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古直(1885—1959年),字公愚,號層冰,梅縣梅南滂溪村人。自幼聰敏,負笈苦讀,早慧有成。青年時加入中國同盟會,投身辛亥革命和討袁護法等一系列活動。古直在參與社會變革以及從事教學的過程中,創辦了梅縣梅州中學、龍文公學、高要初級師範等學校。在任封川縣、高要縣縣長期間,興辦教育、育苗造林、興修水利,做過不少益於民生的事。古直辭官後,隱居廬山,研究國學,專心着述。後來,被聘為國立廣東大學(隨後改名為中山大學)文學教授,中文系主任,從事中文教育,執教十餘年。解放後在廣東省文史研究館供職,並擔任省政協委員。 ==個人履歷==     1913年1月,《大風日報》正式出版,古直任社長,葉菊生、周菊人(柳亞子推薦)任主筆。1914年2月,古直回到家鄉,組織龍文鄉教育會,創辦龍文公學(高等小學)。1915年8月,省立梅州中學聘請古直擔任國文教員。時值袁世凱的復辟帝制已激起公憤,古直又放下教鞭,投身於反袁護法鬥爭,並受命為"南洋籌餉討袁專員",於1916年正月十二日離港,經海防、西貢,抵達星洲,不辱使命,至二月初十返國。往昆明,被任命為雲南都督唐繼堯的顧問。1917年2月,古直以"雲南護國軍政府特派慰勞華僑使者"的身份,不辭勞苦,重赴南洋,動員華僑回國投資、華僑子弟入學雲南講武堂(共和國葉劍英元帥就是其中之一),出色地完成都督所交辦的使命,深得都督嘉獎。1919年,古直在友人林虎的推薦下,先後擔任廣東軍政府陸軍部秘書、封川縣縣長、高要縣縣長。1925年,廣東大學聘任古直為文科教授。

古直

目錄

人物簡介

古直(1885~1959年),字公愚,號層冰,廣東梅縣梅南滂溪村人。早年去興寧,從學於羅翽雲。後來返梅城,就讀於謝吉我門下,與謝吉我之子謝直君交好,常在一起閱讀新思潮書籍,吸取了民主革命思想。不久加入同盟會,併到同盟會開辦的鬆口體育學堂學習,畢業後留鬆口公學任國文教員,與同盟會員鍾動、李季子等組織"冷圃"詩社,從中進行革命活動。辛亥革命前夕(1909),得曾伯鍔捐助,他與李季子在梅城創辦梅州高等小學,向學生宣傳灌輸民主革命思想。辛亥革命時,奉同盟會派遣,轉任汕頭《中華新報》編輯,大力鼓吹革命。不久,回梅進行秘密活動。與鍾動等人在梅城組織反清起義,成立梅州軍司令部,古直任秘書長,推翻清政府在嘉應州的統治政權。1912年民國建立後,古直在家鄉創辦滂溪小學。3月,被任命為汕頭同盟會機關部秘書長。4月,在汕籌辦《大風日報》,親自去南洋募款招股,奔走半載,回汕時,同盟會已改組為國民黨,遂辭去秘書長一職,盡力辦報。

後來,《大風日報》社遭軍閥龍濟光封閉,古直被懸賞通緝,遂由汕避往香港。一年後,古直由香港回梅縣原鄉,組織龍文鄉教育會,籌辦龍文公學。並將家鄉滂溪村中的安仁寺廟改為龍文公學校舍。

民國5年(1916)初,鍾動邀古直到香港,共商討袁之事,被任命為赴南洋籌餉討袁專員,事畢返至昆明,被雲南都督唐繼堯聘為顧問。次年2月,唐派他赴南洋慰問華僑和招引華僑資本,購買新式機器回來開採雲南箇舊錫礦。古直向唐繼堯提議將雲南講武堂向華僑開放,得到唐的採納,後來有不少華僑子弟進入講武堂學習。

民國8年(19919)春,古直任廣東軍政府陸軍部秘書,後任封川縣長。任內。開闢苗圃,造林綠化,推行新學,將五通神廟偶像焚毀,改為縣立小學校舍。同年12月,調任高要縣長。到任後,即着手改善城市衛生及設七星岩苗圃,倡設風景林場,創辦高要初級師範及暑期教育講習班等。之後,因感軍閥混戰不息,難抒救國救民之抱負,遂辭官回梅,閉門攻讀。一度赴廬山隱居,搞農林試驗,有暇即撰稿著述。民國14年(1925),廣東大學聘他為文科教授。廣東大學改為中山大學後,專修《廣東通志》。此時,他撰寫《客人對》一書,成為研究客家源流的重要著作。

抗戰初,被國民黨當局封閉十多年的梅南中學復辦,中共梅縣縣委及梅南中學校友邀請古直出任校長,他欣然辭去中大教授職務,就任梅南中學校長。他在鄉創辦"梅南文學館",掩護中共地下黨活動,兩次出洋為梅南中學籌款。期間,梅縣縣政府乘他不在,撤銷其校長職務。他回到梅南後,堅持辦好"梅南文學館"。抗日勝利前夕(1944),中國民主同盟在梅縣籌備召開"東南幹部會議",古直加入民盟組織。抗日勝利後,古直被推為象宿中學董事長。之後,出任梅縣修志館館長兼總編纂至1949年。

1949年5月,梅縣解放,他應邀參加慶祝大會,為縣人民政府作"人民作主,天下為公"門聯。1950年應聘任南華大學教授。1951年到廣東省參事室工作,1952年,調任廣東省文物保護委員會委員。1953~1958年任廣東文史館館員。1957年為廣東省政協委員。1959年6月病逝於廣州,終年75歲 。[1]

人物生平

作為梅州歷史文化名人之一,古直一度淡出家鄉人民的視線多年。然而,他一生在社會政治活動、興辦教育培育人才以及文學學術方面的成就,對推進梅州社會進步、文化教育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古直以一介書生之軀,心憂家國,投身民族民主革命;不畏艱難,奔走四方,推動家鄉教育;淡泊名利,皓首窮經,潛心學術研究。古直一生編著有《陶靖節詩箋》、《陶靖節年譜》[2]、《鍾記室詩品箋》、《客人三先生詩選》、《客人駢文選》、《客人對》等五十多部著作,內容涵蓋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客家歷史以及個人詩文創作。

書生憂國憂民,投身革命

古直字公愚,號層冰,1885年出生於梅縣梅南滂溪村一個有讀書傳統的農民家庭,自幼聰慧、刻苦用功。少年時代,古直就熟讀四書五經、唐詩宋詞,打下紮實的傳統文化基礎。17歲那年,他被家人送到興寧師從光緒癸卯科舉人羅翽雲,得以專心研讀《十三經》、《資治通鑑》、《昭明文選》等典籍,尤其喜愛誦讀《昭明文選》,對魏晉南北朝文學產生終生不渝的濃厚興趣,奠定後來學術研究的主攻方向。在興寧學習三年後,因羅翽雲要上京應試,1904年古直又返回梅城,就讀於謝吉我門下。在梅城,古直接觸閱讀了嚴復的《天演論》、《群學肄言》以及鄒容《革命軍》、楊篤生《新湖南》等進步書籍。深受民族革命思想觸動的古直於1906年秋,在梅城下市的攀桂坊桂里學堂加入中國同盟會,投入反清革命的大潮。從古直早年的讀書生涯可以看出,他接受的是傳統的詩書教育,以後他的學術研究也大致圍繞國學這一範疇,喜愛古典詩詞和駢文,並堅持用文言文寫作。就是這樣一位傳統型的知識分子,在國家衰弱不振的危亡時刻,他加入了民族民主革命的洪流。古直這點與國學大師章太炎非常相似,接受的是舊學,學術研究領域深奧古雅,思想鋒芒卻在當時的時代潮流前列,並積極參與反抗滿清政府專制統治的革命活動。可見,傳統文化教育在古直心中植入的是積極的因子,即傳統士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家國情懷。

加入同盟會後,古直參加了一系列的革命活動。1907年,他進入由同盟會人士謝逸橋、溫靖侯等主辦的鬆口體育會,接受包括學科和術科在內的軍事訓練。畢業後,古直與友人鍾動、李季子等組織冷圃詩社,借開展文學創作為掩護進行革命活動,他後來在《冷圃曲》詩中寫到:"憶昔結交少年日,意氣相傾在胸臆。風景山河感慨多,摩挲寶劍思投筆。"這正是他當年作為一個熱血青年心態的真實寫照。嗣後,他又參加了柳亞子創辦的近代文學史上有名的文學團體--南社,成為第108號社員,用詩歌抒發強烈的愛國感情,揭露清政府的黑暗統治,歌頌民族民主革命志士的鬥爭精神。

1911年初,古直來到汕頭擔任《中華新報》編輯,編發不少同情和鼓吹革命的文章,是年神州大地反清起義烽煙四起。古直雖然目睹了廣州起義的挫敗,但意識到革命之火已經燎原,革命高潮大幕即將拉開。當年夏天,他辭去報館的職務回到梅州,秘密參與策反駐守梅城清軍巡防營士兵的活動。武昌起義爆發後,古直跟隨友人鍾動發起光復梅州運動,在鍾動的主持下設立義軍司令部,古直擔任秘書長。由於事先進行策反工作,梅城的清軍倒戈,和平推翻清政府對當地的統治。

熱心教育事業,桃李滿門

辛亥革命後,古直繼續參與政治活動,先後參加了反對袁世凱獨裁和復辟帝制的二次革命和護國戰爭,但是這段時期,他把更多的熱情和精力投入到教育救國的理想實踐中。

早在辛亥革命前,古直人生的第一份職業就是當教師,他在鬆口體育會畢業後就曾在鬆口公學任國文教員。在冷圃詩社時期,古直又與李季子、曾伯諤等於1908年在梅城創辦梅州高等小學。1912年春節,古直回到家鄉梅南滂溪,建議興辦滂溪小學。面對辦學經費的短缺,他說服宗親克服傳統觀念,將祖祠屋後山林砍伐變賣得銀500兩,解決了辦學經費,使得學校在當年春季順利開學。1914年,遭袁世凱政府通緝而避居香港一年的古直回到家鄉,組織龍文鄉教育會,籌劃創辦龍文公學(高等小學),為解決校舍問題,他帶頭拆除安仁寺內神像,將之改建成校舍。在20世紀初的粵東客家地區,信奉風水和敬畏神明的觀念相當濃厚,古直做出這種無畏的興學之舉,需要何等的勇氣和膽識,也可見他熱切希望通過教育為家鄉培育人才,推動家鄉和國家進步的赤子之心,而不顧自身的利害安危。龍文公學的開辦,使當地一些家境貧寒的子弟得到了學習文化知識的機會。在梅期間,古直督建龍文公學的新校舍,還曾在梅城西廂公學和梅州中學擔任國文教員,為梅州中學寫下傳唱至今、意境深遠的校歌。

從1925年至1939年,古直主要在廣州的中山大學執教,任文學系教授、文學系主任兼代理文學院院長等職。在高等學府鑽研學術和培養高層次人才的同時,古直依然關注已由龍文公學升級的梅南中學的發展,對學校被國民黨政府當局以政治原因封閉痛心疾首。1938年,日軍入侵華南地區,中山大學內遷,古直決定辭去教職放棄優厚的教授待遇,返回家鄉復辦梅南中學,並在家鄉一呆又是十多年。

古直一生鍾情於教育事業,培養出的學生人才輩出,既有革命烈士熊銳、革命人士胡一聲、鄭天保等走上了無產階級革命的道路,也有杜宣、陳盤、閔孝吉等文學、學術方面的傑出人才。

潛心學術研究,著作等身

對於辛亥革命後,相繼出現的復辟帝制醜劇、南北軍閥混戰等國家政局動盪的局面,現實與當初理想的巨大反差,讓古直感到心灰意冷,1921年,離開高要縣長職位的古直,效法陶淵明而隱居廬山,決心專心致志進行講學和學術研究。

古直少年起就對魏晉南北朝的文學情有獨鍾,敬慕陶淵明、阮籍的節士情操和為人,他把築在廬山的居室命名為"葛陶齋",有以諸葛亮和陶淵明為人生榜樣的意味,既秉持諸葛亮經世致用憂國憂民之心,又懷陶淵明剛直志猛而僻處江湖的節士情操。古直在廬山創造了個人學術生涯的第一個高峰,他對陶淵明的生平和作品進行深入的研究,先後寫成《陶靖節述酒詩箋》、《陶靖節年譜》、《陶靖節詩箋》、《陶集校勘記》,另外他還編成《諸葛忠武侯年譜》、《汪容甫文箋》、《鍾記室詩品箋》等著作,這些研究成果,得到學術界的重視,使他在學術界嶄露頭角。

在中山大學任教期間,古直的治學條件更加優越,能夠方便與眾多的學術界大師名流互相切磋交流,他與國學大師陳三立(陳寅恪的父親)、李審言,文史學家侯過、古漢語學家吳三立至為交好,結下深厚友誼。在這樣的環境下,古直發揮自己國學功底深厚、博聞強記、學識通博的特點,學術研究成果迭出,又先後寫成《漢詩研究》、《漢詩辯證》、《曹子建詩箋》、《曹子建年譜》、《阮嗣宗詩箋》、《文心雕龍箋》,從而奠定了他在魏晉南北朝文學研究上的學術權威地位。[3]

作為一位來自客家地區的學者,古直熱心客家文化和歷史的研究,他研究客家歷史,在1928年寫出《客人對》一文,闡述了客家人的源流和形成過程,駁斥把客家人視為未開化民族的觀點,指出"客家"其實是漢族的一個分支。文中古直還從客家方言接近中原古音,以及客家文化自我延續的特徵長期保持上進行考證,解釋了客家人南遷千年後依然冠有"客家"稱謂的現象。古直還熱心客家地方文獻的挖掘和整理,他極為推崇黃遵憲、宋湘、李黼平三位客家才子的詩文,專門選編他們的作品匯集成《客人三先生詩選》,以便時人誦讀。出於對駢文的熱愛,他又搜尋選編《客人駢文選》一書,收入張九齡、李黼平、吳蘭修、張其翻、丁惠康、溫仲和、鍾動、謝貞盤等八位客家籍學者的駢文作品,對其中一些作者作品的保存流傳,起到延續文化薪火的貢獻。

古直在文學創作上也頗有建樹,他畢生鍾情古體詩詞寫作,他的五言詩頗追魏晉詩歌的風骨,如《詠陶靖節》:"東方有一士,邈然不可干。稱心固為好,即日棄其官。擁褐曝前軒,閒飲自歡然。所樂非窮通,所懼非饑寒。猛志固常在,有時不肯言。哀哉亦可傷,在己何怨天。其人雖已沒,千載乃相關。"則是集句陶淵明的作品,又自然表達賦予新意。目前他留下的詩集有《轉蓬草》、《新妙集》、《東林游草》、《隅樓集》等8部。他的文學創作還涉及詞賦、楹聯,在如今的越秀山鎮海樓上,依然掛着他擬的一副對聯,他作的梅州中學校歌朗朗上口傳唱至今,那首歌的第一部分寫到:五嶺東趨盡揭陽,中有梅花香鄉,橫枝獨傲冰雪裡,畸人節士代相望,流風猶未泯,大啟我門牆。古直用秀麗的筆觸勾畫出在梅州代代相傳的梅花精神,歌頌不阿世不媚俗、特立獨行的人文風尚,這不僅是對一所中學學子的鞭策激勵,也是對梅州所有讀書人的期許。

經過半個世紀的歲月滄桑,梅州新一代對古直這位先賢的建樹不太了解,既有歷史原因,也有古直本人學術研究的特點因素。古直研究的主要領域是魏晉南北朝文學,這是相對艱深冷僻的學術方向,遠離公眾的視線,遑論與時下學術明星利用通俗化的議題吸引讀者觀眾相提並論。還有一點是,他堅持用古文撰寫學術著作,這種寫作風格與同時代的國學大師陳寅恪、錢鍾書類似,在白話文流行的現代,古直的確顯得超然世外。據說,著名詩人、劇作家杜宣年輕時上門拜古直為師,古直問他帶了什麼工具書,杜宣說只帶了一本《辭源》,古直聽了勃然大怒:"怎麼我的學生用《辭源》?"杜宣說:"我不認識的字,不查《辭源》查什麼?"古直更加怒了,大聲地說:"怎麼,我的學生查《辭源》?"後來古直緩和下來,才說:"做學問,不能靠二手貨,不懂的字,要查《說文》,查《爾雅》,查《水經》。要查這個字的第一次出現的地方,這樣才可靠。《辭源》這一類書,是二手貨,不可靠的。我們做學問要有窮根究底的精神才行。"這種嚴謹又傳統的風格,使他的著作流傳受到限制,正如一般人知道陳寅恪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而很少涉獵他的皇皇巨著;喜讀《圍城》,而不了解錢鍾書的《管錐篇》和《談藝錄》。

即使這樣,古直留下的50餘部著作蘊含很高的學術和歷史價值,陳三立、郭沫若、朱自清等學者都對他的學術成就給予很高的評價。建國後,古直曾擔任南華大學教授、廣東文史館館員、省政協委員。1959年,古直在廣州病逝,終年75歲。在他去世後,海峽兩岸亦不時重版其部分重要著作,其中,1984年,台北編譯館中華文化叢書編委會出版一套《層冰堂五種》,2007年,《鍾記室詩品箋》經上海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曹旭整理,列入世紀人文系列叢書,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古直生前極為喜愛梅花,考證他的家鄉梅南滂溪就是當年大詩人楊萬里提到的十里梅花生長地,曾計劃重新種植,再現壯麗景觀,弘揚梅花精神,後因遭逢抗戰的動盪時局而擱淺。


人物著作

古直一生着作良多。已出版的詩集有《轉蓬草》,《新妙集》,《層冰詩存》,《隅樓集》,《層冰堂詩集》等。在學術方面,尤精於漢魏六朝文學研究,已刊行的着作有《漢詩辯證》、《諸葛武侯年譜》,《曹子建詩箋》,《阮嗣宗詩箋》、《陶靖節詩箋》、《陶靖節年歲考證》、《汪容甫文箋》、《鍾記室詩品箋》、《清詩獨賞集》、《客人對》、《客人三先生詩選》、《客人駢文選》、《客人叢書》等三十多種。其中《客人對》是研究客家的重要文獻。至於他對古代詩文的箋注,大都因理據全面,視點獨到,被視為經典,一直受到學界的關注。

始終有人,呼之欲出,其在我青年,勉哉。

――古直1925 ==成就及榮譽==     1926年,廣東大學改名為中山大學,並聘請郭沫若任文學院院長兼廣東通志館長。郭沫若因校務繁忙,無暇兼管通志,便聘請古直專管通志。1939年,古直辭去中山大學文學院中國語文學系主任、教授職務,回家鄉出任梅南中學校長,創辦「梅南文學館」。1946年,古直出任私立象宿中學董事長。3月,出任梅縣修志館館長兼編纂。1950年,六十六歲的古直,受聘為南華大學教授,專教陶淵明詩歌。其後,古直調往廣州,歷任廣東省政府參事室參事、廣東省文物保管委員會委員、廣東省文史館館員、廣東省政協委員等職。1959年6月病逝於廣州,終年七十五歲。

人物紀念

2008年6月,由古小彬、古向明主編的《民族精英、愛國義士----國學家古直》一書在香港成書後,有很多編委會校友及古氏宗親建議要在古直故里學校----梅南中學為傑出的古直興建紀念廣場和雕像,作為《國學家古直》一書的首發式的會場。既為「文化梅州」增設一處亮點,又可作為梅南中學激勵後輩學子的勤奮學習、努力攀登知識高峰的教育陣地也可以提高書的影響力和知名度。這一提案首先得到梅州市委書記劉日知的肯定。梅南中學在開明能幹、及具遠見的盧振君校長統籌下,加上市、縣、鎮領導的關心支持,蒙古向明主編為首的編輯委員會和一大批古氏宗親作後盾,《國學家古直》編輯委員會與梅南中學在梅南鎮黨支部葉世震書記等的指導下,聯合發出了為舉行《民族精英、愛國義士—國學家古直》一書首發儀式暨倡議籌建「古直紀念廣場」的公開信,此舉得到了古玉田、古義龍、古欣粼、古紹夫、古超、古惠民伉麗、古向明、何麗仙伉麗、古小平、葉福祥、古的山、胡麗娜等的熱烈響應和支持,共捐得人民幣20萬元。 2008年11月8日,梅南中學舉行了《民族精英、愛國義士----國學家古直》首發式暨古直紀念廣場落成、古直雕像揭幕慶典活動。

參考資料

  1. 古直,名人簡歷網
  2. 古直,孔夫子舊書網網
  3. 古直,孔夫子舊書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