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司马扎,(生卒年不詳) ,一作司馬禮。茂陵(今陝西興平)人,為大中年間(847-860)詩人。

目录

人物生平

生平事蹟不詳。曾登進士第,有詩名,與儲嗣宗友善。著有《司馬先輩集》一卷,《全唐詩》編詩一卷。其詩頗能反映人民疾苦。《古邊卒思歸》、《蠶女》、《鋤草怨》、《賣花者》等詩語言沉痛哀切,內容較為深刻。 詩詞全集:《登河中鸛雀樓》 《自渭南晚次華州》 《送歸客·多才與命違》 《古邊卒思歸》 《宮怨·柳色參差掩畫樓》 《題清上人》 《送友人下第東遊》 《送孔恂入洛》 [1]

诗作

《宮怨》詩被認為“具盛唐風韻,晚唐絕句當推第一”(《唐詩摘鈔)其內容為:

“柳色參差掩畫樓,曉鶯啼送滿宮愁。

年年花落無人見,空逐春泉出御溝”。

歷代詩詞歌賦中,反映宮女不幸遭遇的題材屢見不鮮,但不少是寫望幸而不得的怨恨。這首《宮怨》的著眼點卻主要在青春空逝的悲哀,其怨愁之情並不直抒,而是藉景托喻。

一、二句描繪宮廷春曉景色,渲染環境氣氛,以明媚春光烘託人物寂寥悲涼的心境。垂柳如煙,鶯語間關,柳絛嬝娜明滅,畫樓掩映其間。這一派美麗春色,對綠蔭深鎖的畫樓中宮女來說,只不過更添撩人惱人情致而已。一個“掩”字,給人以“庭院深深深幾許”之感,宮女們成年累月被關閉在這深宅大院中,既不得見君王,又不能與外界接觸,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大好的光陰都在這與世隔絕的高牆深院中寂寥鬱悶地白白消逝了。儘管雕樑畫棟、柳暗花明,環境豪華優美,但人身得不到自由,感情得不到滿足,一切都屬枉有。白居易《柳枝詞》其三中云:“依依裊裊复青青,勾引春風無限情。”那些正當妙齡,或花容已衰的宮女,面對勾人情思的依依綠柳,能不懷春、惜春?也許皆因“淚濕羅巾夢不成”之故吧,曉鶯一啼,便“滿宮愁”了。鶯歌之聲本應是送來春意的,而詩中偏說“送”愁。這是因為春意更能觸動春情,得不到愛情的宮女自是愁緒滿懷了。這屬反襯。滿,宮女之多,愁情之盛。朝朝代代封建帝王有不尋歡作樂,荒淫無恥的嗎?秦皇在位,宮女“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杜牧《阿房宮賦》),煬帝建迷樓,數千宮女被選人宮,坐等紅顏老……可想而知這“滿”字的涵概了。滿院春色與滿宮怨愁形成了強烈對比,愁更顯愁。

三、四句借春花表達青春空逝的感嘆。第三句十分傷感悲切。“年年”,有“從來”之意。這不禁使人想起黛玉《葬花》詞:“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宮女均是青春年少被選入宮的,從十幾歲到幾十歲,一輩子幽禁在高高的宮牆之內,直到老死。“無人見”,當然也就無甚麼愛、無甚麼情可言。作為活生生的人,怎能忍耐這監獄一般、沒有人身自由、沒有愛情溫慰的死寂生活呢?雖有天生的玉質仙姿,也枉費造物主一片好意啊!末兩句可與李建勳“卻羨落花春不管,御溝流得到人間”之句比較來看。兩者意思似乎相同,實則著眼點卻很不一。司馬詩重在“空”字,是對青春白度的嘆息,對“出御溝”想法的否定,對宮女生涯的絕望,消極之至。李詩重在“羨”字,認為儘管青春已逝,只要能回到人間便是大幸,是對“出御溝”獲得人身自由的嚮往。相比之下,司馬詩的這兩句顯得更為淒婉、哀傷,所謂“怨而不激”(鍾惺《唐詩歸》),是也。[2]

《彈琴》

涼室無外響,空桑七弦分。 所彈非新聲,俗耳安肯聞。 月落未終曲,暗中泣湘君。 如傳我心苦,千里蒼梧雲。 少壯彼何人,種花荒苑外。不知力田苦,卻笑耕耘輩。當春賣春色,來往經幾代。長安甲第多,處處花堪愛。良金不惜費,競取園中最。一蕊才占煙,歌聲已高會。自言種花地,終日擁軒蓋。農夫官役時,獨與花相對。那令賣花者,久為生人害。貴粟不貴花,生人自應泰。——唐代·司馬扎《賣花者》

《賣花者》

少壯彼何人,種花荒苑外。 不知力田苦,卻笑耕耘輩。 當春賣春色,來往經幾代。 長安甲第多,處處花堪愛。 良金不惜費,競取園中最。 一蕊才占煙,歌聲已高會。 自言種花地,終日擁軒蓋。 農夫官役時,獨與花相對。 那令賣花者,久為生人害。 貴粟不貴花,生人自應泰。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