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口頭禪

成語: 口頭禪

拼音: kǒu tóu chán

目錄

成語出處

宋·王懋《野客叢書》附錄:「平生不學口頭禪,腳踏實地性虛天。」

成語釋義

原指和尚常說的禪語或佛號。現指經常掛在口頭上而無實際意義的詞句。

成語示例

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論人言可畏》:「『有聞必錄』或『並無能力』的話,都不是向上的負責的記者所該採用的口頭禪。」

語法

作賓語;指經常掛在口頭上而無實際意義的詞句

成語結構

偏正式[1]

口頭禪的故事

有個禪宗大師叫船子誠,又名船子和尚,那個船子和尚開悟後,與其他兩個師兄弟下山去,有人到湖南去教化,有人到江西去教化,最後就問船子誠準備到那裡去?

船子說:「師兄啊!我看你們這一生有好福報,將來可以做一方的大師,我這個苦命的人,此生做個平凡的人,多做一點好事再說吧!不過拜託你們兩位,將來有第一等的人材,給我送一個來,接接我的這一支。師父把學問傳給我,我不交代下去,上對不起歷代先聖先賢,也對不起師父啊!」(原句:「公等應各據一方,建立藥山宗旨。予率性疏野,唯好山水,樂情自遣,無所能也。他後知我所止之處,若遇靈利座主,指一人來,或堪雕琢,將授生平所得,以報先師之恩。」)    所以他就跑到江蘇華亭,一個小地方,做個渡船人,一隻小船整天渡人過河來去,給他錢,他收兩個,不給錢也沒有關係。    後來有個大法師夾山和尚,佛法好,學問好,講經說法,聽眾極多,名氣大得很。船子誠的師兄道吾和尚聽到了,心想那個師弟船子,還天天在搖渡。道吾也是禪宗的大師,穿了件破破爛爛的和尚衣服,言不壓眾,貌不驚人,就去聽夾山講經。到夾山道場找個後面的角落坐下。

有人起來問:「如何是法身?」夾山和尚回答:」法身無相。」

又問:「如何是法眼?」他說:「法眼無瑕。」答的多好。法身無相嘛!根據金剛經,三十二相皆是非相。法眼是沒有一點瑕疵的啊!心如明鏡台,無所不照,無所不知。照佛學的理論,這個回答的確沒有問題。    可是坐在那個角落的道吾,嘻!就給他那麼一笑!這個笑是冷笑。夾山受不了啦,趕快下堂,經也不講了,下來把和尚的大禮服袈裟一披,就去找這個破破爛爛的道吾和尚頂禮。他說老前輩啊!我剛才答話,那裡錯了?道吾說:錯倒沒有錯,可惜沒得師承。換句話說,你理論是對,你功夫上沒有到,你不要瞎說。夾山就問當今天下,那一位是明師啊?道吾說,明師是有,但是你今天名氣那麼大,恐怕作不到,除非把招牌丟掉,名利不要,我再指給你一條明路。像道吾這種和尚,給師兄弟找徒弟,多有本事。    夾山果然丟棄既得的盛名地位,捆一個小包袱就去了,夾山在聲名顯赫時居然能為道而捨棄一切,證明他後來的大徹大悟是有道理的。道吾說:「我說的這個人啊!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上無片瓦,下無立錐,就是住在船上嘛!他說你到華亭三十里外,那個河邊去找一個和尚。

夾山就找到這個船子誠。船子誠一看這個夾山啊!將來一定是個大師,知道是師兄搞來的,夾山上船以後,也沒有說出道吾,也沒有自我介紹,他們兩個人彼此考察。

船子和尚就問夾山:「大德高棲何寺?」當時他們兩個人的學問都很好,說話滿口的字句文雅,夾山說:「寺即不住,住即不似。」喝!那都是開悟了的話。就是我們普通講:你貴寺在那裡?夾山答話:「寺即不住,住即不似。」這似乎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嘛!還有所住就不是了!所以禪宗叫機鋒,一句話,不等你考慮一下講出來,等你考慮了一下再答,就已經不是了,那就住即不似了。

船子和尚問:「不似,似個甚麼?」

夾山禪師道:「不是目前法。」

船子和尚問:「甚處學得來?」

夾山禪師道:「非耳目之所到。」

船子和尚道:「一句合頭語,萬劫系驢橛。」 接着,船子和尚又問:「垂絲千尺,意在深潭。離鈎三寸,子何不道?」

這兩個人學問都好,佛學都呱呱叫,平常大概都在佛教刊物上登文章的。夾山剛要回答,船子和尚就拿起那個船槳,一下子就把夾山打下水去了。人掉下水去,不會游泳,咕嚕嚕……狼狽不堪,剛冒上來,船子誠就說:你說你說!夾山正準備張嘴,船子又把他按下去了,來往一共按下三次。人掉到河裡去了,咕嚕嚕水吞下去,剛剛冒上來一點,又把他按下去,你快說,一定又講道理,寺即不住,住即不似,趕快又把他按下去,不等他講。    最後,把他滿肚子學問道理給水泡光了,再一次冒上來,夾山說我懂了,再不要把我按下去了。這一下開悟了,船子說:我告訴你,佛法就是這樣,你可以走了。

當然夾山在船上幫師父划船劃了多久,就不知道,後來師父叫他走,他告辭師父走了,一邊走,一邊回頭看這個師父。我們一定覺得他未免有情,戀戀不捨,但是這個師父一看到,說:」和尚,你以為我還沒有教完你啊!」把船弄翻自己就沈下去了,這樣堅定夾山的信心。不過他吩咐過夾山,從此不許住在鬧市里當法師,要好好到深山裡頭,沒得吃的都可以,香爐古廟冷湫湫的,好好去修行,修成功了再出來。

後來不知過多少年,夾山再出來做大師,有前輩又出來請問他,如何是法身?答以法身無相。如何是法眼?答以法眼無瑕。還是這兩句話。同樣是這兩句話,悟後是證到了這個境界,開悟前只是理論上的話。理論上雖對,但是,你嘴吧上會說,這就是口頭禪,滿口高深理論,身心沒有證進去,更有甚者像有的官員滿口倫理道德和高尚信仰,然自己都不相信。到了後來,就不是口頭禪了,因為經歷過痛苦的修證,雖然同樣淡淡的回答,分量就不一樣了。

原故事可參考《指月錄》卷之十五 澧州夾山善會禪師(船子誠嗣)。[2]

參考文獻

  1. 敲竹槓,360國學
  2. 講一個「口頭禪」的故事 ,新浪網lionelwoo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