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空圖
生平簡介
司空圖早年為王賞識,唐懿宗鹹通十年(869年)應試,擢進士上第,放棄在朝為官,長期居於王凝幕府中。878年,被任命為光祿寺主簿,分司洛陽。得到盧攜的賞識,天覆四年(904年),朱全忠召爲禮部尚書,司空圖沒有推卻,但假裝不能任事,柳璨見狀,放還中條山。 後梁開平二年(908年),各地寇盜肆虐。但居然都不去侵擾司空圖隱居的王官谷,許多人得悉此事,紛紛去王官谷避難。司空圖不僅能使自己免於禍災,還保全了一些人的性命。做到這一點,自然是需要大智慧的,觀其避開柳璨的加害,就可知一端。 司空圖始終不改剛烈的性情。當他知道朱弒殺唐哀帝的消息後,絕食嘔血而死。終年七十二歲。如此高節,跟他的應世智慧一樣,都是罕見的。 據《舊唐書·文苑傳》記載,司空圖脫禍還山之後,為自己蓋了一個墳墓,每逢佳節,輒邀請朋友進入墳墓裡,一起飲酒賦詩。對於主人的這個邀請,有人面現難色。司空圖說:「達人大觀,幽顯一致,非止暫遊此中。公何不廣哉!」這番話的大意是,人在天地間,也只是暫遊而已,因此何必太在意這個地方是什麼呢。[1]
作品
司空圖成就主要在詩論,《二十四詩品》為不朽之作[2]。 《全唐詩》收詩三卷。他的《二十四詩品》是唐詩藝術高度發展在理論上的一種反映,是當時詩歌純藝術論的一部集大成著作。對後世的文學批評和創作具有深刻的影響。
詩詞=
蘇軾說:「唐末司空圖,崎嶇兵亂之間,而詩文高雅,猶有承平之遺風。」這句話當係指司空圖詩的一個面向而言,籠罩不了全局,因為在司空圖的詩集裡,有許多因時世而發的沉痛語,譬如《河湟有感》就是此類。
《河湟有感》
一自蕭關起戰塵,河湟隔斷異鄉春。
漢兒學得胡兒語,卻向城頭罵漢人。
據詩題,可知是詩人有感於河湟地區長期為吐蕃佔據的抒憤之作。劉永濟《唐人絕句精華》推測:「此或是張義潮未復河湟前作。」
「一自蕭關起戰塵,河湟隔斷異鄉春。」首句作歷史的追溯,感慨深沉。古來稱湟水流域及與黃河合流一帶的河西隴右之地為河湟。蕭關即屬河湟,在今甘肅固原縣北。而這裡自唐肅宗至德年間吐蕃進占後,便永遠失掉了,數百年來,湟水、黃河退縮為邊界,隔斷了河湟地區的春天。那裡的一切都渺不可知了。這兩句輪廓性的歷史追顧所造成悲涼的氛圍感,將人們帶入一個特定的境界中去。
河湟淪陷如此之久,現在怎樣呢?出於關注,或許詩人親臨前沿,或許聽衛邊將士敘說,詩人獲悉了這樣一個細節:「漢兒學得胡兒語,卻向城頭罵漢人。 」數百年了,河湟的父老,一代代老死而去,生長在吐蕃統治下的兒童,怎能知道自己的祖國和語言呢?這與陸游「東都兒童作胡語,常時思此氣生癭」(《送範舍人歸朝》)悲慨相似,而更含蓄。詩人以語言之變寫盡國土淪喪之感,以小喻大,動人魂魄。
詩人似乎無意於表現,而著意再現。你看,詩歌一、二句先勾勒出大背景,大過程,大輪廓,三、四句則描述了一個極小的生活細節。正是這種強烈的反差造成藝術衝擊力,如同遠景鏡頭與特寫直接組合一樣,既有深遠宏闊的時空,又有觸目難忘的細部。這種巧妙的構思正是藝術的表現,而意象的選用無一不是以詩人的感情向背為依託。可見這一貌似再現的詩歌,實際上表現的味道是很濃的。 [3]
《華下對菊》
原文:
清香裛露對高齋,泛酒偏能浣旅懷。 不似春風逞紅豔,鏡前空墜玉人釵。
註釋 作者:佚名 ①裛露:被露水所沾溼。高齋:高雅的書齋。 ②浣:濯洗。 ③玉人:美麗的女子。
評析 作者:佚名 司空圖是唐代創作詠菊詩數量最多、成就最爲顯著的詩人之一。他的大部分詠菊詩都是七絕,篇幅雖然不長,但意蘊豐富、含義深刻,顯得別有韻致。 採擷菊花來泡酒,讓人把一路的旅途勞頓和傷感洗濯淨盡。此時,詩人對菊花有了更深一層的感觸了:她不像春天的花朵那樣在春風中爭奇鬥妍、盡顯俗態,去討好那些脂粉女子,而是能夠甘守寂寞,在清冷的秋天開放在冷寂的書齋中,與文人雅士爲伴,的確是難能可貴的啊! [4]
參考資料
- ↑ 人物周刊>詩會意>亂世智者司空圖
- ↑ 「司空圖」詩詞全集(231首). 詩詞名句網. [2019-02-24].
- ↑ 可可詩詞>司空圖《河湟有感》
- ↑ 讀古詩詞網>華下對菊>司空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