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霉病
基本信息
介紹
葉霉病又稱紅斑病。主要為害葉片,也為害枝幹、葉柄、萼片、花瓣、果實和種子。發病初期葉片上出現近圓形紫褐色斑點,直徑1-5毫米,後擴大成不規則形大斑,直徑7-12毫米,中央淡黃褐色,邊緣紫褐色,病斑上有明顯的同心輪紋。病斑擴展相連成片,嚴重時整葉焦枯。潮濕時病斑表面產生暗綠色霉狀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葉緣發病時,葉片有些扭曲。綠色莖上為紫褐色長圓小點,有些突起,病斑擴展慢,大小僅3-5毫米。葉柄症狀與莖上的病斑相似,但為長條狀,其上也生有暗綠色霉狀物。葉霉病是牡丹和芍藥常見葉部病害。[1]
病原及特徵
葉霉病是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其真菌定名為黃枝孢菌。葉霉病菌以附着在種子表面和侵入種皮內的菌絲及殘存和附着在病殘體、架材和土壤中的菌絲與孢子越冬。翌年春在適宜的溫濕度條件下,產生新的分生孢子,孢子隨風或彈射到葉片等部位侵入,一直延續到秋末。該病流行速度較快,在適合的條件下,從始發期到盛發期只需要10~15天左右的時間。相對濕度在80%以上,有利於孢子的形成及病斑擴展。相對濕度在90%以上病害易發生和流行,葉表面結露可促進病害發展。 高溫高濕有利於病害的發生,其中濕度是影響發病的重要因素。若溫室內溫度在20~25℃,相對濕度大於90%,發病可以從無到有,10多天蔓延全田。種植過密、通風透光不良或多雨,田間濕度大時均有利於病害發生。
保護地種植密度過大,株間通風不良,澆水過多,濕度過大,葉面結露時間過長,都有利於病菌的侵染和擴展,能加重病害發生。一般來說,寧夏保護地番茄以春秋兩季(3月~5月和9月~10月)發病較重,露地栽培的番茄則在多雨的7月~8月發病較重,露地受害狀況比保護地要輕得多。番茄葉霉病是蔬菜病害中生理小種分化得最明顯的一種病害。
危害症狀
該病主要危害葉片,嚴重時也可危害莖、花和果實,初期葉片正面出現黃綠色、邊緣不明顯的斑點,葉背面出現灰白色霉層,後霉層變為淡褐至深褐色;濕度大時,葉片表面病斑也可長出霉層。病害常由下部葉片先發病,逐漸向上蔓延,發病嚴重時霉層布滿葉背,葉片捲曲,整株葉片呈黃褐色乾枯。嫩莖和果柄上也可產生相似的病斑,花器發病易脫落。果實發病,果蒂附近或果面上形成黑色圓形或不規則斑塊,硬化凹陷,不能食用。[2]
防治措施
葉霉病比較難於防治,因此着重於預防更為重要。種子應選用無病株上采留的種子,如種子帶菌可用52℃溫水浸種30分鐘。重病溫室要與非茄科蔬菜進行2-3年輪作。,加強通風、透光,並適當增施磷、鉀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農業防治
- (1)選用抗病品種,嚴把育苗關;
- (2)利用無病種子:無病種子可減輕田間由種子帶菌引起的初侵染。無病種子應從無病田或健康植株上留種。引進種子需要進行種子處理,採用溫水浸種。利用種子與病菌耐熱力的差異,選擇既能殺死種子內外病菌,又不損傷種子生命力的溫度進行消毒。對於溫室栽培的番茄種子宜選擇用55℃溫水浸種30分鐘,以清除種子內外的病菌,取出後在冷水中冷卻,用高錳酸鉀浸種30分鐘,取出種子後用清水漂洗幾次,最後曬乾催芽播種;
- (3)高溫悶棚:選擇晴天中午時間,密閉溫室升溫至30~33℃,並保持2個小時左右,然後及時通風降溫,對病原有較好的控制作用;
- (4)加強管理,降低濕度:採用雙壟覆膜、膜下灌水的栽培方式,除可以增加土壤濕度外,還可以明顯降低溫室內空氣濕度,從而抑制番茄葉霉病的發生與再侵染,並且地膜覆蓋可有效地阻止土壤中病菌的傳播。根據溫室外天氣情況,通過合理放風,儘可能降低溫室內濕度和葉面結露時間,對病害有一定的控制效應。及時整枝打杈、植株下部的葉片儘可能的摘除,可增加通風。另外,採用滴灌可降低空氣內濕度,好於大水漫灌;
藥劑防治
預防用藥: 在預期發病時,用41%聚砹嘧霉胺(全新配方)25ml,進行植株全面均勻噴施,5—7天用藥一次。 防治用藥: (1)葉霉病初發時,及時摘除病葉、病果及嚴重病枝,然後根據作物該時期並發病害情況,採用41%聚砹嘧霉胺(全新配方)25ml+嘧菌酯百菌清(50%百菌清,6%嘧菌酯)20ml,兌水15公斤,每5—7天用藥1次;連用2—3次。
(2)發病較重時,清除中心病株、病葉等,及時採用中西醫結合的防治方法,啶菌惡唑或惡霜嘧銅菌酯30ml+41%聚砹嘧霉胺(全新配方)25ml+嘧菌酯百菌清(50%百菌清,6%嘧菌酯)20ml兌水15公斤,3—5天用藥1次。施藥避開高溫時間段,最佳施藥溫度為20℃—30℃。
注意事項
- 1、及時清除病株殘體,病果、病葉、病枝
- 2、做好通風降濕,減少或避免葉面結露
- 3、提高植株自身的抗病力
- 4、大多數藥劑須現配現用,不得與強酸、強鹼性農藥混用。
- 5、施藥後4小時內降雨,需重新噴霧。
- 6、如有輕微沉澱析出屬正常,不影響藥效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