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101大樓
台北101大樓(Taipei 101 building),前名台北國際金融中心(Taipei Financial Center),又名台北101、台北金融大樓,位於中國台灣省台北市信義區,坐落於台灣省台北信義區金融貿易區中心,東臨信義廣場,北依信義21號公園,西近富士洋行,南靠台北捷運信義線 。
台北101大樓占地面積153萬平方米,其中包含一座101層高的辦公塔樓及6層的商業裙樓和5層地下樓面,每8層樓為1個結構單元,彼此接續、層層相疊,構築整體,建築面積39.8萬平方米 [1] 。
2011年,台北101大樓獲得了美國LEED白金級認證綠色建築 [2] 。
目錄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稱 :台北101大樓
- 外文名稱 :Taipei 101 building
- 地理位置 :台北市信義區
- 氣候類型 :亞熱帶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 :153萬平方米
- 開放時間 :10:00-22:00
- 門票價格 :600元(台幣)
- 建築面積 :39.8萬平方米
- 層 數 :地上101層,地下5層
- 高 度 :508米投用日期2004年
視頻欣賞
建築格局
綜述
台北101大樓占地面積15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9.8萬平方米,高508米,包含辦公塔樓101層及高60米的商業裙樓6層和地下樓面5層,每8層樓為1個結構單元,彼此接續、層層相疊,構築整體;第101層,面積只有3.3平方米,轉乘2次電梯才能抵達 。
台北101大廈在88至92層掛置一個重660噸的風阻尼器,利用擺動來減緩建築物的晃幅 。
觀景台
台北101大樓89樓設有室內觀景台、紀念證書的攝影服務、語音導覽櫃檯、冰淇淋商店、紀念品商店、阻尼器參觀區等;91樓設有室外觀景台、7台40倍的望遠鏡設置於各角落 。
辦公大樓
台北101大樓辦公大樓,採用訪客發卡系統,樓內設34部雙層電梯,依照不同時段的乘客人數變換三種的不同運轉方式;
全雙層運轉:上、下班及午餐等尖峰時段,上層電梯停靠偶數樓層,下層電梯停靠奇數樓層 ;
半雙層運轉:一般非尖峰時段採用,所有樓層皆可停靠, 上層電梯停靠次低以上樓層,下層電梯停靠次高以下樓層 ;
單層運轉:適合在深夜等閒散時段採用。上層電梯關閉停機,下層電梯停靠所有樓層。
35樓設有吸煙室、大樓管理辦公室等;36樓設有國際會議中心等;59樓、60樓設置大樓租賃辦公室、管理總部-台北金融大樓股份有限公司;84樓為風雲會,為多功能活動場地 。
裙樓
台北101大樓裙樓,為購物中心,共地上6層,地下1層;地下1層為生活美食廣場,有生活商店、各地美食等;1層為101大道,有服飾、配件、彩妝保養等;2層為時尚大道,與世貿中心及紐約購物中心有空橋連接;3層為名人大道,為品牌旗艦店;4層為都會廣場,高40米,占地500平方米,有露天咖啡、歐式、泰式與中華料理餐廳;5層為金融中心;6層為健身中心,有攀岩牆、拳擊台等設備 [3] 。
建築特色
台北101大樓,主要由台北金融大樓股份有限公司規劃,並由建築師李祖原與王重平設計,以數字8作為設計單元,每8層樓為一個結構單元,建築面內斜7度,彼此接續、層層相疊,構築整體;外觀為多節式結構,達到防災防風效果,每8層形成一組自主構成的空間,化解高層建築引起之氣流對地面造成的風場效應,並用綠化植栽區區隔,牆體為透明隔熱帷幕玻璃 ;
台北101大樓基樁由382根鋼筋混凝土構成,外圍由8根鋼筋柱組成,並在大樓內設置調諧質塊阻尼器,以達到防震的效果;
外牆燈光會在特殊的節日,會以節慶為主題在外牆以燈光表現特殊的文字或圖形;台北101大樓煙火表演裝置,配合不同節日主體,進行燃放摩天大樓式煙火秀 [4]
重要活動
每年12月31日至次年1月1日,台北101大樓以煙火作為主題舉辦跨年活動[5] 。
每年舉辦台北101大樓國際登高賽 [6] 。
2004年12月31日,台北101大樓舉行大樓開幕典禮 。
2004年12月25日,法國亞倫·羅伯特(Alain Robert)成功完成攀爬台北101的挑戰 [7]
2005年11月11日,五月天在台北101大樓91層露天觀景台舉辦演唱會 [8] 。
價值意義
台北101大樓,為台灣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之一,是台北市標誌性建築之一,多家跨國企業進駐,形成台北信義區商圈,帶動了台北的金融貿易 [10] 。
參觀信息
交通
地址
台北101大樓,位於台灣台北市信義區信義路五段7號,東臨信義廣場,北眺信義21號公園,西臨富士洋行,南靠台北捷運信義線。
交通
台北捷運信義線
台北101大樓世貿站出口4連接台北101地下一樓美食街;板南線市政府站出口2出站,步行10分鐘即可到達台北101。
公車
搭乘台北207路、537路、信義幹線、藍5路至世貿中心站即可到達台北101大樓。
搭乘台北1路、284路、292路、611路、650路至世貿中心站即可到達台北101大樓。
參考文獻
- ↑ 網易.2006-05-29,引用日期2018-09-21
- ↑ 人民網.2015-03-31,引用日期2018-09-21
- ↑ 東方網.2008-11-20,引用日期2018-09-21
- ↑ 人民網.2014-11-08,引用日期2018-09-21
- ↑ 中國台灣網.2018-01-03,引用日期2018-09-21
- ↑ 騰訊.2008-06-16,引用日期2018-09-21
- ↑ 人民網.2004-12-26,引用日期2018-09-21
- ↑ 新浪.2005-11-11,引用日期2018-09-21
- ↑ 鳳凰網.2012-10-16,引用日期2018-09-21
- ↑ 網易.2016-01-20,引用日期2018-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