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知論
可知論
|
|
|
可知論是認為世界可以認識的哲學學說,同不可知論相對立。
可知不等於預知,可知論與決定論不同。
可知不等於全知,可知論強調認識具有無限性。
一切唯物主義者和徹底的唯心主義者都主張可知論。舊唯物主義者雖然堅持可知論,但是不了解實踐在認識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懂得認識是一個能動的辯證過程,沒有科學地解決世界何以可知的問題。徹底的唯心主義者,如黑格爾,也肯定世界是可知的,但其可知的本意是指「絕對觀念」可以自我認識,顛倒了物質和意識的真實關係,也沒有正確解決現實世界的可知性問題。辯證唯物主義第一次將實踐的觀點和辯證法引入認識論,科學地闡述了世界的可知性問題。它認為:(一)世界的可知性根源於物質和意識的本性。物質的本性即客觀實在性,能作用於人們的感官,為人們的感官所感知,為思維所把握。意識作為高度組織起來的物質即人腦的機能和屬性,具有反映客觀存在的本性。(二)人們對客觀存在的認識從實踐中產生,實踐檢驗認識的正確性並糾正不正確的認識而獲得正確的認識。(三)在一定階段上,由於主客觀條件的限制,人的認識能力是有限的,但在人類世代的連續系列中,在社會實踐的發展中,人的認識能力又是無限的,一切尚未被認識的事物終究會被認識。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認識之物,不存在不能認識之物
內容簡介
它是指世界上一切客觀體都可以接受科學研究,都可以被人認識的世界觀,與之相對的是不可知論。很多初學哲學的人沒把這個定義搞明白,比如前幾天,就有人在知道上提問:「既然宇宙是無限的,又是無限發展的,而人類總有滅亡之時,因此人類不可能徹底認清宇宙。顯然,可知論是錯誤的。」這就是錯誤地理解和應用了可知論。可知論認為一切客觀體都具有可知性,而不是認為人能夠遍知宇宙物質分布狀態、運動趨勢和運動規律。它強調的是認識的客體,而不是認識主體和認識過程。在古代,人類的認知能力非常低下,因此不能正確認識「天狗吃月」,這並不表示天狗吃月不具可知性,它一直是可以被認識的。物質具有可知性,好比金屬具有導電性,當外加電壓為一百萬伏特的時候,金屬中電流通過,當外加電壓為零伏特時,金屬中沒有電流,無論有無外加電壓,它都是具有導電性的。
萬物皆可知
可知論是一條正確的世界觀。或許有朋友要問,「神跡」是否具有可知性?既然一切物質都具可知性,當然「神跡」也不例外。這裡又有一個問題,什麼東西才叫「神跡」呢?即是暫時無法用人的科學解釋的現象,隨着科學的進步一切謎題終會被揭開。顯然,有人認為這一命題是和可知論是相悖的,有神論者解釋說,「神」是創造人的,「神跡」是「神」可知的,「神」依自己創造的人,也就是說「神跡」也是可知的,只不過由於「神」的限定因素,不會讓人全部知道而已。
唯物和唯心
支持可知論的主要是唯物主義者和主觀唯心主義者,兩者又有質的區別。唯物主義者持可知論主要是基於「一切皆有規律」和「物質不以意識為轉移」兩個理論歸結出來的。而主觀唯心主義者認為,世界的本源就是自己的意識,在自己的意識範圍內,世界當然是可知的。這實際上是不承認有未知世界。客觀唯心主義者就比較強調不可知,你到百度上提關於「上帝」的問題,客觀唯心主義者無法回答,於是說這是超物質世界之事,不是人的科學能夠解釋的。還有一種說法,即是「上帝」是靈異,沒有規律可言,或者說「上帝」是全能的,可以超越自然規律,不能被認識,不可知論往往和神秘主義、有神論聯繫在一起。
錯誤觀點
對於可知論,還要糾正另外一種錯誤的說法:「世界上只有沒被認識的事物,不存在永遠不能被認識的事物」,這就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本文開頭引用的說法雖錯誤地理解了可知論,但其論述本身卻很正確。既然世界是無限的,又是無限發展的,而人的認知卻總是有限的,又怎麼不存在永遠不可被認知的事物呢?實際上,唯物主義者在強調可知論的同時,並不否認未知世界的存在,由於兩者則世界不可能既可知又不可知,這個說法應該該修改成:「世界上只有沒被認識的事物,不存在不能被認識的事物。」
自從人類會思考會探索以來,科學發展的每一步都證實了可知論。
目錄
外界質疑=
支持「世界不可知」的七條強有力的依據
世界可知嗎?我們可以將認識分解為兩種:
理論性認識:認識一個規律,比如認識相對論的本質等。
知識性認識:了解一個物體的存在狀態,比如認識到太陽系有九大行星等。
三百多年前,科學的進展,特別是物理學的進展,似乎在暗示人類:沒有不可認識的事物,只有未被認識的事物。當時,真正完備的科學研究體系才初步形成,下這樣的結論顯然為時過早。
不確定性原理
其一,不確定性原理。這個理論說明,我們不可能同時精確的測量出粒子的位置和動量。別忘了,世界完全可知才叫「可知」,當然,我並不清楚是否這一條定律就足以完全推翻可知論,毫無疑問,這對可知論的撼動是相當巨大的。
誠然,這個理論至今仍然有很多疑點和漏洞,它已經是一條公認的物理定律,歷經了數十年的發展,經受了實驗的考驗,並在生產中有所應用,推翻是相當難的,至少不是那些哲學家們隨便說說就能推翻的。
哥德爾定理
其二,哥德爾定理。這個定理表述為:在任何一個包含了自然數的形式系統中,一定有不可判定的命題。這應該至少可以說明,在科學理論上,世界是不可知的,因此整個世界也就不可知。與不確定性原理不同的是這是一條完全基於理論推導的數學定律,完全不可能被推翻。
觀察存在
其三,關於觀察和存在的關係。這一點本質上和第一條相同,薛定諤的量子貓,如果不觀察就處於非死非活的狀態,這是量子力學對微觀的描述(量子貓的觀測對象是鈾原子,不是貓,算微觀)。推廣到宏觀物體,這種效應非常小,但並不為零。這和我國古代哲學家王守仁的看法異曲同工:「 你未看到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如果世界的存在狀態和人們的觀察狀態有關,那我們不可能認識一個本身都不客觀存在的事物。
物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延遲實驗」,讓光子通過兩條可能的路徑,具體走的那一條,可以通過之後再決定。把光子推廣到實物粒子仍然有效,只是操作難度更大。請注意兩點,1.這個事件發生的具體狀態是在事件發生之後決定的;2.事件發生的具體狀態由人來決定,我們可以主觀決定。如此看來,世界存在的客觀性確實值得懷疑。
這裡有點攻擊唯物主義的意思,唯物主義自己聲稱科學要與實驗相結合,如果實驗結果與其不符,則不排除這一巴掌打到自己臉上的可能。當然,這個觀點的漏洞很大,首先,量子力學必須正確,量子力學在宏觀上並沒有被應用,只在微觀上被實驗證實,量子效應如果用到宏觀物體上,其與承認世界客觀存在的偏差將極小極小,如此小的時空在實踐上肯定是沒有太大意義的。其次,量子力學之所以會得出這樣的結果是應為它採用了對世界的另一種描述方式,這與用常規方法描述世界,再加一個「量子參數」來修正它,哪個才是對的?這不過是看哪個更好用而已,較為簡單的數學過程和較為完美的物理解釋選擇了前者。
為什麼的歸結
其四,為什麼的歸結問題。「在對自然的認識過程中,我們會提出許多的為什麼,而你試圖去解答一個為什麼的時候,你並沒有徹底地回答他,而只是將這個問題歸結到另外一個為什麼上,通常後者使人更感可信,或者更難以回答。而這個過程還可以繼續下去,形成了一條由為什麼連成的鏈條。」
《坍縮》這註定了至少有一個為什麼是不可解釋的。[1]
參考文獻
- ↑ 交易不可知論:加密貨幣被大量採用的一種途徑 ,搜狐號2018年8月1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