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雙籽棕

雙籽棕(學名:Arenga caudata (Lour.) H. E. Moore),為棕櫚科桄榔屬下的一個植物種,矮小灌木。 葉一回羽狀全裂,長40-50厘米,有時更長,羽片少數,近菱形或不等邊四邊形。 產海南印度越南、老撾亦有分布。雙籽棕用於止血清熱,通經收斂。主治月經過多,血崩,子宮下垂,肺結核咯血。[1]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學名: 雙籽棕

拉丁學名: Arenga caudata (Lour.) H. E. Moore

別稱: 大幅棕(海南植物志)

界: 植物界

門: 被子植物門

綱: 單子葉植物綱

科: 棕櫚科

屬: 桄榔屬

種: 雙籽棕

分布區域: 海南印度,越南,老撾

形態特徵

矮小灌木,高0.5-2米。葉一回羽狀全裂,長40-50厘米,有時更長,羽片少數,近菱形或不等邊四邊形,長10-25厘米,寬2.5-8厘米,基部楔形,不具耳垂,羽片中部以上邊緣具不規則的齧蝕狀小齒,頂端具尾尖或不明顯;葉鞘邊緣具網狀纖維。花序單生於葉腋間,直立,長17-30厘米甚至更長,不分枝或具稀少分枝;佛焰苞數個,包着花序一梗;花單性,雄花花萼3片,圓形,覆瓦狀排列;花瓣3片,長圓狀倒卵形,長6-7毫米,具條紋脈;雄蕊15-30枚;雌花球形,花萼3片,卵圓形;花瓣3片,倒卵圓形,長3.5-4毫米,與花萼一樣具條紋脈;無退化雄蕊;子房球形,鈍三棱。果實卵球形或近球形,直徑12毫米,熟時紅棕色。種子3顆,鈍三棱,胚乳均勻。花果期4-5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000-1600米的森林中。

分布範圍

雙籽棕分布於海南,印度,越南,老撾。

栽培技術

採種應選15~20年生健壯無病蟲害的母樹採種。桄榔樹4~5月開花, 屬圓錐花序腋生, 長1.5~1.8 m, 果穗下垂,果實倒卵形,11~12月果皮由青綠色變棕褐色、黑色即可採收。其果穗果皮、種子尚濕未乾有毒,刺激皮膚發癢,果實採收和加工要帶膠手套或塑料手套防備,取出種子後可密播於苗圃或沙藏好。 育苗桃榔樹播種後出苗不齊,有的到第2年春才出土,所以一般先把種子密播於苗圃地的河沙中。播後3~5個月苗木出土並長出真葉,雨天移到苗床上培育,一般株行距10 cm×25 cm,每667 m↑2約2萬株,苗木移栽後立即淋透水,並搭蔭棚遮蔭,每月除草1~2次,4月和8月各施一次氮肥,並注意防治病蟲害, 護理得好的第3年可全部出圃上山造林。 造林造林最佳時期是大寒前後。造林地以選在溝谷及石山或土山的中下部灌木林下土層較深厚肥沃不積水、pH值5~7的地方為宜。較平緩地可機耕後挖穴,坡地可沿等高線整地挖坑,坑規格視苗木大小而定,一般坑寬深為50 cm×50 cm, 株行距2 m×3 m或3 m×3 m, 每667 m↑2110株左右。心土、表土分放坑兩旁, 每坑放農家肥、塘泥10~20 kg,也可用磷肥3~4 kg拌表土入坑,雨天可集中造林。起苗注意不傷根,起苗後用ABT生根粉3號20×10-6~50×10↑-6藥液與黃泥調配成泥漿後,再把苗根放入藥泥漿中來回拖幾下, 使苗根蘸足藥泥, 上山定植。栽植時苗放正並緊靠坑上方邊緣,根要舒展自然,不捲曲成團。填培土分兩次入坑分層踏實, 使濕泥和根緊貼接, 有水源的淋一次定根水,一般雨天造林成活率可達95%以上。造林後1~2年內每年夏秋除草、施肥2~3次, 促進幼樹生長; 桄榔樹病蟲害較少, 一般栽後管理得當,7~10年可成材。 砍伐加工樹高2~2.5 m,莖粗25~30 cm即可砍伐利用, 砍伐先從根部開刀,把整株桄榔樹伐倒,後剝除葉鞘和葉柄, 再削去莖杆外緣木質, 取其肉質莖髓心切片或搗碎,加水磨漿似豆腐漿一樣裝入布袋壓擠出桄榔粉水漿去渣,待澱粉沉澱於水底結塊, 排去上層清水,將沉澱的結塊曬乾即成桄榔粉可上市或食用。

主要價值

止血清熱,通經收斂。主治月經過多,血崩,子宮下垂,肺結核咯血。[2]

栽培技術

採種:應選15~20年生健壯無病蟲害的母樹採種。桄榔樹4~5月開花, 屬圓錐花序腋生, 長1.5~1.8 m, 果穗下垂,果實倒卵形,11~12月果皮由青綠色變棕褐色、黑色即可採收。其果穗果皮、種子尚濕未乾有毒,刺激皮膚發癢,果實採收和加工要帶膠手套或塑料手套防備,取出種子後可密播於苗圃或沙藏好。 育苗:桃榔樹播種後出苗不齊,有的到第2年春才出土,所以一般先把種子密播於苗圃地的河沙中。播後3~5個月苗木出土並長出真葉,雨天移到苗床上培育,一般株行距10 cm×25 cm,每667 m↑2約2萬株,苗木移栽後立即淋透水,並搭蔭棚遮蔭,每月除草1~2次,4月和8月各施一次氮肥,並注意防治病蟲害, 護理得好的第3年可全部出圃上山造林。 造林:造林最佳時期是大寒前後。造林地以選在溝谷及石山或土山的中下部灌木林下土層較深厚肥沃不積水、pH值5~7的地方為宜。較平緩地可機耕後挖穴,坡地可沿等高線整地挖坑,坑規格視苗木大小而定,一般坑寬深為50 cm×50 cm, 株行距2 m×3 m或3 m×3 m, 每667 m↑2110株左右。心土、表土分放坑兩旁, 每坑放農家肥、塘泥10~20 kg,也可用磷肥3~4 kg拌表土入坑,雨天可集中造林。起苗注意不傷根,起苗後用ABT生根粉3號20×10-6~50×10↑-6藥液與黃泥調配成泥漿後,再把苗根放入藥泥漿中來回拖幾下, 使苗根蘸足藥泥, 上山定植。栽植時苗放正並緊靠坑上方邊緣,根要舒展自然,不捲曲成團。填培土分兩次入坑分層踏實, 使濕泥和根緊貼接, 有水源的淋一次定根水,一般雨天造林成活率可達95%以上。造林後1~2年內每年夏秋除草、施肥2~3次, 促進幼樹生長; 桄榔樹病蟲害較少, 一般栽後管理得當,7~10年可成材。 砍伐加工:樹高2~2.5 m,莖粗25~30 cm即可砍伐利用, 砍伐先從根部開刀,把整株桄榔樹伐倒,後剝除葉鞘和葉柄, 再削去莖杆外緣木質, 取其肉質莖髓心切片或搗碎,加水磨漿似豆腐漿一樣裝入布袋壓擠出桄榔粉水漿去渣,待澱粉沉澱於水底結塊, 排去上層清水,將沉澱的結塊曬乾即成桄榔粉可上市或食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