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時代
古羅馬時代 |
本名 古羅馬時代 外文名 Ancient Rome 簡 稱 羅馬 所屬洲 歐洲 首 都 羅馬城 主要城市 那不勒斯等 官方語言 拉丁語 貨 幣 奧雷,第納爾, 塞斯太爾斯,杜蓬帝, 阿司,塞米,卡德拉斯 政治體制 君主專制政體 國家領袖 愷撒、 人口數量 約 6500 萬 |
古羅馬時代:古羅馬,是指從公元前9世紀初在意大利半島中部興起的文明,古羅馬先後經歷羅馬王政時代(前753~前509年)、羅馬共和國(前509~前 27年)、羅馬帝國(前27~476年/1453年)三個階段。 [1]
目錄
簡介
公元1-2世紀是羅馬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
公元前3世紀至前2世紀,羅馬為爭奪地中海霸權,掠奪資源與奴隸,同地中海西部強國迦太基進行了三次戰爭,史稱布匿戰爭。公元前2世紀,羅馬成為地中海霸主。羅馬共和時代基本完成疆域擴張,到公元1世紀前後擴張成為橫跨歐亞非、稱霸地中海的龐大羅馬帝國。
到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410年,日耳曼的西哥特人在領袖阿拉里克率領下,進入意大利,圍攻羅馬城,在城內奴隸的配合下打開城門,此後在西羅馬帝國境內建立西哥特王國;476年,羅馬僱傭兵領袖日耳曼人奧多亞克廢黜西羅馬最後一個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都,西羅馬帝國遂告滅亡。而東羅馬帝國則在1453年被奧斯曼帝國所滅。
統治者
羅馬王政時期
羅馬王政時代是指古羅馬在公元前753年到公元前509年這一時期,又稱為羅馬王國,伊特魯里亞時期。是羅馬從原始社會的公社制度向國家過渡時期。此時的古羅馬還沒有成為強大的帝國,只不過是個微不足道的小鎮,尚未建立共和國,是一個傳統的君主制國家。
以下君主統治年代為羅馬王政時期:
羅慕路斯
羅慕路斯(約前771年~約前717年)與雷穆斯(約前771年~約前753年)是羅馬城的建造者。在羅馬傳說與神話中他們是一對雙生子,幼年被拋棄,一隻母狼哺育了他們。後來,羅慕路斯殺死了弟弟雷穆斯,建立羅馬。
努馬
努馬,全名努馬·龐皮留斯(Numa Pompilius,前753年-前673年),是羅馬王政時期第二任國王。跟初代國王羅慕路斯以發動戰爭擴大羅馬不同,在其43年的統治中沒有進行一次侵略性戰爭。
托里斯·奧斯蒂呂斯
古羅馬王政時代第三代國王。拉丁系羅馬人。約公元前672年上台,約公元前640年逝世。
托里斯·奧斯蒂呂斯是一個崇尚對外進攻的男人。在經過努馬的改革和整頓後,內部得到充實的羅馬,在托里斯·奧斯蒂呂斯的領導下,進入了對外擴張的時代。他帶領羅馬士兵一次又一次的出征,取得了比第一代國王羅穆路斯更輝煌的戰績。
托里斯·奧斯蒂呂斯統治羅馬32年,據古羅馬歷史學家李維的說法,他死於雷擊。
安庫斯·馬爾西烏斯
托里斯死後,經過大會選舉,安庫斯·馬爾西烏斯成為羅馬第四代國王。他是薩賓人,出生於羅馬,其母是努馬的女兒。
他一生有兩大成就:他在台伯河上架起了第一座橋樑,且征服了位於台伯河河口的奧斯提亞,為此羅馬終於得以和地中海直接連通。
盧修斯·塔克文·普里斯庫斯
盧修斯·塔克文·普里斯庫斯,也稱老塔克文或者塔克文一世。是羅馬王政時代第五位國王,公元前616-579年在位,他的妻子是塔娜奎爾。他繼承了安庫斯·馬爾西烏斯的王位。 公元前579年,塔克文·普里斯庫斯被前國王安庫斯·馬西烏斯的兒子們暗殺。
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
公元前578年到公元前534年是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統治時期,此間,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推行改革,改革內容包括:將能服兵役的公民按財產劃分為5個等級,每個等級提供數目不等的軍事百人隊,共計193個百人隊。創立百人隊大會,取代了庫里亞大會的宣戰、選舉、審判權力。193個百人隊,每隊有一票表決權。把氏族部落按地區劃分為4個。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的改革完成了古羅馬由氏族制向國家的過渡。
盧修斯·塔克文·蘇佩布
修斯·塔克文·蘇佩布(Lucius Tarquinius Superbus;?—前496年)也稱小塔克文、高傲者塔克文,羅馬王政時代第七任君主,前535年登基,前509年被革命推翻。據傳他殺死了他的岳父前任國王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以登上王位。盧修斯·塔克文·蘇佩布是羅馬第五代國王盧修斯·塔克文·普里斯庫斯(老塔克文)之子(又說小塔克文是老塔克文之孫),祖父是希臘人,後來移民伊特魯里亞。關於小塔克文的現存史料不多,他被描述為暴君和獨裁者。他把很多精力用於戰爭,吞併了不少鄰近的拉丁城鎮。前509年,盧修斯·朱尼厄斯·布魯特斯領導人民起義,推翻了小塔克文的統治。
羅馬共和國時期
羅馬共和國由元老院、執政官和部族會議(Comitia Tributa)三權分立。掌握國家實權的元老院由貴族組成。執政官由百人隊會議從貴族中選舉產生,行使最高行政權力。部族大會由男性平民和男性貴族構成。所以羅馬共和國沒有絕對的統治者。
目前只有蓋烏斯·尤利烏斯·凱撒一人為終身獨裁官:
尤利烏斯·凱撒
公元前64年至前44年凱撒、龐培、克拉蘇所在的前三頭政治時期,結束了以元老院為權力中心的議會制。克拉蘇死於征服帕提亞帝國的戰役中,後來凱撒消滅了龐培。(註:「凱撒大帝」是後人的尊稱。凱撒在生前並沒稱過帝.只是個權傾一時的終身獨裁官。「終身獨裁官」是個職位,由元老院任命),後人用他的名字凱撒代表羅馬國王的稱號。公元前44年3月15日,凱撒被國內反對派布魯圖和卡西烏斯陰謀刺殺。
羅馬帝國時期
羅馬帝國(公元前27年-公元1453年,西羅馬帝國:公元395年-公元476年;東羅馬帝國:公元395年-公元1453年),是以地中海為中心,跨越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正是古羅馬文明的一個重要階段。前期君王採用元首制,自公元287年起採用君主制。
以下君主統治年代均為羅馬帝國時期(段首括號內是在位時間,並非生卒年):
屋大維(奧古斯都)
(Gaius Octavius 公元前27年~公元14年在位)凱撒的甥孫,也是義子。他與安東尼、雷必達的統治被稱為後三頭政治。後來,屋大維消滅了安東尼和雷必達,屋大維成為羅馬的第一位正式皇帝,就是奧古斯都大帝,羅馬從此進入帝國時期。
公元前17年,軍閥屋大維正式確立個人獨裁統治,因其採用「元首」稱號,這種制度被稱為元首制。元首制實際上是披着共和外衣的君主專制。
為加強統治,對軍隊進行改革,實行僱傭兵制度;建立禁衛軍,駐守羅馬和意大利。對外繼續擴張,向西完成對西班牙的征服,向北推進至多瑙河、萊茵河一線。他善於審時度勢、進退有節,處事機智果斷、謹慎穩健。他所採取的一系列順乎形勢的內外政策,開創了相對安定的政治局面,為帝國初期的繁榮打下基礎。 公元14年8月19日,蓋烏斯·屋大維去世。
提比略
(Tiberius 公元14年~公元37年在位)羅馬第二任皇帝,曾任命彼拉多為猶太巡撫。 在羅馬古典作家的筆下,他的形象被定位為暴虐、好色。但近代學者根據帝國當年的安定景象與文獻銘刻等史料,重新為提比略翻案,認為提比略是一個有作為的皇帝。
由於與元老院與家族的關係緊張,公元26年,提比略退隱卡普里島,自此再未返回羅馬,但他從未放鬆對政局的控制。公元37年3月16日,提比略於卡普里島駕崩。
卡利古拉
(Caligula 公元37年~公元41年在位),蓋烏斯·凱撒·奧古斯都·日耳曼尼庫斯,為羅馬帝國第三任皇帝。「卡利古拉」是他自童年起的外號,意為「小軍靴」,源於他嬰兒時代隨其父日爾曼尼庫斯屯駐日爾曼前線時士兵為他穿上的兒童款軍靴。他被認為是羅馬帝國早期的典型暴君。他在位時期,建立恐怖統治,神化皇權,行事荒唐、暴虐。由於他好大喜功,大肆興建公共建築、不斷舉行各式大型歡宴活動,帝國的財政急劇惡化。後來,他企圖以增加各項苛捐賦稅來減緩財務危機,引起帝國所有階層的怨恨。公元41年,卡利古拉被近衛軍大隊長卡西烏斯·卡瑞亞刺殺身亡。
克勞狄烏斯
(Claudius 公元41年~公元54年在位)克勞狄一世,全名提貝里烏斯·克勞狄烏斯·德魯蘇斯·尼祿·日耳曼尼庫斯(Tiberius Claudius Drusus Germanicus),常譯作克勞狄烏斯、克勞狄、或模仿後來歐洲君主習慣冠以數字的克勞狄一世,(前10年8月1日—54年10月13日),他是羅馬帝國朱里亞·克勞狄王朝的第四任皇帝,公元41年—54年在位。
尼祿
(Nero 公元54年~公元68年在位)亦譯尼羅,全名尼祿·克勞狄烏斯·德魯蘇斯·日耳曼尼庫斯,原名路奇烏斯·多米提烏斯·阿赫諾巴爾布斯或尼祿·克勞狄烏斯·愷撒·德魯蘇斯·日耳曼尼庫斯。羅馬帝國第五位皇帝,朱里亞·克勞狄王朝第五位亦是最後一位皇帝。
加爾巴
(Galba 公元68年-公元69年在位)加爾巴,羅馬帝國第六位皇帝,「四帝之年」(四帝內亂期)時期第一位皇帝。 公元68年,加爾巴在尼祿自殺之後,經元老院承認成為羅馬帝國的皇帝,結束了朱里亞·克勞狄王朝的統治。在位期間,並未穩定帝國的內外混亂局勢,反而推行了一系列不得人心的政策,僅僅在位七個月就遭到殺害。在加爾巴遇刺的這一年(公元69年),羅馬帝國陸續出現了四位皇帝,因此該年也被稱作「四帝之年」。
奧托
(Otho 公元69年在位)奧托,羅馬帝國第七位皇帝,「四帝之年」(四帝內亂期)時期第二位皇帝,公元69年1月15日-公元69年4月16日在位。 奧托早年擔任葡萄牙盧西塔尼亞行省總督。公元68年,尼祿自殺,加爾巴稱帝後,奧托首先響應支持,後因不滿加爾巴的人事安排,於公元69年1月15日發動暴動將其弒殺,自立為帝。此前,以下日耳曼行省總督維特里烏斯為首的日耳曼軍團因反對加爾巴而造反,現轉而與奧托對抗。奧托在多瑙河軍團的支持下與其決戰波河,後因指揮失誤,在第一次貝德里亞庫姆戰役中戰敗,自殺而死,在位僅三個月。
維特里烏斯
(Vitellius 公元69年在位)維特里烏斯,羅馬帝國第八位皇帝,「四帝之年」(四帝內亂期)時期第三位皇帝。 維特里烏斯早年有豐富的履職經歷。公元68年,維特里烏斯被皇帝加爾巴任命為下日耳曼行省總督。公元69年1月15日,奧托弒殺加爾巴,自立為帝。早在加爾巴在位期間,日耳曼軍團已經因為反對加爾巴而擁立維特里烏斯為帝,在維特里烏斯的領導下,轉而反對新任皇帝奧托。同年4月15日,他的部隊於第一次貝德里亞庫姆戰役中擊敗了皇帝奧托,奧托自殺,維特里烏斯進入羅馬城,成為該年的第三位羅馬皇帝。但在69年7月,維斯帕先在東方及多瑙河軍團的支持下稱帝,與維特里烏斯公開分庭抗禮。同年10月,在第二次貝德里亞庫姆戰役中,韋帕薌戰勝,遂於年底率軍攻入羅馬,維特里烏斯兵敗被殺。在位八個月。
維斯帕先
(Vespasian公元69年~公元79年在位)亦譯韋帕薌或威斯巴仙,在皇帝尼祿死後引發的內戰中奪得皇位,結束了紛擾的「四帝之年」,開創了弗拉維王朝。韋帕薌在位期間,積極與羅馬元老院合作,致力改革內政,恢復因內戰而受到影響的政治、經濟等社會各方面的秩序;同時也進一步加強了皇帝的專制權力,使元首制日趨發展成熟。公元79年6月23日,韋帕薌病逝,其長子提圖斯順利繼承皇位。
提圖斯
(Titus 公元79年~公元81年在位)維斯帕先皇帝的兒子,羅馬帝國第十位皇帝,弗拉維王朝第二位皇帝,公元79年6月23日-公元81年9月13日在位。 提圖斯以主將的身份,於公元70年攻破耶路撒冷(耶路撒冷圍攻戰),大體上終結了自尼祿皇帝在位末期爆發的猶太戰爭。在他短暫的兩年執政期間,羅馬卻接連發生數起嚴重災害:公元79年,維蘇威火山爆發,龐貝及附近城市被毀;公元80年,羅馬發生嚴重火災與瘟疫,提圖斯四處奔波,盡心盡力應對災情,是一個在當時普遍受到人民愛戴的皇帝。公元81年9月13日,提圖斯因發熱病逝(亦有傳聞為其弟圖密善謀害),年僅41歲。
圖密善
(Domitian 公元81年~公元96年在位)提圖斯,繼承父親維斯帕先與兄長提圖斯的帝位,為弗拉維王朝的最後一位羅馬皇帝,羅馬帝國第十一位皇帝,弗拉維王朝第三位也是最後一位皇帝。 公元81年9月13日,羅馬帝國皇帝,圖密善之兄提圖斯去世,遂被近衛軍宣布為皇帝。在位期間,圖密善改革羅馬貨幣,並發起了大規模的建築計劃以重建被破壞的羅馬城市,從而進一步活躍、發展了經濟;又在日耳曼黑森林地區修建日耳曼長城,鞏固了帝國的邊境防禦。他主導了對不列顛和達契亞的戰爭,羅馬將領阿古利可拉取得了格勞皮烏斯山戰役的勝利,成功將羅馬勢力擴展至蘇格蘭,同時穩固了對已征服地區的統治。圖密善的統治表現出強大的威權主義和專制主義特徵,在其治下,宗教、軍事和文化的宣傳均助長了對皇帝的崇拜;此外,圖密善通過自我任命為終身監察官的方式,試圖控制公眾和個人的行為及道德。因此,圖密善受到人民和軍隊的歡迎與尊敬,但被羅馬元老院視為專橫獨裁的暴君。 公元96年9月18日,圖密善在一場陰謀中被刺殺,終年44歲,宣告了弗拉維王朝的終結。
涅爾瓦
(erva 公元96年-98年在位)羅馬帝國第十二位皇帝,安敦尼王朝第一位皇帝,五賢帝時代第一位皇帝。涅爾瓦出身於舊元老貴族階層,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元老,在圖密善被刺殺之後由元老院推選並任命為羅馬帝國的元首。繼位時已很年老,無子嗣。選擇圖拉真為繼承人。
圖拉真
(Trajan 公元98年~117年在位)圖拉真,古代羅馬安敦尼王朝第二任皇帝,五賢帝排行中位列第二。圖拉真在位期間,對內鞏固了經濟和社會制度,對外發動戰爭,將羅馬帝國的疆域擴張到歷史上最大範圍。由於其功績卓著,獲得了羅馬元老院贈予的「最佳元首」稱號。除此之外,圖拉真還主持修建了「圖拉真紀功柱」,以紀念自己成功征服達西亞。
哈德良
(Hadrian 公元117~公元138在位)哈德良,羅馬帝國安敦尼王朝的第三位皇帝,五賢帝之一,117年-138年在位。在位期間,停止東方戰爭,與帕提亞國王締結和約,改革官僚制度和法律。又在不列顛島北部建造了橫貫東西的「哈德良長城」,以御防那些居住在現今蘇格蘭的「蠻族」的入侵。
安東尼
(Antonia公元138年~公元161年在位)安東尼,羅馬帝國「五賢帝」中的第四位,在他統治時期帝國達到全盛頂峰。因此,五賢帝的統治時期也因他的名字被稱為「安敦尼王朝」。安敦尼在位期間,繼承哈德良的政策,對外防禦,對內調整各方面關係,與元老院保持良好合作,並且大力發展經濟,加強對行省的監督和管理,促進了行省經濟和帝國的繁榮。 公元138年,哈德良病重,臨終前指定51歲的安東尼為繼承人。哈德良選擇他的一個原因是安東尼·庇護的年齡已經比較大,幾年之內就會去世並將皇位傳給年輕的馬可·奧勒留。但安東尼·庇護一直活到74歲,在位23年,是五賢帝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五賢帝時期也因他之名而被稱為安敦尼王朝。
馬可·奧勒留
(Marcus Aurelius公元161年~公元180年在位)馬可·奧勒留,全名馬爾克·奧列里烏斯·安東尼·奧古斯都(Marcus Aurelius Antoninus Augustus),羅馬帝國五賢帝中的最後一個皇帝。 馬可·奧勒留是羅馬帝國最偉大的皇帝之一。他是一個很有智慧的君主,也是一個很有造就的思想家,有以希臘文寫成的著作《沉思錄》傳世。在整個西方文明之中,奧勒留也算是一個少見的賢君。他嚮往和平,卻具有非凡的軍事領導才幹。
路奇烏斯·維魯斯
(Lucius Verus,公元161年-公元169年在位)是羅馬帝國五賢帝時期的皇帝,與哥哥馬可·奧勒留曾經共同統治羅馬帝國,也是羅馬帝國首度出現兩帝共治,實際的運作還是以馬可·奧勒留為最高領導者。公元169年,路奇烏斯·維魯斯死於返回羅馬的途中。
阿維狄烏斯·卡西烏斯 (Avidius Cassius,公元175年在位)於公元175年因有人傳聞馬可·奧勒留已死,而反叛羅馬帝國,短暫地統治埃及和敘利亞,後被部下刺殺。
康茂德
(Commodus公元180年~公元192年在位)康茂德,古羅馬帝國安敦尼王朝第七位皇帝,亦是最後一位皇帝。康茂德雖然是有名的哲學家皇帝馬可·奧勒留的親生兒子,但在他執政的十二年期間普遍不得元老院與人民的喜愛,當代史學家卡西烏斯·迪奧將其視為另一位暴君的典範,並結束了過去帝國五賢君時代的繁華。他的繼位為古歐洲三世紀危機埋下了伏筆。在康茂德遇刺身亡後,羅馬帝國再次陷入了一連串混亂的內戰之中。
佩蒂納克斯
(Pertinax,公元193年在位)佩蒂納克斯內亂期的羅馬皇帝之一。 191年新的近衛軍指揮官萊圖斯(Aemilius Laetus)決定除掉康茂德,來避免自己成為不斷進行的陰謀的犧牲品,他想要自己立一名他選擇的皇帝。192年12月31日萊圖斯謀殺康茂德,並推舉佩蒂納克斯為新皇帝。
經過康茂德的長年統治後不但國家經濟一敗塗地,而且國民對皇帝的尊重和傳統的權威也喪失殆盡。雖然佩蒂納克斯受羅馬市民的愛戴,但是對他來說並沒有多少用處。193年3月28日他被叛亂的士兵殺死。後來的皇帝塞維魯打着為佩蒂納克斯復仇的旗號上台,他將佩蒂納克斯尊為神。
此後距離羅馬帝國分裂還有202年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