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夫金字塔
古夫金字塔 |
---|
|
古夫金字塔(هرم أكبر / Pyramid of Khufu)又稱吉薩大金字塔,是位於埃及吉薩三座著名的金字塔中最為古老也是最大的一座。同時也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蹟唯一尚存的建築物。
目錄
介紹
根據一間墓室牆上關於工頭和埃及第四王朝胡夫法老的記號,[1]埃及學家們認為這座金字塔是他的陵墓。金字塔的建造大約持續了10至20年並於公元前2560年完成,距今約四千五百年。
原高146.59公尺(480.9英尺),底邊長230.37公尺(755.8英尺),在其建成後的3800多年中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築物。最初,金字塔表面包有一層光滑的外包石塊;而現在金字塔呈現的則是石塊下的核心結構。金字塔基座現在仍有外包石塊的殘留。金字塔的建造方式有着很多不同的解釋以及假說。最廣泛接受的假說認為金字塔的修建是通過用人力將巨石從採石場開掘出來,將其提升安放到預定位置這種方式進行的。
金字塔內部現在已知有三個墓室。最下面的一個是直接在金字塔的基岩中開鑿出來的,但是它並未完成。王后墓室和國王墓室則位於它上方的金字塔內部。吉薩大金字塔是目前在埃及已知的唯一一座有上升和下降通道的金字塔。金字塔建築群的主要部分包括了兩座胡夫法老的祭廟(一座緊鄰金字塔,而另外一座則位於尼羅河邊上),三座為胡夫法老的妻子們而建的小金字塔,一座更小一點的「衛星」金字塔,一條高於地面連接兩座祭廟的甬道和圍繞金字塔為貴族修建的馬斯塔巴墓。
歷史
現在一般認為金字塔是作為埃及第四王朝法老古夫的陵墓而修建的,修建時間持續了20年左右。一些人認為古夫的維齊爾,Hemiunu是金字塔的建築師。金字塔在建成時高達280埃及肘(146.5米),但是侵蝕作用和在頂端的小金字塔(pyramidion)缺失的情況下其現高為138.8米。每邊邊長為440肘(230.4米)。金字塔大約重590萬噸。體積在包括內部矸石堆的情況下大約為235萬2千立方公尺。根據這些估算,在20年的時間內建造這個建築物需要每天安裝800噸的石材。同樣,因為總共使用了大約230萬塊巨石,在20年內完成建造需要每小時將12塊巨石安裝到位,日夜不休。古埃及學家皮特里,F(Flinders Petrie)於1880至1882年對金字塔進行了第一次精確的測量,並以金字塔和吉薩的神廟(The Pyramids and Temples of Gizeh)為題進行了發表。[2]幾乎所有的報告都是基於他對金字塔進行的測量。大部分包在金字塔外部的石壁和內部墓室的石材都被高度精確地組合在一起。根據對於東北方外包石塊的測量,石塊與石塊之間空隙的平均值僅為0.5厘米。
金字塔在其建造完成之後的3800多年裡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築物,直到被完成於1300年林肯座堂的尖塔(160米)所超過。金字塔的建造工藝非常精確,以至於基部四邊邊長誤差的均值只有58毫米。金字塔的地基離水平基準只差了±15毫米。金字塔正方形的地基與基於正北(不是地磁北極)的方位基點極為接近(誤差小於四弧分),而正方形地基的偏心誤差僅為12弧秒。根據皮特里的調查和一些後來進行的研究,完整的設計尺寸大約為高280肘,底邊長440肘。周長和高的比例是1760/280,離2π只有小於0.05%的差距(類似於現在眾所周知的圓周率近似值22/7)。
一些古埃及學家們認為這是在設計中刻意均衡的結果。Verner寫到「我們能夠認為古埃及人並沒有準確的定義圓周率值,但是實際上他們在生活中已經用到它了」。<金字塔和吉薩的神廟(The Pyramids and Temples of Gizeh)的作者皮特里總結道「這些面積的聯繫以及周徑如此的系統化,以至於我們應該承認他們在設計師的設計中就用到了」。還有一些人認為古埃及人並沒有關於圓周率的概念因此不會將其用於建築物中。他們認為觀測到的金字塔斜率也許只是基於基本Seked而作出的角度選擇而已,並不重視建成建築物的總尺寸和比例。
建造材料
大部分人認為古夫金字塔大概是由附近的採石場運來的230萬塊石灰石建成的。用於包裹金字塔的圖拉石灰石是通過運河運來的。在國王墓室發現的重達25到80噸的金字塔最大的花崗岩石塊是由阿斯旺運來的,那裡距離金字塔有800多公里遠。古埃及人的岩石採集方式是將木質鍥形物插入岩石中,之後在上面澆水,當木頭經過水的浸泡製後會發生膨脹,而膨脹時產生的力會將岩石分離出來。當石塊被切下來之後,它們會順流或逆流通過尼羅河運往金字塔的工地。據估計,金字塔的建造大概用了550萬噸石灰石,800噸從阿斯旺輸入的花崗岩和50萬噸的灰泥。
外包石塊
完成後,胡夫金字塔外面會被一種四邊傾斜,但上部平坦的經過打磨的白色石灰石「外包石塊」包裹起來。這些石塊都經過仔細的切割以使表面的傾斜度達到seked單位<math>5\frac{1}{2}</math>掌(palms)這一尺寸。而現在所能看到的只是金字塔表層下階梯式的核心結構。在公元1300年一次強烈的地震震鬆了大部分表層的外包石塊,而之後,這些石塊於1356年被巴赫里王朝的蘇丹巴德爾丁·哈桑運走以建造位於附近開羅的清真寺和堡壘。至今仍能夠從這些建築物上發現外包石塊的遺留。稍後,一些探險家提到了金字塔底部的一些從塔上因為外包石塊持續不斷的崩潰而掉下來的大型碎石。而這些碎石在對金字塔持續不斷的挖掘中被清理走了。
但是,現在仍然能在胡夫金字塔底座部分發現一些位於金字塔外包層底部的石塊保存在原位,這些石頭展示了幾個世紀以來被記錄的精密度以及工藝。弗林德斯·皮特里(Flinders Petrie)發現包裹層和它下面的核心層有着193厘米±25厘米的朝向差異。他認為工匠們在核心結構完成之後,發現朝向弄錯了,於是當他們建造包裹層時糾正了這一錯誤。
皮特里在提到外包石塊的精確度時將其形容成「和現代光學儀器製造者們相當,但卻有幾英畝大的傑作」,以及「將這些石頭以這種方式精確地組合起來是非常細緻的工作;但是用接合劑將它們連接得如此牢固幾乎不可能」。[3]有人認為在有能讓泥瓦匠講石塊細緻的安裝好的水平床的情況下,灰泥(皮特里所提到的接合劑)能讓這樣工作成為現實。
建造法
關於胡夫金字塔的建造方法有着許多不同且相互矛盾的假說。[4]許多人對石塊是被提起,升起還是滾動到預定位置持不同的看法。希臘人認為金字塔是奴隸們建造的,但是現代位於附近金字塔工人們居住區的考古發現證實金字塔是由數以萬計熟練的工人們建造的。Verner認為工人們被分到一個體系中,這個體系有兩組,每組10萬人,而這又被分為五個宗族,每族2萬人。除此之外,這些人還可能根據他們的技能進一步劃分。
金字塔建造的謎團之一是它的建造規劃。約翰羅默(John Romer)胡夫金字塔的修建方法與其他金字塔的修建方法一樣,工人們在地上就部分建造計劃按照金字塔的大小1比1畫樣定線。他寫道「像這樣的工程圖解能將金字塔的體系結構以其他方法不能達到的精確度展現出來。他同時提出金字塔的建造時間持續了14年。
與馬克萊納(Mark Lehner)和其他的古埃及學家聯合進行的一個現代工程管理的研究估計金字塔的建造平均使用了14567名工人,最高時期用了40000人。在沒有使用滑輪,輪子或者鐵器的情況下,他們使用關鍵路徑的方法於大約10年內建成了胡夫金字塔。
參考文獻
- ↑ Dallas and Dr Zahi Hawass inside the Great Pyramid BbC One, Egypt's Lost Cities. Video clip available since Tue 24 May 2011.
- ↑ W. M. Flinder's Petrie. The pyramids and temples of Gizeh. 1883 [2014-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23).
- ↑ Romer, John. The Great Pyramid: Ancient Egypt Revisit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41 [24 August 2009]. ISBN 978-0-521-87166-2.
- ↑ Building the Great Pyramid. BBC. 3 February 2006 [2014-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