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母戊鼎簡介
后母戊鼎 |
后母戊鼎簡介走進中國第33處世界文化遺產地「殷墟宮殿宗廟遺址」。這裡曾出土國寶級文物「后母戊鼎」等一批世界珍品級青銅器,再現了商代晚期青銅鑄造技術的巔峰時刻。下面一起來了解一下「后母戊鼎」。[1]
商后母戊鼎,又稱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是商後期(約前十四世紀至前十一世紀)鑄品,於1939年出土於河南省安陽市武官村,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古代中國》基本陳列展廳內。
商后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口寬79厘米,重832.84千克;器厚立耳,折沿,腹部呈長方形,下承四柱足。器腹四轉角、上下緣中部、足上部均置扉棱。「商后母戊鼎器身與四足為整體鑄造,鼎耳則是在鼎身鑄成之後再裝范澆鑄而成。商后母戊鼎,形制巨大,雄偉莊嚴,工藝精巧;鼎身四周鑄有精巧的盤龍紋和饕餮紋,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足上鑄的蟬紋,圖案表現蟬體,線條清晰。腹內壁鑄有「后母戊」三字,字體筆勢雄健,形體豐腴,筆劃的起止多顯峰露芒,間用肥筆。「后母戊」是商王母親的廟號。「商后母戊鼎器身與四足為整體鑄造,鼎耳則是在鼎身鑄成之後再裝范澆鑄而成。鑄造此鼎,所需金屬原料超過1000千克。
商后母戊鼎,形制巨大,雄偉莊嚴,工藝精巧;鼎身四周鑄有精巧的盤龍紋和饕餮紋,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饕餮是傳說中喜歡吃各種食物的神獸,把它鑄在青銅器上,表示吉祥、豐年足食。耳廓紋飾俗稱虎咬人頭紋,這種紋飾是在耳的左右作虎形,虎頭繞到耳的上部張口相向,虎的中間有一人頭,好像被虎所吞噬。耳的上面還有兩尾魚形。足上鑄的蟬紋,圖案表現蟬體,線條清晰。
商后母戊鼎是已知中國古代最重的青銅器;商后母戊鼎的鑄造,充分說明商代後期的青銅鑄造不僅規模宏大,而且組織嚴密,分工細緻,足以代表高度發達的商代青銅文化;2002年1月18日,被國家文物局作為國家一級文物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目錄》。
商后母戊鼎是已知中國古代最重的青銅器;商后母戊鼎在塑造泥模、翻利陶范、合范灌注等環節中,存在一系列複雜的技術問題。商后母戊鼎的鑄造,充分說明商代後期的青銅鑄造不僅規模宏大,而且組織嚴密,分工細緻,足以代表高度發達的商代青銅文化。此外,經光譜定性分析與化學分析的沉澱法所進行的定量分析,「后母戊」青銅鼎含銅84.77%、錫11.64%、鉛2.79%,與戰國時期成書的《考工記築氏》所記鼎的銅錫比例基本相符,從中可見中國古代青銅文明的內在傳承1976年,安陽殷墟婦好墓發掘出後母辛鼎,對比發現後母辛鼎的形制、紋飾和銘文的風格均和商后母戊鼎一致,而歷史記載婦好是商王武丁的一個王后,專家由此斷定出土后母戊鼎的墓的主人也是武丁之妻。商后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母親戊而作的祭器。這樣反推,「司」應當是「後」的意思。
商後期(約前十四世紀至前十一世紀),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母親(即商王武丁之妻)鑄鼎。1939年,商后母戊鼎在河南省安陽市武官村出土,消息被日軍獲悉,村民擔心被日軍發現,重新埋入地下。1946年6月,商后母戊鼎被重新挖出,運送南京並撥交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保存。1959年,中國歷史博物館建成,商后母戊鼎從南京調往北京,存於國家博物館。20世紀70年代,學術界對商后母戊鼎的銘文提出了新的考釋:將「司」改釋為「後」。2011年3月底,商后母戊鼎的標牌和解說詞進行改名。[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