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孢粉學
簡介
古孢粉學(paleopalynology)是孢粉學的一個分科,研究化石孢子花粉的形態、分類、組合分布及其進化規律的科學,是近幾十年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學科。孢子花粉均為植物繁殖細胞,體積微小,數量極多,隨鳳飄揚,分布廣泛,各種類型的沉積地層均有保存。通過對地層中化石孢粉的離析、鑑定,並統計所含類別的百分含量等方法來研究它們的組合特徵、演變規律,有效地用於地層的劃分與對比,尤其是在石汕、煤川勘探工作中及解決不含大化石的地層年代問題作用更大。由於其研究方法主要是分析、統計,故亦稱「孢子花粉分析」,簡稱「孢粉分析」,或稱「孢扮統計」。古孢紛學還廣·泛用於古氣候學、古地理學等許多方面。
評價
古孢粉學專門研究地史時期的有機壁微化石孢粉的形態、類型、組分、分布、演化和時空分布規律的科學。屬於古生物學與地質學的邊緣科學。植物在幾億年中成為古生物的主角,孢子和花粉作為植物繁殖細胞,其外壁有由高分子化合物構成的有機壁,具有一定的抗高溫、高壓的性能,在未經深變質的各類沉積岩層中均有大量保存。用鹽酸、氫氟酸從岩石中浸提出有機壁微化石,作顯微鏡觀察、研究,以其類型、形態和組合特徵的離析和鑑定,統計岩層中的各類孢粉百分含量和時空分異特點,最後依孢粉組合及其四維演化規律確定各該岩層的地質年代古孢粉學的研究成果對沉積學、地層學、古植物學、古生態學、古氣候學、古地理學和考古學,特別是在油氣和煤田勘探和缺少其他化石的疑難地層研究方面,均可從年代上提供幫助。由於其分布時代跨元古代到第四紀,相廣數量多而易得,分析方法簡捷,它的發展能進一步提高地層年代診斷精度,從而揭示植物起源和演化及其災變事件的地史軌跡,延長全球環境動態研究的演繹系列。在油氣形成研究和石油勘探中,依據有機質和孢粉因經受地溫不同的色變,以其指數決定於酪根成熟度;依靠對孢粉相的分析揭示含油氣盆地的沉積環境;而原油—孢粉分析則有助於查明儲層性質,確立油氣生、運、儲的關係,從而指導勘探實踐。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古孢粉學在理論與實踐上仍極具潛力。[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