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天壇
模板参数错误!(代码34)
|
臺灣首廟天壇(簡稱(臺南)天壇,地方稱天公廟),為主祀玉皇上帝的道教廟宇。位於臺灣臺南市中西區,昔日為府城最高點-鷲嶺之上。
原址本來是鄭氏王朝政府官員奉明正朔、築台祭告上天的平坦空地,清咸豐四年(1854年),才於祭天原址建廟立壇。台灣之人無不敬天,無不崇祀上帝,歲以孟春九日為誕降之辰」。[1] ──《台灣通史》卷二十二宗教誌民間祭拜則以天公爐代表。農曆正月初九是玉皇上帝誕辰,即「天公生」,祭典從零時起至凌晨四時止,儀典盛大隆重。
台南天壇的現有廟宇外觀與名是由1893年的大修後沿用至今。1985年,該廟宇經中華民國臺灣政府指定為三級古蹟[2] 。1997年已變更為直轄市定古蹟。
目录
沿革
台南天壇位址原係明鄭祭天之地,為全台郊祀肇始。每年農曆正月初九天公生,玉皇大帝誕辰,都要在天公埕,架設臨時的天公壇,受聖爐,供奉土地公神像,替代天公神位,露禱祭天。祭典結束後,天公壇隨即拆除,土地公歸廟,聖爐則寄存於埕東吳姓人家的前堂內。之後,成為慣例。直到清咸豐四年(西元1854年)吳宅有意變賣,府城士民為求一勞永逸,勸募集資購買吳宅,改建永久性建築。是年八月正式開工,經過六個月,完成了前殿和正殿兩落式建築,為確定地界,前埕外並設照牆,俗稱天公廟的天壇。
正殿
主祀神明玉皇上帝農曆正月初九萬壽。 正殿供奉「玉皇大帝」之聖位,各種祭典儀式在此進行,信徒在此上香祭拜、求籤卜卦,為天壇重心,為天壇規模量體最大的建築。殿內空間可分成四部分,自中港前點金柱起至後側牆壁止的內殿為神龕和神桌組位置,三側圍以大理石欄杆,其前方檐廊處為信徒膜拜之處,左側為廟內執事人員所在,右側則為廟內販賣金紙的地方;後面兩側牆壁有「化育」、「形流」兩門,連接後面之後過水廊。
首廟天壇沿革
2008 (民國九十七年) 該年四月舉行戊子年七朝慶成禳熒祈安建醮。
2006(民國九十五年) 該年七月搶修正殿太子亭,至九十六年十月完工。
2002(民國九十一年) 該年五月重修後殿,至該年八月完工。
2001(民國九十年) 該年四月正殿及天井進行重修,至該年十月完工。
1983(民國七十二年) 廟名改稱「臺灣首廟天壇」。
1977(民國六十六年) 倡議建造五聖殿,至民國六十八年(1979)元月動工,並在民國六十九年(1980)年進行正殿木構件的重修,至民國七十一年(1982)全部竣工。
1962(民國五十一年) 進行重修,新設四垂亭乙座、龍柱三對、三川步口左右壁堵等,至民國五十五年(1966)十月完工。
1945(民國三十四年) 戰後,因廟宇破損不堪,乃成立重建委員會著手募捐經費,自民國三十八年(1949)三月動手修建,至四十年(1951)元月完工。
1899(日治明治三十二年) 董事蔡國琳等募資重修,並將「天公壇」改稱「天壇」。
1855(清咸豐五年) 總理梁懷章等人在募捐增建後殿。
1854(清咸豐四年) 府城官民創建天壇,並於咸豐五年(1855)竣工,定名為「天公壇」。
1683-1820(清中葉以前) 府城居民每年玉皇上帝誕辰皆設廠於公埕西側舉行祭典。
1661-1683(明鄭時期) 祭天的地點,習稱此地為「天公埕」。
資訊
地址: 台南市忠義路二段84巷16號
電話: (06)222-7983
影片
參考文獻
- ↑ 正文 史卷二十二 ,四大名著文學網
- ↑ 台南早晨自游行(3)天坛天公庙,新浪微博,201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