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
台東縣位於台灣省東南方,面積僅次於花蓮縣、南投縣,為台灣第三大縣。地理位置上,該縣位於北回歸線南方,東臨太平洋(菲律賓海),南面和西面與屏東縣、高雄市以中央山脈為界,北面與花蓮縣為鄰。下轄1市、2鎮、13個鄉。縣治設在台東市。
2013年,台東縣地區生產總值83億元,比2012年增長18.0%,面積3515平方千米,人口224218人(2015年1月),是台灣島人口最少的一個縣,人口密度最低,每平方千米只有72人。
目錄
歷史沿革
台東縣
1947年1月28日,台東區的火燒島鄉更名為綠島鄉、紅頭嶼鄉更名為蘭嶼鄉。
1947年1月30日,撤銷新港區。[1]
1950年,台灣調整各縣市行政區域,其中台東縣行政區域照舊。
1954年3月1日,里壠鎮更名為關山鎮。
1958年9月1日,金山鄉更名為金峰鄉。
1974年10月10日,卑南鄉所轄的富岡、岩灣、南王、新園、建興、南榮、卑南、知本、豐田、建知等10村劃歸台東鎮管轄,將村改為里,其名稱仍舊不變。
1976年1月1日,台東鎮改制為縣轄市台東市。
地理環境
台東縣位於台灣省東部,東臨太平洋,南面和西面與屏東縣、高雄市以中央山脈為界,北面與花蓮縣為鄰。面積為3515平方千米。
地貌
台東縣處於花東縱谷平原南段,西鄰中央山脈、東鄰海岸山脈,是狹長且平直的河谷地形,海拔高度大約在500米以下,屬於斷層谷的地形。
氣候
台東縣屬於熱帶和亞熱帶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低溫少雨。
經濟概況
綜合
2013年,台東縣地區生產總值83億元,比2012年增長18.0%,其中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完成15.88億元、40.52億元和26.60億元,分別比2012年增長10.0%、20.3%和19.5%;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19.1:48.8:32。
第一產業: 2013年,台東縣農業增加值15.88億元,比2012年增長10.0%,農業總產值達到31.46億元,比2012年增長10.0%。全年糧食總產實現11.54萬噸,比2012年增長29.8%,油料總產269噸,比2012年減少315噸,棉花產量2.22萬噸,比2012年下降5.4%。
第二產業: 2013年,台東縣工業利稅總額14億元,比2012年增長25.97%,其中工業實現利稅2.36億元,比2012年增長38.82%。實現銷售收入181.35億元,比2012年增長16.2%,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99億元,比2012年增長31.53%。
第三產業: 2013年,台東縣各項存款餘額達到79.06億元,比2012年同期增長12.1%;各項貸款餘額達到49.50億元,比2012年增長2.2%;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達到58.37億元,比2012年增加4.99億元,增長9.3%。
自然資源
2013年,台東縣有茶葉、鳳梨、金針、洛神花等自然資源。台東以農立縣,池上米、關山米、釋迦、洛神葵、金針、杭菊,加上鹿野、摩天、太麻里的茶葉;此外,還有台東外海的漁源,其中鮪魚經加工製成柴魚。
2001年,「中國地質調查局」在台東南海底發現大面積分布的白色天然氣水合物賦存區。
大理石主要從宜蘭、 蘇澳至台東成帶狀分布,雲母主要從宜蘭南澳與東澳、台東利稻、 向陽一帶分布。
另外黃水晶、紫水晶這兩種礦物是台東縣重要的玉石。台東和秀姑巒溪河口間是最集中的磁鐵礦分布地帶。
歷史文化
排灣人竹竿祭: 排灣人為台灣少數民族中的第三大族,分布於屏東、台東兩縣,排灣社會中有貴族制度,並有世襲法,在竹竿祭中充分反映出來,而使祭典獨樹一幟。
卑南人祭典: 卑南人在台灣少數民族中人數最少,但因智勇雙全,曾經威服其他部落,而有卑南王的封號,仍保護原始而傳統的祭典。
猴祭: 少年祭因有祭猴儀式,故又有猴祭之稱。每年12月24日晚上為猴祭的前奏,並以哈拉巴蓋的儀式揭開序幕,卑南長老率同族中青少年以「報佳音」的方式挨家挨戶造訪,少年們上身赤膊,全身塗黑,而帶隊的長老則手中揮舞着竹竿,大聲喝斥,是為驅邪;之後,青少年們即可得到每家所贈予的糖果等食品,情節有如西方的萬聖節。
大獵祭: 猴祭之後,大獵祭緊接着登場,18歲以上的明阿卜當和成年人要先上山狩獵4天3夜。出發前,巫師先以鳥占預卜狩獵方位及吉凶,隨後長老便帶領着青年上山紮營露宿,在數天的野外訓練中,長老們將傳授狩獵經驗及技巧,亦教導青年們製作陷阱,青年們必須親自獵得獸類,才算通過考驗,而狩獵成績則成為下山後祭典中的牲禮。
聯合年祭: 大獵祭結束,最後由卑南地區8個社輪流主辦的聯合年祭壓軸,這是當地人為聯絡各社情祖所興辦的一項新祭典,活動時間雖僅一天,但因具有凝聚族人群力的深遠意義。
地方特產
米苔目在一個「鮮」字中。此外,光明路與正氣路口的北港小吃部、正氣路上的早點大王,以及正老東台米苔目、蘇天助素食麵、七里香水煎包等。
卑南豬血湯在全台灣幾乎都能買到,但位於台東花東公路入口處的「卑南豬血湯店」是台灣有名小吃。
黃蓮登肉圓正式店名為「台南蝦仁肉丸」而當地人慣以「台東肉圓」稱之。其粿皮采地瓜粉加在來米製成,因多了米香,吃起來的口感較像粿,味濃紮實。
風景名勝
三仙台位於成功鎮北方約3千米,因島上有三座小山峰而得名;另一說法則是八仙中的呂洞賓、何仙姑、李鐵拐曾於島上烙下仙跡,故有三仙台之稱。
卑南文化公園位在南王里北側、大溪河階的卑南遺址即初芒畢露;1980年,南迴鐵路動工,遺址鋒芒再現,被列為一級古蹟,且於1990年成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將遺址現地規劃為卑南文化公園,並在臨近的康樂車站南側,興建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以保存這些台灣文化資產。
八仙洞是長濱鄉海濱一系列海蝕洞,雖名為八仙,但大大小小的洞穴加起來卻有16個之多,因曾出土大量的史前遺物,而被列為台灣的一級古蹟。
琵琶湖位於中華大橋下的黑森林中,湖面的形成是由卑南溪地下湧泉不斷冒出的。它由大小兩面湖水串連而成,形似琵琶,湖水清澈。台東縣政府於此設有觀景水榭、原木棧道、環湖步道等設施。
道教宮觀。在台灣省台南市安南區媽祖宮顧草街三段一巷二三六號。據《台灣寺廟大觀》記載:創建於明末,清代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擴建增修,廟構寬廣,殿宇雄偉,共分三進,開闢有一百二十個大小門戶,俗稱「三落百二門」,道光三年(1823年)毀於大水,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信徒捐資於原址編南八百米處重建簡陋廟宇,以作媽祖暫居之所,1979年集巨資重修擴建,始重現規模,廟貌雄偉,殿宇壯麗。宮內主祀媽祖,俗謂「鹿耳門媽」,刻工精美,面容慈祥。現被列為台灣十大廟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