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葉毓芬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葉毓芬(1906—1976),浙江鎮海人,1951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歷任同濟大學講師、復旦大學講師、山東大學動物系副教授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研究室副研究員[1]是我國著名生物學家童第周的夫人。童第周的大部分科研成果,都凝結着葉毓芬的心血。有人統計,夫婦倆合作的科研論文,占童第周主要論文的69%以上。童第周、葉毓芬二人被譽為中國生物學界的「居里夫婦」[2]

目錄

基本信息

人物說明----山東大學副教授、著名生物學家童第周的夫人

出生地點----浙江鎮海

出生日期----1906年

國 籍 ---- 中國

職 業 ---- 教育科研工作者

逝世日期----1976年

人物生平

葉毓芬原籍浙江鎮海,1906年3月出生在一個商人家庭,家裡在上海開了幾家錢莊。她是父親第二個妻子所生,第一個妻子生有兩個女孩,兩個男孩,姐姐和哥哥都欺侮這個小妹妹。後來她有個姐姐和裁縫相愛,家裡不同意,她們私自逃走了,以後家裡不讓她進門,只有葉毓芬還經常去看她姐姐,她很不同意家裡的這種做法。葉毓芬的父母早亡,父母去世後,錢莊都被別人搶去,家裡只剩下幾畝田。她的姨媽徐家是知識分子家庭,姨媽幫助她上中學(寧波女子師範學校),並寄居在姨媽家。畢業後,做了一年小學教師。

葉毓芬的愛國思想很濃,在那個時代,反日本侵略最積極。她是女子師範學生,經常參加學生運動,是女子學生代表。因此,學校要開除她,後來托人說情,才沒有被開除。

1926年由童第周中學老師介紹,葉毓芬認識了童第周,她當時在寧波女子師範學校念書,此後他們開始通信,童第周到寧波時就見見面。師範學校畢業後,童第周設法讓她轉到復旦大學讀生物系,兩年後轉至南京中央大學。在復旦大學念書時,童第周及童第周的三哥給她供給。

童第周的同學在寧波搞了個刊物,葉毓芬也積極投稿,但她們當時對國民黨和共產黨還分不清。當時,葉毓芬原想搞政治,想考黨務學校,以此救國。後來,考取了國民黨黨務學校,讀了兩個月,感到與自己「救國」的目標相差太遠,就私自跑掉了,去復旦大學念書。

1930年1月童第周出國前半年,葉毓芬和童第周在一個旅館裡結婚,儀式很簡單。她當時還在復旦大學生物繫念書,結婚時他們什麼都沒有,生活是艱苦的。結婚後葉毓芬才去中央大學做學生,畢業後在中央大學做助教。

結婚半年,童第周遠涉重洋,來到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比京大學,師從歐洲著名教授A·布拉舍和A·達克。學術收穫甚豐,而生活卻十分清苦。他租住在一間狹小的門樓里,渴了喝白開水,餓了吃乾麵包,他雖然申請了獎學金,但遲遲未見結果。在國內,葉毓芬大學畢業前夕生了第一個女兒,暫時住在蔡堡教授家裡。那時候,畢業即失業,何況她又是有一個孩子的年輕婦女。當她懷着喜悅和憂愁的矛盾心情,把女兒誕生的消息告訴丈夫的時候,正好丈夫的來信也飛到她的手裡,展信得知,丈夫那邊同樣遇到生活的更大困難。就在這內外交困的時刻,多虧他們的老師蔡堡給葉毓芬找到一份大學助教的職位。從此,葉毓芬在從事教學、養育孩子的同時,又挑起了資助丈夫的重擔。

童第周回國後,本來還應該回到中央大學任教,但當時蔡堡教授已離開中央大學,到浙江大學去了,他不讓童第周回中央大學,並介紹童第周到山東大學(青島)當教授。葉毓芬就辭去中央大學的工作,一同到山東大學。在山東大學剛開始時葉毓芬沒有當助教,只是在家幫童第周搞研究工作。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山東大學奉命南遷。童第周帶着妻子兒女在兵荒馬亂中逃到四川,先後在內遷的中央大學、同濟大學等校任教。在顛沛流離的環境中,在工作生活條件艱苦的情況下,夫婦倆一直堅持科學實驗。沒有儀器,葉毓芬變賣了衣物,在舊貨攤上買了一架雙筒顯微鏡使用,沒有專門實驗室,就在學校附近的簡陋小屋裡搞實驗。在四川宜賓李莊一個小鎮,沒有電燈,白天就利用自然光,晚上點煤油燈,兩人日以繼夜,完成了魚類卵子發育能力和蛙胚纖毛運動機理分析的論文。當時,英國的J李約瑟(JNeedham)博士來華考察,見到在如此條件下完成這樣高水平的論文,連連讚嘆:「奇蹟!科學史上的奇蹟!」他們的實驗條件差,生活條件更差,有時只能靠舉債過日子。兒子童孚中小學下課後一個人留在家裡,想請保姆又沒有錢。有一天,這孩子獨自走出家門溜到江邊,爬上無人看管的一隻小船,當童第周夫婦急切地找到那裡時,小船正在激流中漂轉着,幸好沒有發生意外。有段時間,只好讓轉學過程中停學的大女兒夙明照看弟弟。抗戰勝利後的1946年,山東大學在青島復校,夫妻重返海濱城市青島,一同在動物系任教(童第周兼動物系主任)。師生們原本以為可以在平靜的環境中治學讀書了,怎奈國民黨反動派倒行逆施,挑起了內戰。1947年6月2日,山東大學師生掀起「反飢餓,反內戰」的浩大遊行示威和簽名抗議活動,葉毓芬和丈夫堅決站在進步學生一邊。在反動軍警進行鎮壓的腥風血雨的日子裡,葉毓芬和丈夫形影相隨。每天晚上,他們把孩子安置睡了,就和另外兩個同事一起,在昏暗的燈光下,悄悄剪輯被反動派禁止發行的報紙上的有關報道,然後投寄到外地去,以公布真相,擴大影響,爭取外地的支持。

1949年6月2日青島解放,童第周、葉毓芬夫婦受到黨和政府的重視和關懷。1950年童第周兼青島海洋生物研究室(海洋研究所前身)主任,1951年任山大副校長,1955年當選為中科院學部委員兼生物地學部副主任,同年從青島調到北京。他們精神振奮,不斷在細胞遺傳學的研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童魚」的誕生就是一個奇蹟。每逢文昌魚(實驗用)產卵季節,夫婦倆常不分晝夜地連續在實驗室里工作幾十天,觀察、記錄、解剖、實驗,積累數據,探索奧秘。童第周的大部分科研成果,都凝結着葉毓芬的心血。葉毓芬工作非常突出,觀察仔細,甲是甲、乙是乙,反覆觀察。統計也非常仔細。她總是反覆計算,以求絕對準確。

1973年,在周恩來總理的親切關懷下,童第周夫婦和他的夥伴們展開了細胞遺傳學的研究工作。1976年1月8日,驚聞周恩來總理與世長辭噩耗,童第周夫婦的心情都十分悲痛。葉毓芬的心臟病一直比較嚴重,受此噩耗刺激後,更是一蹶不振。3月5日那天早上,因病在家休息的葉毓芬聽說嚴紹頤要到廣西去出差,生性重情重義的葉毓芬就一個人摸到實驗室,囑咐嚴紹頤代她向在廣西水產研究所工作的學生和朋友們問好。嚴紹頤見葉毓芬臉色非常不好,行動遲緩,就勸她趕快回家休息,並一直把她送到了動物所的大門口。下午出差前去向童第周告別時,就順便說了葉毓芬的情況,勸老師早點回去陪陪師母。童第周原來認為他又不是醫生,在家陪着也沒用,又治不好她的病,但嚴紹頤認為有親人陪着,至少病人的心情會好些,童第周被嚴紹頤說動,答應馬上就回家去陪陪葉毓芬。但有些事情是無法彌補的,童第周正準備回家,家裡的電話就到了,葉毓芬病危。3月11日,搶救無效去世。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