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氏葉燈魚
吉氏葉燈魚
學 名 : Lobianchia gemellarii,
俗 名 : 日本葉燈魚obianchia gemellarii (Cocco, 1838) 、燈籠魚、七星魚、光魚。
地理分布 : 分布分布於世界三大洋熱帶及亞熱帶海域。
臺灣分布 : 發現於東部周邊水域。
目錄
科學分類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條鰭魚綱 Actinopterygii
目: 燈籠魚目 Myctophiformes
科: 燈籠魚科 Myctophidae
屬: 葉燈魚屬 Lobianchia
形態特徵
體延長,側扁,後部略細。頭中等大。吻短,鈍圓。眼大。口大,上頜骨狹長而延伸至前鰓蓋後緣,末端略擴大;上下頜、鋤骨、齶骨均具齒帶。體被大而薄圓鱗,易脫落;側線平直。背鰭單一,位於體中部,具軟條17-18,後部另具一脂鰭;臀鰭基底略短於背鰭基底,具軟條13-15;胸鰭具軟條11-12;尾鰭叉形,尾鰭副鰭條柔軟。
各部位之發光器位置於下:眶前發光器(Ant)無;鼻部背位發光器(Dn)小而圓;鼻部腹位發光器(Vn)無;眶下位發光器(So)無;鰓蓋位發光器(Op)2個,位於前鰓蓋後緣下方,Op1明顯較Op2小,上下相接近;鰓被架位發光器(Br)3個;胸鰭上方發光器(PLO),位於側線與胸鰭基部之中間;胸鰭下方發光器(PVO)2個,兩者與PO1成一斜線;胸部發光器(PO)5個,PO4位置昇高;腹部發光器(VO)5個,VO3位置最高,VO4及VO5下降;腹鰭上位發光器(VLO)位於腹鰭和側線之中間;臀鰭上方發光器(SAO)3個,三者排列呈斜線狀,SAO1高於VO5;體後側位發光器(Pol)1個,在脂鰭下方,靠近臀鰭;臀鰭前部發光器(AOa)5個,AOa1位置不昇高,最後一個昇高;臀鰭後部發光器(AOp)5-6個,沿尾柄腹側水平狀排列,最後一個不昇高;尾鰭前位發光器(Prc)4個,四個依次昇高呈半弧形排列,Prc4在側線下方約發光器直徑的2倍處。[1]
尾部發光腺具在,雄魚具5-6個覆瓦狀的SUGL,雌魚則具2個心狀的INGL。
棲所生態
大洋性中層巡遊魚類,具日夜垂直分布習性,白天一般棲息深度可達300-800公尺左右,晚上則上游至水深25-100公尺(幼魚)及200-300公尺(成魚)附近處覓食,以小蝦等甲殼類為食。
漁業利用
一般以底拖網捕獲,不具食用經濟價值,通常做為下雜魚用。
參考文獻
A review of lanternfishes( Families: Myctophidae and Neoscopelidae) and their distributions around Taiwan and Tungsha Islands with notes on seventeen new records(Wang and Chen, 2001);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 Cocco, A. 1838Wang, J. T.-M. etc. 2001[[ Nakabo T. ]]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