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悟空寺
古悟空寺 |
中文名稱;古悟空寺 地理位置;高郵市天山鎮境內 著名景點;神居山、天山漢墓 菱塘清真寺 鎮國寺塔、淨土寺塔 高郵湖、 安樂寺、 江蘇高郵光福寺、淨土寺塔/極樂庵/如來庵 始建時間;西漢末年 |
古悟空寺位於高郵市的送橋鎮天山片區(原天山鎮)境內。是神居山的標誌性建築物之一,位於蘇皖兩省高郵、儀征、天長三市交界處,古悟空寺也是神居山乃至淮左地區的佛教文化中心。悟空寺始建於西漢末年
如今古悟空寺的恢復工作已經開始,新的大雄寶殿即將竣工,而且建成後將是蘇北第一大殿,可以為更多的信眾提供方便。
目錄
概況
悟空寺始建於梁武帝天監年間,重建於北宋初期,鼎盛時有房屋99間。鎮國寺塔、淨土寺塔的層級清晰可數。故清代九省疆吏、三朝閣老、一代名儒阮元為悟空寺撰聯:峭壁貫東南,石棋匝地,銀杏參天,望盂城雙塔懸空古寺,好修佛果;長湖繞西北,松泉飛瀑,藥臼含雲,看甓社一帆穩渡名山,定有仙居。[1]
古悟空寺是神居山的標誌性建築之一,也是神居山乃至淮左地區的佛教文化中心。位於蘇皖兩省高郵、儀征、天長三市交界處,坐落於高郵市天山鎮境內。悟空寺始建於西漢,當時是廣陵王劉胥後人,為了保護這位按天子規格厚葬的廣陵王陵墓,劉氏後人採取了建廟守護的方式,興建悟空寺,以求佛門淨地代替專業守陵護墓人員的職能。並千思百慮地起用"悟空寺"的寺名,用意淨化僧眾心靈,不起貪戀墓中貴重葬品邪念。既能終年供奉香火,又用慈悲僧侶來守護王陵。至此,燃香兩千多年的悟空寺橫空出世,延續至今。
到北宋時期,悟空寺擴建規模達到頂峰,據說廟堂達九十九間半之多;即使到了清代,雖然多次焚毀,依然還有30餘間傲然屹立;抗日戰爭期間,被炮火摧毀了一部分;文革中,紅衛兵們"破四舊",一把火燒了三天三夜,古悟空寺所剩無幾。如今,古悟空寺僅剩大雄寶殿、天王殿等數間廟堂,但是由於其悠久的歷史和傳奇的身世,依然吸引着方圓數百里信眾。
悟空寺鼎盛時有房屋99間。寺旁有兩棵銀杏樹,樹圍粗可數人抱,根深數丈,枝葉婆娑,所結無心白果,其味尤佳。每年八月間,天高雲淡,登臨山巔,極目東眺,湖水泱泱,鎮國寺塔、淨土寺塔的層級清晰可數。故清代九省疆吏、三朝閣老、一代名儒阮元為悟空寺撰聯:峭壁貫東南,石棋匝地,銀杏參天,望盂城雙塔懸空古寺,好修佛果;長湖繞西北,松泉飛瀑,藥臼含雲,看甓社一帆穩渡名山,定有仙居。
古悟空寺的恢復工作已經開始,新的大雄寶殿即將竣工,而且建成後將是蘇北第一大殿。於二OO五年開始實施,目前累計投入過億元。正在建設的古悟空寺新大雄寶殿,占地九百九十九平方米,是蘇北第一大殿,目前主體建築已經完工;附屬廂房、禪房、道路、山門及景觀綠化,亦正在進行。
神居山
神居山一帶是中華民族始祖帝堯出生的地方。因堯母慶都生於此,長於此,故神居山被稱為"淮南眾山之母",每年三月初三廟會香火旺盛,淮南一帶香客上山磕頭跪拜,絡繹不絕。原名土山,因《山海經》把帝堯作為神來演繹,故名神居山。劉姓是中國最有影響的著名大姓之一,因劉姓最古老的一支源出於帝堯,故漢高祖劉邦自稱是帝堯的後代,西漢廣陵王劉胥死後不葬在揚州附近而要葬在神居山。因帝堯發明了圍棋,故神居山上有仙人棋等遺蹟。此外,東晉宰相謝安、南齊亘公都曾上山修道煉丹,留下了石井、石臼、排牙石等許多遺蹟。
歷史沿革
魏晉隋唐以降,古悟空寺屢屢擴建,至北宋時期,擴建達到頂峰,有房屋九十九間半。據國內知名文化學者楊國寶先生考證,當時的規模已經遠遠超過九十九間半,由於按照禮制,只有皇家寺院才有超過百間的資格,所以古悟空寺只能稱九十九間半。據史料記載,那時候寺旁有兩棵銀杏樹,樹圍粗可數人抱蘇軾、黃庭堅、秦少游等文人騷客,都曾登臨古寺,留下諸多吟詠。秦少游在《還至廣陵四首》中,滿懷深情地把古悟空寺及其木魚鐘聲引為知己:南北悠悠三十年,謝公遺埭故依然。欲論舊事無人共,臥聽鍾魚古寺邊。
明朝初年,明成祖朱棣發動靖難之變,揮兵南京奪取建文帝皇位。據傳說,建文帝在朱棣攻入之前,在侍從的勸告下,削髮為僧,從地宮逃出南京,而其藏身第一座寺院就是神居山古悟空寺;或許是他冥冥中得到劉氏祖先堯帝的庇護,或者是他在古悟空寺參透了諸法空相頓悟生慧,竟然先後輾轉蘇州太湖西洞庭山普濟寺、蘭溪東山寺、餘杭東明寺、台州天台寺、寧波普陀山等地,成功出海,遠走海外,最後駐足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據說明成祖永樂年間,舉全國之力支持鄭和下西洋,同時派錦衣衛跟隨,正是為了尋找建文帝下落。
只可惜,到了明清之交,古悟空寺遭到了空前的破壞,這要從一代梟雄吳三桂的身世說起。吳三桂出生於明代遼東,其祖籍江蘇高郵。吳三桂發跡之後,不忘回鄉祭祖,當時的祭祖典禮,正是在神居山古悟空寺舉行。龐大的祭祖隊伍、豪華的祭祖典禮,震動天下,吳三桂亦聲名遠揚。旦夕禍福、世事無常,據說也正因為這次祭祖,讓古悟空寺慘遭兩次滅頂之災。一次是吳三桂降清後,無論是明朝殘餘勢力,還是農民起義軍,皆對其恨之入骨,那麼他舉行祭祖大典的古悟空寺也就成了泄憤之地而首當其衝。另外一次則是在吳三桂叛清、發動三藩之亂後,作為其祭祖之地的古悟空寺再遭清軍蹂躪,幾近荒蕪。
乾隆時期,國至盛世,古悟空寺才得以斷斷續續的重修。史料記載,到了清代末年,依然存有三十餘間禪房。那時的寺廟規模是寺門朝東,有前廳、中殿、大雄寶殿前後三進,南北配建庫房、回廓廂房,占地建築面積逾三畝。供奉韋陀、觀音、釋迦牟尼、四大大王、十八羅漢大小神佛百尊。日常僧眾朝磬暮鼓,誦經念佛。年逢農曆二月底七天佛期,聚集遠近僧尼居士百人日夜修煉坐禪。一年一度三月初三前後五天廟會,香火特別旺盛,周圍百里信徒香客、虔誠而至朝山,磕頭跪行拜佛。山上山下,人流涌動,迎來送往,絡繹不絕。吸引各地商販設攤買賣,各方江湖俠客雲集比武雜耍獻藝。扶老攜幼,人聲鼎沸,鼓樂喧天,盛況空前。
到了日本侵華戰爭時期,神居山成為中日爭奪的戰略要塞,雙方在此展開了激烈的惡鬥;槍炮齊發,古悟空寺隨着中國軍隊的失利而牆倒屋塌、彈痕累累,僅剩下斷壁殘垣。山河冷落,殘照當頭,古悟空寺一片淒涼。但是尚有一些陰刻"古悟空寺"的漢白玉石、牆體嵌砌寺記石刻碑文以及鐵鐘、銅磬等佛器劫後遺存。可是在經歷過數次創傷,尚在苟延殘喘之際,文化大革命爆發,又慘遭打砸,為數不多的法物遺存,幾乎破壞殆盡。
地理位置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