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市
台東市是台灣省台東縣治所,也是台東縣經濟、交通、文教中心。其位在台東縣中部,西北接卑南鄉、南鄰太麻里鄉,東臨太平洋。台東市位在台東平原上,為卑南溪所沖積而成。該市郊區生產稻米、甘蔗、菠蘿、檳榔等,是全省主要糧食產區。[1]
目錄
歷史沿革
台東市原名"寶桑莊",是高山族卑南人的聚居區,清朝道光年間閩南人首先進入此地墾殖,聚居成村落。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開闢後山通路時,有南路至此,並設卑南廳。
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卑南廳改設台東直隸州時,出現市街形態,稱為南鄉新街,成為台灣東部的行政中心。
日本占領台灣後,改稱台東街。1945年台灣光復後,於1946年改稱台東鎮,並為縣治所在地。
1976年升格為縣轄市,阜南鄉有部分地區劃入台東市,面積由原來的42平方公里擴大到現在的100多平方公里 。[2]
地理環境
地質
台東市背山面海,占據了整個卑南溪沖積平原的大部分,是全縣最平坦的地方,平均海拔約10米。卑南溪流經市區北部,利嘉溪流經市區中部,知本溪蜿蜒於市區南部。
氣候
年降水量為1840毫米,夏秋兩季受颱風威脅較大,每當有颱風過境,不僅對外交通陷於停頓,還造成海水倒灌、暴雨成災。全市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為24攝氏度,冬季影響台灣的亞洲大陸冷氣團受中央山脈阻擋,對該市影響很小,同時有太平洋暖流經台灣島東部北上,因此最冷的1月份平均氣溫也在18攝氏度左右,因此有"熱帶之都"的美稱。
人口
全市人口約有11萬,為全縣人口最稠密的地方。居民中以漢族人口最多,其次是卑南族和阿美族 。
經濟
建於日本統治時期的製糖廠,到70年代中期,日榨能力擴大到600噸,是全縣惟一的製糖廠。50年代中期在該市建立的鳳梨罐頭廠,年產罐頭80萬標準箱,是當時全省規模最大、設備最先進的罐頭生產廠家,產品主要供外銷,在全省罐頭行業中占有重要位置。目前該廠的罐頭產量雖然在逐年減產中,但數量仍占全省菠蘿罐頭產量的一半左右。台東市還有魚類加工廠、木材加工廠、寶石加工廠、食品加工廠等,是全縣工業最發達的地方。但除了罐頭廠外,都是中小型工廠。
台東市在台灣光復時曾被稱為是一個具有"邊疆風味"的地方,隨着對外交通條件的改善,人口逐漸增加,20世紀80年代以後才得到較快發展。該市郊區生產稻米、甘蔗、菠蘿、檳榔等,是台灣的主要糧食產區。
台東市各類商店、土特產店、小吃店林立。商業服務業公司數量占全縣的一半以上,被稱為有"四多"。其中,光明街因賣檳榔的店鋪、攤販雲集,而被稱為"檳榔街",是該市第一多;第二多是羊肉多,市內餐館、小吃店到處是"炒羊肉"、"羊肉炒麵"的招牌;第三多是夜市多,以光明路、福建路,寶桑路為三大夜市區,通常都營業到凌晨一、二點鐘;第四是公墓多,全市有8座公墓,其數量之多,居全省各城市之首。[3]
交通運輸
台東市是全縣的交通樞紐,有陸海空交通優勢,不僅有環島鐵路、公路經過,還是東海岸公路和新南橫公路的起訖點。該市郊區的機場建於日本侵略者占領時期,原為一軍用機場,為適應旅遊業發展的需要,已改為軍民兩用機場,只能起架小型客貨飛機,辟有至台北、高雄,台南及蘭嶼、綠島的固定航班或者不定期航班。位於市區北部海岸的台東港,是環島航線上的重要港口之一,有至蘭嶼、綠島問的"蘭嶼輪"每天航行一班次,還有至新港、花蓮等港口的航線。台東市是全縣的交通中心,但機場和港口的規模都比較小。
風景名勝
台東市有鯉魚山風景區和海濱風景區。鯉魚山位於市區西部,為一海拔75米的山丘,地勢西陡東緩,呈南北走向,形似一條鯉魚,故名鯉魚山。山麓下有一公園,內有小亭、荷池、小橋流水,景致清新,草木翠綠,為市民主要休憩場所。台東市還有初建於清同治年間(1862-1874)的海天寺和清光緒十五年(1889)建的天后宮,是全市歷史最久的寺廟。知本溫泉位於台東市西南郊17公里處。
社會事業
台東市是全縣文化中心,全縣惟一的師範學院設在該市,還有高中、高等職業學校6所、中學5所、小學16所,其數量和規模都居全縣各鄉鎮的首位。台中縣內就讀高中以上的學生基本上都須到台東市來就讀。台東市還有岩灣、東區2所職業訓練中心。全市有20餘家賓館旅社,占全縣的一半以上。市內的圖書館、體育場等都是全縣規模最大的。
特產介紹
茶焗蛋,台東茶焗蛋是台東特產之一。做法是將生蛋放於鋪滿茶葉的烘盤中,置入烤箱熏烘,借高溫讓蛋殼毛細孔自然吸收茶葉的香氣,蛋殼外觀仍舊維持原先的白色,亦無裂痕,內部卻因吸收茶氣而呈茶褐色,香味內蘊、芳淳持久,加上脫水後蛋皮緊縮,極富彈性,口感更勝水煮茶葉蛋。
蛋看似簡單,其中的學問卻不小,首先,選蛋不能選擇體形太龐大的,那樣非但不易入味,茶氣的吸收亦不均勻;至於烘焙所用的茶葉,可隨個人喜愛的口味作不同選擇,惟老茶、嫩茶對香氣會有關鍵性的影響;再者,不宜使用浸泡過的茶渣或茶梗,否則不是原味盡失,就是會出現茶漬而有損美觀。此外,焗蛋講究的是茶、蛋融合的最高境界,故烘焙時無需添加任何調味料,以免破壞原味。
特色小吃
台東因地處偏遠、開發較晚,向有台灣的後山之稱,儘管如此,台東的地方小吃卻從不落"後",代表性小吃不少,雖然上百年的小吃店稀少,缺乏悠久的歷史,但卻絲毫不影響其美味。 早年,台東市知名的小吃多以攤販的形式,集中於福建路、光明路、寶桑路、四維路一帶,尤以前三者臨近台東車站,發展最早亦最繁榮,但幾經市容整頓之後,不少成名的吃攤相繼轉進店面,使上述市街仍能一保昔日的風光;而部分攤販則接受收編,納入四維路臨時攤販中心,但因店家多半在白天營業,已不具夜市形式。 仁愛國小、廣東路所夾的四維路一帶,另有一座"假日夜市",其規模遠較臨時攤販中心為大,每逢周日開市,攤販自各地匯聚而來,從下午5、6點開始擺攤,便見民眾陸續湧入,或從容悠閒地逛街購物,或一家老小全員出動大打牙祭,熱鬧非常。夜市攤陣全長500公尺,攤販呈四大行一字排開,十分壯觀,販售內容五花八門、林林總總,食、衣、住、行、育、樂不一而足,可謂應有盡有。 正氣路的水果街,為台東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一條水果專賣街,儘管隨着都市發展,水果街已不復當年盛況,但入夜後,一盞盞攤頭燈亮起,吸引着熙來攘往的人潮,讓人宛若親臨一場水果嘉年華會,來此買賣水果也變成一種極富地方色彩的人文活動。
名店小吃方面,首推多位名人及中外友人專訪的卑南豬血湯,而黃連登清蒸式的湯煮肉圓,以及四維路、中華路口的蕭家肉圓,二者風格迥異,但於台東小吃界同享盛名;此外,光明路與正氣路口的北港小吃部、正氣路上的早點大王,以及正老東台米苔目、蘇天助素食麵、七里香水煎包等,都相當知名。真材實料、價格公道,一向是台東小吃的共同特色,旅遊台東縣各風景點之餘,不妨也順道體會後山美食小吃的魅力。
卑南豬血湯之所以受歡迎,所持的無非是一個"鮮"字訣,以及對選料獨特的見解,如堅持加入風味較佳的手宰豬的豬血,並僅以清水洗淨,以防鮮味遭破壞;豬血塊亦不宜切得太小,因為體積大的豬血不僅口感佳,而且散熱慢,可以讓豬血的香味內蘊。精準的火候拿捏固是卑南豬血湯熱賣的關鍵,風味絕佳的原汁湯頭卻也不可或缺,外加豬大腸、酸菜、韭菜,及少許的米酒、胡椒粉,就是一碗遠近馳名的台東"黑豆腐"了。
黃蓮登肉圓正式店名為"台南蝦仁肉丸"而當地人慣以"台東肉圓"稱之。其粿皮采地瓜粉加在來米製成,因多了米香,故吃起來的口感較像粿,味濃而紮實。清蒸式的做法,使肉圓不油不膩,無論干吃或濕食皆相宜,干吃為淋上甜稠的獨門醬汁,再灑上芹末,更添香味;濕食則是招牌吃法,肉圓加入預先熬煮多時的大骨湯頭,湯鮮肉美,味道一絕。 為台東市最著名的素食小吃,以材料道地、湯味十足著稱。除了一般的麵筋、麻醬之外,還加了米漿作調味,而且為讓口感更加細緻,這些醬料都經過繁複的煎炒手續,香噴噴卻絲毫不帶油腥味;配上特選的麵條,不論干拌或下湯,都令人回味。這裡的米糕也是一絕,以"咸草"編成的籃子作蒸籠,阻隔了蒸氣的直接蒸潤,煮出來的糯米又Q又香,再淋上上述的醬料,就成了風味獨特的米糕。此外,店裡常備有竹筍湯,讓喜歡乾麵或米糕的食客搭配着吃,清淡而爽口。
製作米苔目的過程雖然繁瑣,但傳承三代的老東台,始終堅持選用上好的在來米精心製作,每天並只做當天的分量,以常保新鮮。老東台咸米苔目分乾濕二種吃法,喜歡喝湯的客人,大概都會愛上它鮮美的湯頭,因為它的高湯是用柴魚熬煮而成;加入柴魚片,幾乎是台東地區所有米苔目小吃店的共同特色,但是像老東台這樣精選整條新鮮柴魚切片,倒是少見。[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