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母戊鼎是什麼時候發現的?司母戊鼎為何被改為后母戊鼎
司母戌鼎 |
司母戊鼎是什麼時候發現的?司母戊鼎為何被改為后母戊鼎1939年初春,河南安陽武官村的兄弟倆拿着洛陽鏟在田地里「淘寶」,一天夜裡突然探測到地下好像有硬物,於是兄弟二人決定刨開土看看究竟是什麼寶貝,由於月黑風高,加上 ,二人挖到天亮都沒有完全挖出來。第二天他們叫了40多個村民,連挖了三個晚上,終於從土裡抬上來一個銅銹斑斑的龐然大物,個頭和廟裡的大銅爐差不多,因此村民叫做「古爐」,但是非常沉,這就是震驚後世的青銅器國寶后母戊鼎。[1]
鼎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寬79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出土鼎中最大最重的青銅器。當時正是日本侵華的時期,為了不讓寶鼎落入日本人之手,當地村民也是與日本人鬥智鬥勇,甚至還買了一個贗品青銅器埋在自家院裡騙過了 和日本人的搜查,最終保住了這一珍貴的國寶。
勝利後大鼎在首都南京首次展出就轟動了整個南京城。1949年國民黨撤往台灣時原有意將大鼎運往台灣,但由於大鼎過於沉重,大鼎流落在南京飛機場,後被解放軍發現,轉移到南京博物院。1959年中國歷史博物館建成,后母戊鼎從南京調往北京,成為鎮館之寶。最初給該鼎命名的是 先生,稱其為司母戊鼎,他認為「司母戊」即為「祭祀母親戊」。另一著名學者羅振玉也曾認為:「商稱年曰祀又曰司也,司即祠字。」於是,這一命名便一直沿用下來了,此後一直叫做司母戊大方鼎,還被寫進了歷史課本,河南安陽作為寶鼎的老家也在 博物館放置了一尊複製品,下方寫着「司母戊」三個大字。
然而有多位學者提出,「司」字應作「後」字解,因為在古文字中,司、後是同一個字,而古代的「後」專指皇后,前後的「後」則是現在已經廢除的「後」,因此「后母戊」的「後」與「 」中的「後」同義,其意義相當於「偉大、了不起、受人尊敬」,「后母戊」的命名要優於「司母戊」。學術上的爭論無可厚非,但是這給寶鼎的宣傳與開展教育帶來了麻煩,此後出版的工具書《辭海》對「司母戊鼎」作了這樣的描述: 晚期的青銅器,鼎腹內有銘文「司母戊」三字(或釋「后母戊」)。
但是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殷墟博物苑、中國文字博物館在展示同一件青銅大鼎(殷墟、文字博物館為複製品)時,出現了不同的稱謂。2011年3月底,中國國家博物館新館開館,寶鼎正式由中國歷史博物館移至該館,亮相時鼎前的標牌已赫然顯示「后母戊鼎」,經央視播出「司母戊」改為「后母戊」之後,在社會上引起軒然大波,「司」「後」之爭也由學界擴展到社會爭論。而在其出土地殷墟博物館寶鼎的名字還是「司母戊鼎」。而中國文字博物館中,它的釋名也還是「司母戊鼎」。[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