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合川釣魚城,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今重慶十大文化符號之一。 釣魚城原為釣魚山,位於重慶市合川區嘉陵江南岸5公里處,占地2.5平方公里。

傳說有一巨神於此釣嘉陵江中之魚,以解一方百姓饑饉,山由此得名。釣魚城峭壁千尋,古城門、城牆雄偉堅固,嘉陵江、涪江、渠江三面環繞,儼然兵家雄關,是馳名巴蜀的遠古遺蹟。[1]

1259年發生在潼川府路合州釣魚城長達36年的「釣魚城保衛戰」,不僅是南宋王朝與蒙古大軍之間的生死決戰,更是改變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的一場具有重大意義之戰,創下了中外戰爭史上罕見的以弱勝強的戰例,釣魚城因此被譽為「上帝折鞭處」。

釣魚城主要景觀有城門、城牆、皇宮、武道衙門、步軍營、水軍碼頭等遺址,有釣魚台護國寺、懸佛寺、千佛石窟、皇洞、天泉洞飛檐洞等名勝古蹟,還有元、明、清三代遺留的大量詩賦辭章、浮雕碑刻。

釣魚城之戰與世界格局的變遷;八百年功勳歷史的留存與積澱;眾志成城、守土抗戰的堅韌與頑強,古戰場攻防構築物遺蹟和遺址,釣魚城都是舉世無雙和無與倫比的。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合川釣魚城 別名 上帝折鞭處,東方的麥加
所屬地區 重慶市合川區 地理位置 中國內陸西南部四川盆地
開放時間 8:00 保護級別 AAAA級
主要景觀 釣魚山、護國門、護國寺忠義祠三聖岩、懸空臥佛 占地面積 2.5平方公里
門票價格 60 建議遊玩時長 建議2-4小時
所屬國家 中國

歷經事跡

1251年,成吉思汗之孫蒙哥繼承汗位。雄心勃勃的蒙哥大汗,決心建樹功業。在相繼派出諸王西征西亞、東征高麗、遠征大理國後,又謀劃以左、右兩路大軍,會同已占據云南的軍隊,大舉攻宋。蒙哥決定親率右路軍經關中進攻四川,企圖攻取重慶,東下夔門,與左路軍和南翼軍會師於鄂州,再順流東下,直搗臨安,滅亡南宋。

南宋寶祐六年(1258年),蒙哥大汗挾西征歐亞非40餘國的威勢,分兵三路伐宋。蒙哥親率的一路軍馬進犯四川,於次年2月兵臨潼川府路合州釣魚城(今重慶合川釣魚城)。蒙哥鐵騎東征西討,所向披靡,然而在釣魚城主將王堅與副將張珏的頑強抗擊下,卻不能越雷池半步。7月,蒙哥被城上火炮擊傷,後逝於溫泉寺。1260年,忽必烈即大汗位後,改變先取巴蜀的滅宋戰略,逐漸把進攻重點轉移到長江中游的荊襄戰區。蒙宋雙方在四川戰場進入相峙狀態。作為重慶前哨的釣魚城,與嘉陵江、長江沿岸諸多山城相互支持、依存,足以控扼東川,因而仍是蒙宋爭奪的焦點。

1268年,忽必烈先後調集近十萬大軍圍襄陽,開始了長達5年的襄樊之役,也揭開了蒙古第三次征宋的序幕。為牽制南宋從巴蜀調兵援助襄陽,蒙古軍在四川開展大規模襲擾,尤其加強對釣魚城的包圍,並在釣魚城與其他山城之間「築城進窺」。但釣魚城守將張珏戰守有力,「往往出奇制勝、斬獲累捷。」直至襄樊戰役結束前,蒙古軍在釣魚城只能「春去秋來、出沒無常」。奈何歷史的車輪終歸無法阻擋。

1273年,元軍進占襄陽後,忽必烈下詔水路並進,大舉滅宋。四川諸多城鎮也相繼被元軍取得。

1276初,南宋朝廷在臨安降元。元軍也加快了平定四川的步伐,一年多時間裡,先後陷瀘州、平東川。

1278年農曆二月攻破重慶城,紹慶、南平、夔、施、思、播等州皆下。大廈將傾、獨木難支。

1279年正月,釣魚城守將、合州安撫使王立,以不可屠城為條件終止抵抗,開城降元。為南宋堅守了36年的釣魚城,至此最後陷落了。同年,逃至崖山的幼帝趙昺,蹈海而死,南宋滅亡。釣魚城保衛戰長逾36年,寫下了中外戰爭史上罕見的以弱勝強的戰例,釣魚城因此被歐洲人譽為「上帝折鞭處」。

古城歷史

 
釣魚城保衛戰 原圖鏈接 古建中國網

1235年,蒙古大軍在西征東歐、東征金遼的同時,大舉出兵南下攻宋。自此,雙方在西起川陝、中抵荊襄、東至江淮的三大戰場,展開數十年攻防。因地處長江上游,扼夔門天險,順江可趨吳楚,巴蜀地區在相當一段時期里成為蒙古攻宋的首要目標。

南宋嘉熙四年(1240年),四川制置副使彭大雅為了抗擊蒙古軍,派甘閏於潼川府路合州(今重慶合川)東十里釣魚山上築寨。

1242年,為穩固「西門」「後戶」,南宋朝廷以淮東制置副使余玠升任兵部侍郎、四川安撫制置使,主持全川防務。鑑於成都已失陷,川中殘破,余玠兼知重慶府。重慶由此成為全川抗蒙的軍政大本營。

南宋淳祐三年(1243年),兵部侍郎、四川安撫制置史兼重慶知府余玠始築釣魚城。

遏阻蒙古軍繼續南下據長江破夔門,成為余玠到任後的頭等大事。他「集眾思,廣忠益」,充分運用巴蜀山險對抗蒙古的騎兵優勢。

1243年,命人築城於嘉陵江下游三江交匯、重慶正北的合州釣魚山上,並遷合州治所、興元(今陝西漢中)戎司於此,駐以重兵。[2]

古戰場遺址

釣魚城古戰場遺址至今保存完好。主要景觀有城門、城牆、皇宮、武道衙門、步軍營、水軍碼頭等遺址,有釣魚台、護國寺、懸佛寺、千佛石窟皇洞、[[天泉洞]、飛檐洞等名勝古蹟,還有元、明、清三代遺留的大量詩賦辭章、浮雕碑刻。

1982年,釣魚城被列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古代戰爭館裡有一個展示公元13世紀發生的一場著名戰役的沙盤模型,它就是--釣魚城古戰場。想當年釣魚城作為山城防禦體系的典型代表,在冷兵器時代,充分顯示了其防禦作用,它成為當時蒙軍難以攻克的堡壘。

從公元1243年到1279年,南宋合州軍民在守將王堅、張珏的率領下,憑藉釣魚城天險,「春則出屯田野,以耕以耘;秋則運糧運薪,以戰以守。」而蒙哥大汗(元憲宗)、總帥汪德臣、東川統軍合剌等80多名叱咤風雲的蒙、元將領,視釣魚城為「彈丸」之地,長期圍城強攻。

雙方於此殊死搏鬥,浴血奮戰,歷經大小戰鬥200餘次,共同創造了釣魚城36年攻防戰爭這一古今中外戰爭史上罕見的奇蹟。並以「蒙哥大汗戰死釣魚城下,蒙古汗國不得不從歐亞戰場撤軍」的史實而聞名世界。

古城城牆

釣魚城的現城牆是在原城牆的基礎上重新修建的,因此依然極為壯觀。從城牆古炮台的垛口向城下遠眺,滾滾的嘉陵江奔騰而流,而順江而下卻是嘉陵江、涪江、渠江的匯合口,在城上可以清晰看出釣魚城是處於三江的懷抱中。 站在城牆邊的古炮台前凝思神想,鐵馬金戈的交戰聲猶在耳畔迴響。戰爭的硝煙雖已遠去,但釣魚城上那8公里的城垣、8道城建門,以及炮台、墩台、棧道、水軍碼頭、兵工作坊、軍營等宋、元軍事及生活設施等等遺址卻可以從中清晰地看出當年戰爭的印跡。供人們住宿的「古軍營山莊」的稱謂都有着濃郁的軍事色彩。

主要景點

釣魚山:釣魚城原為釣魚山,在合川縣城東北部,距縣城約5公里,山上有一塊平整巨石,位於護國門之上,這就是釣魚台。

釣魚台是馳名巴蜀的遠古遺蹟,傳說遠古之時,三江洪水泛濫,人們競相奔山避難。正當他們飢餓難熬、瀕臨死亡之際,突然從天上降下一位巨神,在山頂上持竿長釣,以鮮魚饋贈災民,民賴以生。從那以後,巨神留下足跡的石台就被稱為釣魚台,台前留有五個孔穴的巨石,被稱為插竿石。

釣魚山三面被嘉陵江、涪江、渠江包圍,形勢陡絕,倚天拔地,雄峙一方。釣魚山變成釣魚城是在十三世紀,依山築城,是戰爭的需要,這不是一次短兵相接的戰鬥,也不是一次一兩年的戰爭,而是持續了整整36年的攻防爭奪戰,這不僅僅是南宋王朝與蒙古大軍之間的一場生死決戰,而是改變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的一場具有重大意義的戰爭——釣魚城之戰。

古軍營:釣魚城的停車場,就是原來的較場,較場東南邊上,是古軍營山莊,山莊裡有幾座古軍營。古軍營是原釣魚城守軍的駐所,他位置適中,道路四通八達,一有軍情,無論東西南北,部隊即可迅速出擊,南宋祥興二年(1279年)王立開城降元之後,雄偉的較場和成片的營房被元軍焚毀,隨後又歷經七個多世紀的荒廢,只留下依稀的殘基可尋。1987年至1989年間,國家撥專款在遺址上平整了較場,修復了部分營房。

古軍營山莊前,有寬闊的跑馬道,這是釣魚城軍民修築的貫穿全城的軍事交通命脈,遇有軍情,守城部隊即可通過跑馬道迅速到達戰鬥地點。釣魚城跑馬道遺址總長8.5公里,路面寬3.5米,可供「三馬並進,五人並行」。 沿着跑馬道,來到嘉陵江邊,陡峭的岸邊,是堅固的城牆。據說,釣魚城裡倚懸崖絕壁而建的古城牆有17里長,城牆上有瞭望孔、炮台口,居高臨下,易守難攻。

城牆上有一處炮座遺址。南宋晚期,威力巨大的管形火器已廣泛使用於戰爭。遙想當年,蒙古大軍蔽江而來,釣魚城軍民在城牆上安置巨炮,遙擊攻城蒙軍,那可能真是「檣櫓灰飛煙滅」的戰鬥景象......

護國門

護國門,是釣魚城八座城門中最為宏偉的一道險關,位於城南的第二道防線上,左倚懸崖絕壁,右臨萬丈深淵的嘉陵江,上書「護國門」和「全蜀關鍵」。據說,當年曾施以棧道出入,靠「過河拆橋」的方式通行(去時修復棧道,返回即拆掉),是扼守城內外交通的重要孔道,宋蒙雙方在這裡經歷了上百次慘烈的戰鬥,但此門一直未被攻破,不愧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雄險之地!站在護國門上,居高臨江下望,可以看到700多年前嘉陵江中的「一字城牆」殘跡。

護國門內外的懸崖絕壁上,有很多題刻,其中還有蔣介石題寫的「艱苦卓絕」和何應欽題寫的「十年教訓」。

上天梯

「上天梯」,是南宋後期釣魚城軍民在岩壁上開鑿的一條棧道。傳說,神仙拯救了百姓後,從「上天梯」返回天庭。天梯下方是守城抗戰期間所設刑場,據《釣魚城志》記載,1259年春,釣魚城主將王堅將蒙哥大汗派來說降的晉國寶斬首於此。

登上天梯,是一處寬闊的平台,這些鍋狀的凹坑叫做九口鍋,是當年釣魚城守軍碾磨硝、磺、木碳,用以配製火藥的碾盤,這是中國最早的兵工廠遺址。當年,這裡製造的鐵雷、火炮等威力巨大的殺傷性武器,有效地增強了釣魚城的整體防禦能力。據說,蒙哥汗(元憲宗)就是被在此製造的火炮打傷而死的。

護國寺

九口鍋遺址東北,是護國寺和忠義祠

護國寺,始建在南宋紹興年間,元朝大德二年(1298年)因戰火被毀。明朝弘治七年(1494年)重建,清朝道光十三年(1833年),該寺住持智慧和尚又進行培修。大門上一幅石刻對聯:城號釣魚,三江送水開巴塹;寺名護國,孤嶂飛雲控蜀江。訴說着釣魚城護國的重任。

護國寺,已經改建為釣魚城博物館。該館以釣魚城36年抗戰史為主線,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從「歷史風雲、獨釣中原、鏖戰魚城、上帝折鞭、忠義千秋以及宋代兵器、宋代居民生活場景和名人字畫」等八個方面進行了展示,並有以油畫為背景的戰爭沙盤、12位宋蒙攻守雙方的歷史人物雕塑及汪德臣喊降中雷石、蒙哥中炮的戰爭場景。

忠義祠

合川釣魚城忠義祠,始建在明清時期,是釣魚城重要的古建築群。該祠占地4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2000多平方米。忠義祠正堂,「忠義千秋」的牌匾下,陳列着釣魚城守將余玠、冉璡、冉璞、王堅、張珏的長生牌位,紅燭斑駁,透出一絲哀傷。

忠義祠正堂左室,則供奉着王立、李德輝、熊耳夫人三人的長生牌位。王立雖然因為開城投降不能算「忠」沒能供在正堂,但他與李德輝、熊耳夫人的活城之功卻不能忘卻,正所謂「丹心雲表」。

懸空臥佛

護國寺西南邊,是全國獨一無二的懸空臥佛。雕刻於晚唐時期的懸空臥佛,就一尊懸空的崖壁鑿成,雕刻精美,造型大氣。臥佛身長11米,肩寬2.2米,着雙領下垂袈裟,憑虛而臥,端莊慈祥,情態自然,「一臥千古」。雖然沒有世界聞名的大足石刻的臥佛之宏大,但懸空雕刻成像也堪稱全國一絕。這尊懸空臥佛,雖然歷經36年硝煙戰火的洗禮,仍然保存完好。

懸空臥佛腳下,有一眼井,井水從崖縫中滲出,據說,山上有很多眼這樣的井,這些井水,可是當年在山上堅守抗元的南宋軍民的生命之源吶。

三聖岩

懸空臥佛旁,雄關險道,有千佛崖、三聖岩,崖壁上有許多名人題刻。「三聖岩」造像,是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由護國、白塔兩寺的住持智慧和尚和眾門徒捐資刻造的。正中是阿彌陀佛,左右分坐觀世音、大勢至兩大脅侍。

旅遊資源

  1. 三江徑流,山環水繞,山水共融,山水相擁的獨具魅力的地緣優勢。這一優勢在中國乃至世界都是絕無僅有的。這在衛星電子地圖上得到直觀的印證。
  2. 厚重的歷史文化優勢。八百年功勳歷史的留存與積澱;釣魚城之戰與世界格局的變遷;眾志成城,守土抗戰的堅韌與頑強,古戰場攻防構築物遺蹟和遺址,都是舉世無雙和無與倫比的。
  3. 濃郁的地方文化優勢。學士府邸,舉人故居,地方名人史學家張森楷,民國時期曾在此編修《合川縣誌》,曾建有張森楷紀念堂,其他地方名士的遺蹟、遺址。
  4. 傳統名人文化優勢。小白塔、甘泉寺、八角亭等始建於北宋嘉佑元年(公元1056年),距今已有九百多年歷史,八角亭(原名養心亭)是宋代名人理學家周敦頤講學和著書立說的地方。
  5. 綺麗的自然風光優勢。釣魚城風景名勝區三山聳峙,三江匯流,阡陌縱橫,村落點綴,渡口小街古樸閒適,景區內的山形地貌及釣魚山上的石刻、石像、石洞、石牆、石澗、石崖等都具有一定的觀賞及開發價值。
  6.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的響亮名頭及品牌優勢。其核心景區釣魚城是合川獨特的人文資源,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和遠久的文物古蹟,蘊藏着深厚而豐富的文化內涵,從時空的側面反映了合川乃至重慶人民的文化淵源,思維方式和審美情趣,能滿足觀光旅遊者追新、探奇、求樂的心理需要和感官刺激,是獨據魅力的優勢資源,稀缺資源。
  7. 與縉雲山風景區的互動優勢。釣魚城風景區與之相距僅30多分鐘車程,其間又有風景秀麗的嘉陵江三峽(瀝鼻峽、溫塘峽、觀音峽)景觀帶相聯,受縉雲山風景區的客源輻射較強。
  8. 氣候資源優勢。釣魚城風景區地處嘉陵江、渠江、涪江匯流之地,在嘉陵江環抱之中,風調雨順,氣候溫和,四季特徵十分顯著。具有春花艷麗、夏荷田田、秋色爛漫、冬景溫婉的季節特色。
  9. 生態資源優勢。東渡片區的農業生產比較發達,荷塘菜地錯落有致,水田旱土和諧共存,溪流水草繁茂,溝壑灌木叢生,空地植被蔥蘢,農家小院鑲嵌其間,茂林修竹相映成趣,可將現代觀光農業與景區開發融為一體。
  10. 與城區一衣帶水的區位優勢。釣魚城風景區與合川城區隔江相望,一橋相連,是城市與景區之間的自然環境與人工環境的生態鏈接區,是風景區至合川城區的生態綠化過渡,是城區延伸至東渡三山的生態景觀走廊,形成一個大自然與城市的生態型轉換空間。是實現自然村落向景觀型村落演繹的理想環境。

地理位置

釣魚城在重慶市合川區東北部,距市區約5公里。

相關視頻

央視紀錄片《釣魚城》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