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兆傑
早年經歷
1977年,15歲的句兆傑參加遼寧省文藝匯演,其表演的對口快板《批零蛋》獲得優秀表演獎,顯露出曲藝天賦。
1980年9月,高中畢業後參軍來到瀋陽軍區守備十一師任戰士演出隊演員兼放映員。 1982年初,藝術家葉景林到他所在師演出,發現句號的表演天賦,並向時任曲藝隊隊長的朱光斗推薦。1983年4月,被調入瀋陽軍區前進雜技團曲藝隊。1984年,他被調到軍區話劇團。1987年6月,被選送至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化工作系曲藝輪訓班進修。
1990年8月,轉業至瀋陽市機電設備製造公司並擔任總經理助理。 1994年4月,再次入伍,成為瀋陽軍區前進話劇團曲藝隊演員。 1999年,從遼寧省委黨校經濟管理專業畢業。2000年,從南京政治學院新聞學專業畢業。
演藝經歷
1987年,受貴人葉景林的極力推薦,參加瀋陽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表演了小品《考演員》並塑造了一個扎頭巾的表妹形象,取得強烈反響。
1990年,主演由段吉順執導的劇情電影《現世活寶》,飾演新郎官一角。
1994年4月1日,由葉景林組建的"麵包車藝術團"正式成立,他再次受邀加盟其中,開始為部隊官兵表演作品送去歡笑。
1995年,參演由西安電影製片廠攝製,黃建新、楊亞洲執導的電影《臉對臉背靠背》,在片中飾演李會計而獲得第15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配角提名。
1996年,參演小品《誠實人》並飾演丈夫,獲得中國戲劇家協會1996年重鋼杯百名小品優秀表演獎。同年,在小品《洗阿姨》中飾演幹事,獲得中國曲藝家協會1996年第二屆曲藝節牡丹獎。
1997年,參演由西安電影製片廠攝製的影片《惹事生非》,飾演村長王長安並獲得第4屆長春國際電影節(第4屆長春電影節)最佳男主角獎,捧得金鹿杯。
1999年,首次登上央視春晚舞台,搭檔黃宏表演小品《打氣兒》,飾演街道幹部,作品最終獲得春晚節目評比小品二等獎。
2000年,再次攜作品《愛笑的女孩》登上央視春晚舞台,扮演了一位熱愛動物、研究動物的環保青年。
2001年,連續第三年登上央視春晚舞台,與洪劍濤、唐靜合作表演小品《說聲對不起》。
2002年,參演由空政電視藝術中心出品的軍旅情景喜劇《炊事班的故事1》,飾演指導員。
2003年,在由中央電視台拍攝的情景喜劇《為您服務》中飾演為您服務公司副主任劉樂,作品獲的2003年國家廣電總局飛天獎之系列短劇優秀獎。
2004年,主演由馬戎、黃定山執導的都市情景喜劇《老威的X計劃》,飾演從南方來的小職員周森。同年,還在電影《討個媳婦過新年之四喜臨門》中飾演劉葛坎。
2005年,與郭冬臨、馬恩然聯袂主演輕喜劇《別活得太累》,飾演從京劇團里一名演員轉業的行政科小人物邱振庭。
2006年,與潘長江、方青卓、邵峰合作主演鄉村劇《別拿豆包不當乾糧》,飾演陸阿福。
2007年,時隔6年後,他再次攜小品《送禮》登上央視春晚舞台,飾演句主任,作品最終獲得春晚節目評比小品二等獎。
2008年,第五次登上央視春晚舞台,與周煒、韓雪合作表演小品《街頭衛士》,飾演醉酒司機。
2009年,參加全國第10屆文藝匯演並表演的拉場戲《形象代言》,獲得了解放軍總政治部頒發的表演特別貢獻獎。
2010年,與劉蘭芳、戴志誠、武賓共同獲得第6屆中國曲藝節牡丹獎表演獎。
2011年,參演由韓三平、黃建新聯合執導的獻禮影片《建黨偉業》,飾演監獄長,儘管期間經歷刪減戲份的風波,最終還是保留了下來。 同年,在電視劇《女人當官》中飾演明主任。
2012年,與傅程鵬、程愫、侯夢莎聯袂主演年代諜戰劇《與狼共舞》,首次挑戰出演滿腹陰謀的情報專家曾誠。
2013年,在勵志電影《非常王者》中飾演特教學校校長。 在電視劇《大村官》中飾演汪鎮長。
2014年,在現代都市劇《離婚律師》中飾演洪濤,與演員馮波搭檔在劇中演一對因情感不順而鬧離婚的恩怨夫妻。
2016年2月,參加2016年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表演小品《將軍與士兵》。同年,客串出演古裝喜劇系列電影《滾出來,兇手》。
個人生活
家庭情感
句兆傑的妻子名叫郭雅丹。兩人相識於1994年,雖相差十一歲,但在同一個部隊文工團,經常要一起下部隊演出,逐漸在工作中相互產生了好感。 1996年底,句兆傑和郭雅丹公開了戀愛關係,郭雅丹稱句兆傑為句哥,句兆傑稱呼郭雅丹為丫蛋,對於兩人走到一起團里的同事們並不感到意外,紛紛祝福他們。儘管此後妻子的家人因他離過婚還帶着個女兒的理由不同意,但最終兩人克服困難還是走到了一起。
2010年8月,妻子郭雅丹在北京順利生下一名女孩。[1]
藝名由來
句號並不是他的本名,剛出道時由於名字不好記,演出幾年觀眾都沒什麼印象。於是,在一次全軍文藝匯演中,同單位的朋友葉景林給他起了個好記的名字句號。沒過多久,句號就成了他的代名字。[2]
人物評價
近30年的部隊文藝工作的歷練,使句號從一名普通的文藝戰士,成長為一名國家一級演員,從相聲到小品,從電影到電視劇,許多作品句號都以它獨具特色的表演詮釋出一個個鮮明的舞台和銀屏形象,給廣大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3] (東北新聞網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