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古,漢語一級字 ,指事字 ,拼音是"gǔ ","古"的本義為古代,與"今"相對。引申泛指古代的事物,如仿古、考古、擬古、懷古、古義(古書的義理)。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古

部首; 口

異體字; ࡇ�ࠖ�

筆畫; 5

五筆碼; DGHG

倉頡碼; jr

鄭碼; EDJ

筆順; 12251

四角號碼; 40600

統一碼; 基本區 U+53E4

拼音; gǔ

字級; 一級字

韻部; 七麌

注音; ㄍㄨˇ

字源演變

古,甲骨文(口,言說)(十,極多),表示無數代先人口口相傳的久遠時代。有的甲骨文在"古"的字形基礎上再加一個"口",強調"古"的"傳說"含義。金文將甲骨文字形中的寫成明確的"十"。有的金文將寫成明確的"十"。有的金文將"口"寫成"曰"(言說),強調"古"與"言說"的關係。有的金文在"古"的字形基礎上加"三十",極力強調傳說年代之漫長。造字本義:名詞,在漫長的過去歲月中被一代代傳說的久遠時代。篆文承續金文字形。"古"是傳說中難以追述的久遠時代,"昔"*是發生大洪荒的遠古時代,"古"比"昔"更遙遠。

古,指事字。"古"字所從的中,中等在甲骨文、西周早期金文中都是"盾"的象形,下面加上區別符號"口"構成指事字,是"堅固"之"固"的本字。"盾"的特點是"固",所以能從中分化出"古(固)"。這和"弓"的特點是"強",下加區別符號"口"構成"強"的本字"宮"是同一道理。自西周中晚期盾形線條化成"十"之後,形體基本穩固,戰國文字中雖然有"口"中加點、線的異體,但在以小篆統一的文字和秦漢古隸的演變中都逐漸消失了。許慎所說的"從十、口,識前言者也"是據後代的字形說後代的字義。如果只就小篆等後起字形和"古"的常用義"時間久遠"而言,是合理的,經過十人之口傳下來的故事,正是時間久遠。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古,故也。從十、口。識前言者也。凡古之屬皆從古。

說文解字注 故也。

邶風、大雅毛傳曰。古、故也。攵部曰。故、使為之也。按故者、凡事之所以然。而所以然皆備於古。故曰古、故也。逸周書。天為古。地為久。鄭注尚書稽古為同天。

從十、口。識前言者也。

識前言者口也。至於十則展轉因襲。是為自古在昔矣。公戸切。五部。

康熙字典 〔古文〕֠ᇣ《唐韻》《集韻》公戸切。《韻會》果五切。《正韻》公土切,$音鼓。《爾雅·釋詁》:古,故也。《說文》:從十口,識前言者也。徐鉉曰:十口所傳是前言也。《玉篇》:久也,始也。《書·堯典》:曰若稽古帝堯。《詩·邶風》:逝不古處。《前漢·藝文志》:世歷三古。孟康曰:伏羲上古,文王中古,孔子下古。

又《禮·祭義》:以祀天地山川,社稷先古。注:先古,謂先祖也。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輪已庳則於馬終古登阤也。注:終古猶言常也。

又賁古,縣名。《前漢·地理志》:益州郡賁古縣。

又姓。《廣韻》:周太王從邠適岐,稱古公,其後氏焉。漢有古初,《蜀志》有廣漢功曹古牧,北魏有古弼。

又草名。《爾雅·釋草》:紅,蘢古。注:俗呼紅草為蘢鼓,語轉耳。

又《集韻》古暮切。音顧。亦作故,義同。劉向《九嘆》:興《離騷》之微文兮,冀靈修之壹悟。還余車於南郢兮,複姓軌於初古。

又《字彙補》:溪姑切。音枯。古成氏,複姓。漢廣漢太守古成雲。後秦古成詵,以文章參樞密。[1]

參考文獻

  1. ,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