬰或女嬰的身上建立起來,這個過程稱為「母子結合」,實際上早在胎兒時期就已開始了,這是一種認同過程,也是男孩性別認同紊亂的潛在危險。另外,生活以及社會對兒童的態度,如父母依照自己的偏好,將男孩打扮成女孩,按女孩對待,日久之後,會使男孩性別認同產生紊亂,反之把女孩當男孩對待,女孩也會在心理上男性化。

三、雙性戀在成因學社會因素:

經濟因素在雙性戀中可能起些作用,如男孩家庭貧困無力娶妻,或出於逃避男性責任的潛在因素,易引起雙性戀。又如某種社會。認同雙性戀,在中國明清一個階段,有富豪階級流行過雙性戀,當時常收養着「戀童」;在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長河中,丫鬟與夫人、夫人與丈夫之間的關係常有不同形式的雙性戀,這也可能是公開的秘密;雙性戀在某些西方國家相當寬容。在中國仍認為是有傷風化,為法律不允許的。

四、雙性戀在成因學性別差異:

雙性戀的類型的人中的男人和女人的行為也有性別差異。其中男人更偏向與素不相識的男人發生同性戀行為,完事之後即各奔東西。而且在同性戀的同時還有異性戀行為。雙性戀的女人偏向於與親密的女友發生性活動,她們感情篤厚而持久。她們在某一時段只與同性或只與異性發生性關係,而不是同時與兩種不同性別的伴侶往來。雙性戀的男人往往由於找不到合適的女人而順便找個男人發泄一下。雙性戀的女人則不然,她們要先與性夥伴建立感情,然後才會萌發性活動。

社會現象

同性戀者有時候也稱呼自己為雙性戀,以做為對自身的一種保護。(社會上普遍將同性戀當作敗壞風氣、破壞名聲的標誌)

雙性戀的人們也有著自己的活動,如邁克爾·佩奇創造了雙性戀自豪旗幟。

對雙性戀的恐懼(biphobia)是一個新創語,用來描述那種觀點:一個人不是同性戀就是異性戀,或認為雙性戀是「被污染的」。雙性戀者也可能成為廣義同性戀恐懼者的暴力的受害者。如美國演員丹·卡維(Dana Carvey)在《周末夜現場》(Saturday Night Live)節目裡說:「雙性戀是那些扒下任何一個人的褲子,不管發現什麼都會得到滿足的人。」

自豪旗幟

作為雙性戀團體象徵的雙性戀自豪旗幟是由邁克兒·佩奇設計的。雙性戀旗幟的上端是代表同性戀的紅色或者粉紅色條紋,底端是代表異性戀的藍色條紋,中間是代表雙性戀的紫色條紋。

生物因素

如果腦的發育中通過激素而接受男性信息的部位出現障礙,在男性軀體裡將保留女性成分,這不僅能說明性身份障礙和性指向障礙的男性大大多於女性的原因,也解釋了為何從幼年起就可以看出會否發展成男性或同性戀。也可解釋為什麼成年男性異性症者和同性戀者血液中性激素水平與正常男性無異的原因。

相關組織

國內最早的雙性戀組織是成立於2005年的「博性藝術沙龍(BOSEXART)」,由當時活躍於北京798藝術區的藝術家創立,該沙龍始終以「博性、雙性戀」為生活和創作的主題,同時涉及同性戀、異性戀、無性戀等多元性群體,並以藝術的表達方式,倡導性的多元化、生活的藝術性和創造性。

該沙龍經常組織一些雙性戀沙龍聚會、性美學講座等,沙龍創辦人希望用藝術這種高雅、感性的方式來引導拓展大眾的性審美,並使其多元化。

參考資料

  1. 雙性戀,搜狗, 2014-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