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有芳
吉有芳,蒲剧名伶,现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曲学院导演协会会员、国家一级演员。
她16岁便唱红三晋大地,提起《挂画》中的椅子功,《西厢记》里的红娘,《柜中缘》中的许翠莲,《藏窑》里的阴丽华等,广大戏迷们无不为她质朴鲜活的舞台形象所喝彩。年逾不惑,她终于获得了中国戏剧“梅花”奖。
目录
人物生平
吉有芳从小便具有艺术的天赋。出生地稷山县清河镇被称为“戏窝子”,不但这里的乡亲们喜欢闲暇时唱蒲剧,更有许多人成了当地的撂红演员。受传统艺术的影响,吉有芳在孩提时便成了本村业余文艺宣传队的小演员。她似乎天生就是唱戏的材料,只要往舞台上一站,就显得戏味十足,一身的灵气。10岁时,一出眉户小戏《一个破碗》,使她在全县引起轰动,两年后,她便成了县蒲剧团的正式演员。
天赋加勤奋才能成功。因为年龄小,吉有芳在团里一直没有上台演出的机会。她师从著名花旦演员贾永爰学演《挂画》。
为了练好椅子功,她经常摔得鼻青脸肿,心疼得贾永爰要让她歇几天,而她却从不气馁,从椅子上摔下来,又赶忙跳上去。不患人不知,只患己不为。 16岁那年,吉有芳首次登台演出,当时在万荣县竹家庄庙会上,台下人山人海,她娇小的身体在椅子上腾挪闪动,十分精彩,观众们叫好连连,掌声雷动,她终于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后来,经著名蒲剧演员王秀兰辅导,她的演技更为成熟。先后在运城地区青年演员折子戏巡回调演及山西省优秀青年演员评比演出中荣获一等奖。之后,吉有芳的艺术道路似乎很顺当。
1981年她在山西省蒲剧唱腔杏花奖广播赛中荣获大奖;
1982年获山西省青年优秀演员评比演出最佳优秀青年演员奖;
1986年,她正式被调进运城地区蒲剧团,并获山西省振兴戏曲青年团调演金奖,被誉为在省城汇演中“四连冠”的蒲坛新秀,达到了她艺术生涯中的第一个高峰。
虽然她在舞台上的表演不能说是美轮美奂,但她质朴鲜活的形象,和具有浓郁泥土气息的表现力,在当时的蒲坛独树一帜。
表演特色
在《曹庄妻》中,吉有芳在蒲剧名家王秀兰的辅导下,把吃馍、特别是吃面演得惟妙惟肖,非常生活化。对焦氏身上那条帕子,她更是运用自如,成为丰富人物性格必不可少的道具。同婆婆说话时,帕子半搭半拖;入厨做饭时,在十五锤小锣中利索地系在腰中。以表演见长的吉有芳用优美的形体动作,灵动传神的面部表情,把焦氏见婆婆时的刁恶,见曹庄的殷勤,见丈夫杀狗时的惊恐,赔礼时的真诚,转变后的风趣都表现得层次分明,恰到好处。[1]
《藏窖》中的阴丽华,吉有芳素饰淡妆,臂挎饭篮,在欢快的乐曲声中以轻盈的台步登场。给哥哥送饭,她用碎步圆场表现出喜悦的心情;当发现横躺在路上的刘秀时,又用娇嗲的语气和调侃的表演来体现少女那纯真的性情;当知道刘秀是饿昏的,她又不避男女之嫌持勺喂汤。吉有芳以花旦轻巧婉转、活泼跳跃、优美多变的唱腔刻画出人物的性格。刚上场的唱腔,悠扬明快;喂汤的唱腔委婉含情;对哥的哭诉幽婉哀恸;泥窖的道情风趣活泼。
由运城市蒲剧团创作演出的新编《西厢记》被戏曲界称为“土西厢”,剧中红娘的表演既要有土味,又不能违背相府丫环的特殊身份,分寸感很不好把握。吉有芳的表演十分得当,“双传简”一场,张生求红娘给莺莺带书信,红娘犹豫不决。这段台词用了八个“这个那个”来表达红娘这种心态。吉有芳巧舌如簧,口齿伶俐,利用语气、神态,把每个“这个那个”的心理层次表演得恰到好处。
“会西厢”一场,吉有芳通过委婉风趣的唱腔配以优美利落的表演,生动逼真地把红娘既喜悦又担心,寒冷又不敢离去的复杂心态,表现得活灵活现。“拷红”一场吉有芳细细演来,把个带着几分侠义、机敏、调皮、可爱的红娘塑造得别开生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