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口唇由皮肤、口轮匝肌和粘膜构成。上、下唇的游离缘共同围成口裂,口裂的两端称为口角。

目录

基本信息

  • 中文名;唇
  • 外文名 ;lip
  • 拼音; chun
  • 分为;上唇和下唇
  • 性质; 人体结构

概述

上唇表面正中线上有一浅沟称叫人中,其中、上1/3交界处为人中穴,临床针刺该穴可抢救昏迷病人。在上唇的外侧有一浅沟,称为鼻唇沟。面神经麻痹的病人。鼻唇沟变浅或消失

口唇炎

单纯性口唇炎:

经常处于干燥的气候,在冷风吹袭下,造成嘴唇黏膜保湿性变差,而容易脱皮、剥落、裂开。落屑性口唇炎:常因体质过敏所引起,好发在异位性皮肤炎或脂漏性皮肤炎的患者,可能与阳光照射或接触到刺激性物质有关,多见于下嘴唇。

湿疹性口唇炎

最常见的例子是擦口红引起的唇膏性口唇炎,此乃因对口红内的颜料或染料,或护唇膏内的羊毛脂或药物引起的过敏,这类患者通常上下嘴唇都会有症状。

日光性口唇炎

即长期在烈日下活动或工作者,在紫外线的慢性刺激下,造成下嘴唇变得较苍白,表皮萎缩、龟裂,甚至有可能发展成恶性病变。

口唇炎患者,经常会因嘴唇持续性的干裂,而不时用舌头舔双唇来减轻不适感,可是这样一来,嘴唇在一阵干燥后,又将它舔湿,吹了风或冷气之后,嘴唇会变得更干燥,就会想要用舌头再去舔它,这样地周而复始,便成了恶性循环,结局当然可想而知。

唇裂患者口轮匝肌的解剖学观察

1.单侧完全唇裂: 患侧上唇是以口角至鼻翼基部连线为底,裂缘和唇红缘为边的三角形,在冠状切片上口轮匝肌也可分为三束:

(l)唇缘束:位置较浅,沿唇红缘和上唇动脉走行、至唇红断端稍折向上,终止于邻近的真皮内,它相当于正常口轮匝肌的边缘部,但左右失去连续性。

(2)鼻唇束:位于唇缘束的外上方,从口角稍外侧的蜗轴行向上内,至裂缘附近的皮肤而终,部分肌纤维终于患侧鼻翼基部。

(3)鼻束:起于口角外侧,近乎垂直向上、至鼻翼基部外侧缘。上唇提肌从眶下缘行向下内,奔向唇红缘和裂缘下段,与鼻唇束相交织,造成鼻唇束沿裂缘上行附于鼻翼基部的假像。提上唇鼻翼肌在近粘膜侧附于鼻翼软骨外缘。在裂侧唇的水平切面上,可见口轮匝肌深层肌纤维的横断面沿粘膜和裂缘排列成弧形,浅层肌纤维多由皮肤向粘膜和中线斜行,止于裂缘的真皮内或消失在深层肌之中,不完全唇裂中未裂开处的高度大于唇高的13/以上,未裂开处有肌纤维穿行,裂缘内有平行于裂隙的肌束

单侧唇裂的内侧部,肌束排列接近正常,但由于裂隙阻隔,鼻唇束的越中纤维减少,健侧人中发育欠佳。在冠状和水平切片上,肌束均未伸延至裂缘,由于健侧鼻束和鼻唇束上份肌纤维附于鼻小柱基部,而鼻小柱缺乏对侧同名肌的附着和牵拉,使得鼻小柱明显向健侧偏斜。光镜和电镜观察还发现裂隙内侧缘肌纤维细小,稀疏、深染,似乎发育不成熟,电镜下见肌细胞核变小,数量减少,而线粒体在肌纤维中心部位膨大、积聚、引起肌纤维扭曲、分叉或Z带的改变。

2.双侧完全唇裂: 两裂侧肌纤维排列类似单侧完全唇裂的患侧。不同的是与裂缘平行的肌束稍明显,鼻唇束的肌纤维从口角几乎垂直上升,附于鼻翼基部,在鼻翼基部下缘有水平走行的肌束,止于裂缘上部。在完全性双侧唇裂中,正中的球状突部的软组织主要由胶原结缔组织和丰富的血管网构成,无肌纤维存在。

3.正中唇裂: 本例唇裂缺乏鼻小柱及鼻中隔软骨。牙槽正中有一裂隙,愕部有隐裂,伴有先天性脑积水和右手六指畸形。裂两侧上唇基本对称,并向外翘起,肌纤维排列十分类似单侧完全唇裂的外侧部。[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