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藍雀
台灣藍鵲(學名:Urocissa caerulea ):體長64至65厘米,翼展18至21厘米,尾長約40厘米,尾羽長占了總體長的三分之二。頭、臉、頸、喉、胸都是黑色,黃色的眼珠包圍黑色的瞳孔,鮮紅色的鳥喙、雙腳,身體上半部可目視處及下半部的腹部呈鮮藍色,有十二根尾羽,最長二羽為藍根白尾,其於為黑根白尾,左右對稱。下腹和尾下覆羽灰白色。
台灣藍雀 | |
---|---|
台灣藍鵲性喧鬧,鳴叫聲粗大而聒噪。飛行時總以直線前進,非常優雅高貴。成對或以家族群活動;在樹間滑翔,兩翼平展開,顯露出醒目的黑白色圖紋。常被捕捉作觀賞鳥。
台灣藍鵲」是台灣特有鳥類,俗稱「長尾山娘」,在低海拔山地,時常可見台灣藍鵲的美麗身影。三年之前,在萬眾矚目的「習馬會」上有一個特殊的環節,就是習近平和馬英九二人互送禮物。當年,馬英九將一件精美的「台灣藍鵲」手工瓷器送給了習近平 ,可謂「禮輕義重」[1]。
目錄
形態特徵
台灣藍鵲雌雄相似,額、頭頂、頭側、枕、後頸、頸側、頦、喉至上胸全為黑色,其餘上下體羽包括兩側表面為藍色。下體腹以下稍淡。飛羽黑褐色,外翈藍色,先端白色。尾羽特長、藍色,中央一對尾羽最長,住兩側逐次縮短,尾呈凸狀。中央一對尾羽端部白色,其餘尾羽端部白色,中部黑色,僅基部藍色,尾下覆羽這次具白色端斑。兩翅黑褐色,初級飛羽外翈基部紫藍色,末端白色,次級飛羽內外翈均具白色端斑,外翈羽緣紫藍色。虹膜黃白色,嘴和腳鮮紅色。
大小量度:體長530-640mm;嘴峰39-40mm;翅180-210mm;尾380-433mm[2]。
生活習性
性兇悍,喜群聚。常成小群活動。飛行行排成一排,常見自山谷的樹上,一隻跟一隻有序地飛往山谷另一邊的樹上,甚為壯觀。飛時並不直線前進,尾羽 展開,隨風蕩漾着,從樹上滑至地上,或在地上跳躍。性兇悍, 常掠奪他鳥的雛和卵,叫聲有點像笛音,相當複雜,難以模仿。 常吃蠕蟲、昆蟲及其他小型動物,也吃雛鳥、鳥卵,甚至小鳥。也吃植物種子或野果及人的廢棄物等。結群的台灣藍鵲全年都在一起,群內的每一個個體都能和平相處,即使在繁殖期也不分開,但群體內的個體可能有地位等級差異。領地性強,會驅趕入侵的其他種鳥類[3]。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於海拔150-1200m的的低山闊葉林和次生林中,也棲息于山腳平原、河谷和村鎮附近的森林內,或竹林、果園、農地及人工栽植的杉林、油桐等次生林中,在非繁殖期會遷至海拔1800m的山林中活動。
繁殖方式
繁殖期在3-5月。繁殖時,有時會有幫手協助築巢和育雛。巢築在樹林及灌木雜草交接地帶或村落的高樹上,較為粗糙。群體中的每一成員都參與築巢的工作。巢離地4-10m高,巢淺盤狀,巢高10cm,直徑15cm,深6cm。每窩產卵3-8枚,卵橄欖綠色,被有暗褐色斑點,其大小(n=2)平均為25×34mm,重量9.4g。
在繁殖初期,如第一窩卵被破壞,會很快在更高的枝椏上築第二巢繼續繁殖。如第二窩再被破壞,會再築第三巢。孵卵由雌島獨自承擔,雄鳥和幫手會帶食物來餵孵卵的雌鳥。雌鳥孵卵太久,有時會躍上樹枝嗚叫,此時雄鳥和幫手如無反應,便獨自飛出覓食。雄鳥和幫手有時會將食物儲存在巢的附近樹上,讓雌鳥可儘快得到食物,以便早一點回到巢里。然而在此群體內,幫手與一對繁殖鳥的關係如何,目前尚不清楚。
雛鳥晚成性,雌雄親鳥共同育雛。雛鳥出殼初期,雌鳥還有孵雛的任務,所以雄鳥和幫手還會帶食物來餵雌鳥,隨着雛鳥的長大,帶回來食物的次數就減少。餵養時親鳥會將雛鳥的糞便叼出巢外丟棄。通常親鳥外出覓食時,會留1隻在巢附近警戒,保護雛鳥的安全。餵養約20天,雛鳥身上羽毛豐滿,30天離巢,但仍依賴成鳥餵食。如不受干擾,通常第二年會回到原來築巢的地區繁殖[4]。
傳說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無危(LC)。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