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古窯煙火映瓷都(劉懿波)

《古窯煙火映瓷都》中國當代作家劉懿波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古窯煙火映瓷都

為瓷而生,因瓷而名,伴瓷而盛,正是這美輪美奐、享譽古今的青陶白瓷成就了你聲名顯赫的前世今生。

步巍巍懷玉山余脈,依悠悠昌江水之南,有一處五龍抱珠的風水寶地,晉稱新平。新平冶陶,始於漢世。至宋真宗景德元年此地盛產優質青白瓷,又稱影青。光致茂美的影青瓷深得當時崇文抑武的大宋皇帝喜愛,遂以年號賜名這座時名昌南的小鎮。

從此,因瓷而得名的景德鎮村村窯火,戶戶陶埏,千年窯火生生不息。憑精湛的技藝和超人的智慧,泥築火燒,用松柴烈焰將高嶺雲土煉製成一個震古爍今的名字——瓷都

誠然,想要詳細了解瓷都文化漫長的發展歷程是一項龐大而複雜的工程。作為一位遊人,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莫過於直接造訪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可以說,這裡是千年瓷路的精緻縮影和紛繁瓷藝的生動寫真。

陶舍重重倚岸開,舟帆日日蔽江來。正月初三,我從上饒省親歸來,特意繞道慕名已久的中國四大名鎮——景德鎮,有幸一睹這千年瓷都的盛世繁華。

嚴冬的寒意絲毫未減,頭頂的淫雨依舊霏霏,但惡劣的天氣似乎並沒有影響遊人的興致。當到達景區的時候,服務中心前面的停車場早就沒有了位置。廣場上人山人海,萬頭攢動;通道上人流如織,密密麻麻。

趁女兒女婿去買門票的檔口,想雲正門拍幾張照片,但卻只能拍到「中國古窯」橫匾以上的部位。門前那兩個青花瓷圓柱的大半截身子也淹沒在蟻群般的遊人里。是古窯的魅力超乎了我的想象,還是現代人過節的觀念超越了時空?

只有黑色屋脊上的那杆杏黃幡旗仍在風中恣意消遙,絲毫沒有高處不勝寒的孤寂。景區入口,一隻碩大的「古窯民俗博覽區」瓷瓶邊,不間斷有男女老少在擺POSS照相,讓我手上的單反真正成了聾子的耳朵。

穿過檢票口,一條彎曲的卵石小路通向景區,左邊是一泓碧綠的水塘,塘邊翠竹依依。右邊是一線嵌滿碎瓷片的擋土牆,看成色應該是近時的構築。

一會,經過左側紫禁書院後到達一處大型廣場,未及細看周邊的景物,一尊迎面而來的高約十幾米的青銅雕像,若磁石一般,瞬時聚焦了我的目光。一位健碩的青年男子,神情堅毅,站立於一座紅磚砌築的高台之上。左手握拳,右手高擎一枝熊熊燃燒的火把。穩健如山,氣勢如虹。

台座上額內嵌一塊白底藍字石匾,乃耿寶昌先生墨寶:窯神童賓。銅像正是那位「上濟國事而下貸百工之命」、「可以作忠臣之氣而堅義士之心」的窯工楷模。

台座左右分設一米多高的爐堂,紅彤彤的焰火終日不熄。正中擺放一口一抱有餘的青花大祭缸,上插一柱檀香,裊裊的青煙仿佛可以直達天庭。

右折而行,便是古窯景區。一座六檐連牆牌樓聳立於眼前,正檐下方「古窯」二字蒼勁有力。

邁步而入,正面是風火仙師廟。外置有三檐門樓,正額石匾為清代唐英手書:佑陶靈祠。裡面供奉的是風火仙師童賓,乃明代萬曆年間景德鎮的燒窯把樁師傅。當年在燒造御器大龍缸時悲壯獻身,之後被奉為窯神。建築分享堂及後寢兩部分,兩側走廊,上部是架船篷式軒頂,中部天井,下鑿深池,含取水之意。

右行穿過博雅苑的圍牆便是致美軒陶瓷陳列館,館前門柱上書刻一副鎦金長聯:水木清華留與陶人傳舊跡,亭台錯落莫教雅集負今朝。初看意境深遠,頗俱才情,但又有些眼熟。細想後,原來是改自陸維釗先生為西泠印社成立七十五周年撰寫的行書聯。不過也還改得算是得體。

大廳中間,擺放的正是那口窯神童賓為之捨生取義的青花大龍缸。缸下底座上刻有唐英的《龍缸記》:缸徑三尺,高二尺強。環以青龍,四下作潮水紋。牆口俱全,底脫。此龍缸的製作成功代表了當時傳統制瓷工藝的先進水平。

陳列館分為七大陶瓷文化知識性展區,所陳歷代精品陶瓷和照片琳琅滿目,細緻有序。讓遊人短時就能知曉陶瓷發展的清晰脈絡,進而收穫到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如果先觀此處後再去參觀作坊和古窯,自然會更加得心應手。

景區內的作坊為仿明清時代作坊,分為圓器作坊和琢器作坊,以四合封閉式建築為主體,一棟正間為主,配以廒間和泥房。正間一般面南背北,由東向西依次設拉坯、利坯、施釉、釉下彩繪等操作場所,形成了早期制瓷的一條龍生產流水線。

其內還可以看到獲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傳承人的精彩表演。此仿古胚房充分展示了明清時期手工制瓷的工藝全程以及傳統名瓷精品。

一路走來,令我最為心怡的還是擺放在展台上的那些彩瓷成品器物,特別是紅木架上的精美瓷盤。畫面簡潔而不落俗套,或工筆或寫意,人物形態栩栩如生,飛禽走獸毛羽可數。色彩或濃或淡,構圖或清瘦或腴滿,畫風靈活,技藝精湛。

作品命名通俗易懂而又寓意深遠,諸如:多子多福、福犬旺財、節節高升、牛氣沖天、事事吉祥等。無論是俗是雅,基本上都是我們平常喜聞樂見的題材。

各朝代的古瓷窯展示位於景區的東北部,包括宋代龍窯、元代饅頭窯、明代葫蘆窯和清代鎮窯等。

宋代龍窯為傳統陶瓷窯爐之一,依山勢傾斜砌築,因形狀似龍而得名。龍窯結構簡單,分窯頭、窯床、窯尾三部分。所燒青白瓷鼎負盛名,深受真宗皇帝喜愛而御賜年號為地名,為瓷都稱號的獲得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元代饅頭窯為宋元明經典瓷窯之一,形似饅頭而得名。獨特的雙煙囪構造不同於北方老窯單煙囪,燒成溫度可高達一千三百多度,並可形成還原氣氛。從而此窯孕育出了享譽世界的元青花,標誌着由素瓷轉為彩瓷的新時代已經到來,從此開創了景德鎮乃至中國制瓷裝飾工藝的新紀元。

公元1279年,元王朝在浮梁縣設立浮梁瓷局管理全國瓷器,景德鎮也自此從民窯變身為官窯。白居易詩中: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詩中的浮梁也就是此地。

明代葫蘆窯兼備龍窯和饅頭窯的優點,燒成技藝有了長足的進步。大名鼎鼎的元青花鬼谷子下山罐、明成化鬥彩雞缸杯都是誕生於此,有關它們的傳奇故事也就是從這裡開始的。

清代鎮窯是傳統窯爐中獨具風格的瓷窯,為穿逗式木架建築。窯爐位置約占窯房四分之一的面積,除去窯爐所占空間,其餘為兩層結構。底層為裝匣、開窯之用,二層貯備松柴。其內還設有窯工茶品嘗之所和影視小演廳。

整座窯爐棚頂是磚砌成的拱形結構,高聳入雲的煙囪卻只用單磚砌築而成,其砌築技巧着實令人嘆為觀止。此窯系現存最古老、容量最大、燒造品種最多的柴燒瓷窯,幾乎可燒造當時所有品種的瓷器。

明清御窯位於東線最北端,緊鄰葫蘆窯,用於明清兩朝專門燒造皇家御用瓷器,數不清的國寶精瓷皆產於此處。但此窯卻屬濃縮新建,其前身遺址應該是在珠山,現為御窯國家遺址公園。

御窯外置三檐青磚高大牌樓,內有三棟開放式房屋。主間建有六座仿古瓷窯,從裡到外依次為:匣窯、爁熿窯、色窯、風火窯、龍缸窯和青窯。分別用來燒制窯具匣缽、中低溫顏色釉瓷、高溫顏色釉瓷、多品種瓷器、大龍缸和小件青花瓷。但大龍缸每次只能燒制一口,小件青花每次卻可以燒制三百餘件。

誠如清代沈嘉徴《窯民行》所言:工匠八方來,器成天下走。一千多年以來,景德鎮制瓷業集歷代名窯之大成,其器以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獨特風格蜚聲海內外。

可以說,無論是色澤溫婉的影青、雅素共賞的青花、明淨剔透的玲瓏瓷、古樸清麗的粉彩,還是一款萬紫千紅顏色釉,都無時不在詮釋着一種大美無言的意境、講述一段殷實厚重的人文、寫意一處引人入勝的美景或遙贈一頁虔誠滿滿的祝福!

昌江麗水活雲土,古窯煙火映瓷都。穿行於古韻流芳的瓷都景德鎮,無論是一株蒼翠欲滴的香樟、一處挺拔偉岸的仿古牌樓、一縷緩緩升起的裊裊窯煙,還是一垛用碎瓷片磊起來的破舊圍牆,他們都是穿越時空的證人,時刻靜靜注視着這個城市的過往,哪怕早已物是人非。 [1]

作者簡介

劉懿波,男,湖南南縣人。系湖南省網絡作協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