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台湾蜂斗菜菊科

原图链接台湾蜂斗菜

台湾蜂斗菜,多年生草本,特产台湾。生于山区草地。

  • 中文名台湾蜂斗菜
  • 拉丁学名Petasites formosanus Kitam.
  • 界植物界门被子植物门 Angiospermae
  • 纲双子叶植物纲 Dicotyledoneae
  • 亚 纲合瓣花亚纲 Sympetalae
  • 目桔梗目 Campanulales
  • 科菊科 Compositae
  • 亚 科管状花亚科 Carduoideae
  • 族千里光族 Senecioneae
  • 亚 族款冬亚族 Subtrib. Tussilaginae
  • 属蜂斗菜属 Petasites
  • 种台湾蜂斗菜
  • 分布区域中国台湾

目录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长,平卧,径约1厘米,具多数纤维状根,茎葶状,数个丛生,直立,高25-40厘米,不分枝,被密褐色短柔毛及蛛丝状绵毛。基部叶具长柄,叶柄长15-30厘米,基部扩大,无毛;叶片心形或肾形,长5-8厘米,宽7-12厘米,顶端圆形,基部深或微心形,边缘具有尖头细齿,上面绿色,被短柔毛,下面特别沿脉被疏蛛丝状柔毛,基生掌状脉,较厚质;茎叶苞片状,无柄,半抱茎,长圆状披针形,长圆形,稀卵状长圆形,长2-4 (6)厘米,宽1-1.8厘米,顶端尖或渐尖,全缘,被密蛛丝状毛,具平行脉,头状花序多数,排成圆锥状花序,雄花序宽8-10厘米;雌花序径7-8厘米。花序梗纤细,长5-20毫米,被褐色短柔毛,苞片2-5,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4-5毫米。总苞钟状,长8-9毫米,宽10-14毫米,总苞片1层,干时变紫色,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顶端尖或渐尖,具3-4条脉,外面被疏微毛,雌性头状花序具少数两性花;花梗序较粗,长7-15毫米;两性花多数,花冠管 状,长7-10毫米,管部长3毫米,檐部钟状漏斗形,5浅裂,裂片卵形,长1-1.5毫米;花药线形,基部钝;花柱上部增大,近顶端短二浅裂被乳头状毛;雌花花冠丝状,长8-9毫米,顶端具不规则4裂,裂片线形不等长,长约2.5毫米,花柱丝状,长于花冠,顶端短二浅裂;瘦果圆柱形,无毛;冠毛白色,长6毫米。花期5月。

生长环境

生长于山区草地。

分布范围

分布于台湾。

本种提示

本种近似毛裂蜂斗菜PetasitestricholobusFranch·,但总苞较短。雌花序的总苞钟状,宽10—14毫米,花柱明显长于花冠相区别。

药理作用

蜂斗菜水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有较弱的抗菌活性。从蜂斗菜中分离的蜂斗菜烯碱有强肝毒和致癌作用。[1]

相关论述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消肿止痛,解毒祛瘀。治跌打损伤,毒蛇咬伤。”

《江西草药》:“治扁桃体炎,痈肿疔毒。”

入药部位

根茎及全草。

性味

苦、辛,凉。

归经

归心、肺经。

功效

清热解毒,散瘀消肿。

主治

用于咽喉肿痛,痈肿疔毒,毒蛇咬伤,跌打损伤。

相关配伍

扁桃体炎:蜂斗菜15g。水煎,频频含漱。(《江西草药》)

痈疽疔毒:蜂斗菜(鲜)适量。加少许白糖,捣烂外敷。(《青岛中草药手册》)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水煎含漱。

采集加工

夏、秋季采挖,洗净,鲜用或晒干。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