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水頭風獅爺
後水頭風獅爺位於台灣金門縣金沙鎮後水頭汶源宮旁。屬於村落型、立姿的雌獅。風獅爺,又稱風獅、石獅爺、石獅將軍。根據文獻記載,金門本為林茂水足之地,唐朝是官方牧場。元朝時伐林煮鹽、明朝時燒山驅倭寇,明末鄭成功砍樹造艦渡台,清初則為防金門為鄭所用,下令居民遷移內陸,砍伐樹林,不留一磚一瓦。清康熙二十二年時居民重返故土,金門才又有人煙。但失去了森林庇護的金門到處是黃塵飛砂,島上居民認為是某種邪魔妖怪的作崇所致,為求抵禦,居民紛紛在廟口、村莊路口豎立風獅爺。風獅爺漸漸演變而成為金門的守護神。[1]而也因為各種因素對金門的植被造成了很大的破壞,風力破壞更為嚴重。為了防止風的破壞,當地居民設立了風獅爺來鎮封止煞期能封鎖狂風,特別是在面對東北季風的東部半島。據估計,風獅師的基本造型應該是由廟門的石獅演變而來,石獅多為石雕,分佈於大小金門群島。另一個原因是,在早期的農耕時代,農民通過信仰祈求豐收和精神慰藉,這就形成了風獅爺從鎮風避邪之神轉變為村落守護神的原因。一些風師爺也穿著信徒提供的紅色斗篷來報答他們的感激之情。因此也形成是金門地區中最特殊、最普遍的民間信仰和鄉土民情景觀特色。
金門島風獅爺不僅是一種具有地方特色的信仰文化,也是一種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景觀。鎮風止邪的功用,反映了金門地區風沙少樹的歷史。從鎮風之神到聚落守護神的轉變,體現了社會環境變化下的宗教轉型。島上風獅大師的造型和色彩各不相同,體現了雕塑藝術的美。模仿人體站立姿勢的建模在其他地方很少見。是金門地區非常寶貴的文化資產。[2] 在金門尋找風獅爺時,可多注意風獅爺直立或蹲下的姿勢,仔細觀察其面部表情、脖子垂飾,或觀察風獅爺手持的物品,這與當地居民祈禱的重點有關。而關於鑑別風獅爺的性別,可觀察如果是兩腳之間有葫蘆或明顯的器官,則是雄性;若是雌性則是拿著彩球和彩帶。這些詳細的觀察新增了尋找風獅爺的樂趣。[3]
目錄
景點介紹
位於金門金沙鎮汶源宮前的後水頭風獅爺,呈現坐南朝北方位,獅身高184公分、寬58公分即深42公分。該尊風獅爺左手緊握彩帶且右手持銅錢,手指及腳趾皆與人同。其中,額頭上鐫刻有「王」字,鼻樑高隆且兩眼炯炯有神。獅身背鬃捲曲中分,獅尾呈現螺紋狀且層次分明,整體造型勻稱又不失威嚴,是金門地區風獅爺當中的特色之作象徵之一。而據傳當年為化解對岸汶鳳殿所發出的銳利強光,而設立此尊風獅爺,以解決後水頭村的困擾。而為了避免傷害睦鄰情誼,風獅爺竟自動將自己的身軀轉了四十五度角,如此不僅不傷和氣又能兼顧村境安寧,真是一舉數得。並成為當地的佳話。[4]
關於風獅爺起源,至今為止並無確切的數據。幾年前,在泉州九日山也出土了風獅爺。據推斷,它是在宋元時期建造的,當時它被用來祭天和祈風所用。另外據推測,明朝中期以後,由於煮鹽及海盜的危害,致使金門的樹木大大減少。每年秋冬季節,風沙肆虐,居民受其苦及疾病危害。囙此,風獅被設定在迎風和路口,以期能鎮風止煞,而成為一種習俗。由於風獅多為石雕,金門人常被稱為「石獅」、「石獅公」或「石獅將軍」。它的主要功能是「鎮風止煞」。近代以來,它已成為金門的文化景觀,俗稱「風獅爺」。而根據風獅爺所在位置的不同,可分為「村落型」和「牆垣屋脊型」。村落類型主要位於村莊周邊或寺廟周圍的迎風路口。它成為聚落保全系統的一部分。除「鎮風止煞」外,還具有制水煞、路箭的功能,其防禦範圍包括整個部落。牆垣屋脊型是指石室主放置在屋頂、牆壁或嵌入牆壁上。主要功能在於化解形煞,如巷沖、壁刀、屋角等有形的沖煞,係以某一兩棟屋子為其「責任區」,其功能與一般辟邪物無異。也因風獅爺的特殊公用及民俗信仰之故,成為當地特有的景觀特色。[5]一般來說,風獅分為文獅、武獅或雄獅和雌獅。手裡拿著筆、卷軸、如意、絲帶等,叫文獅;若是手裡拿著刀、劍、武器、旗子和漂亮的印章,叫武獅。重要的部分包括葫蘆或雄性生殖器,它們被稱為雄獅;重要部件沒有明確標記者稱為母獅。金門風獅爺較偏向所謂的擬人化和野獸化。其大部分形狀都是獅面人身。由於金門的風災主要是北風和東北季風,所以金門的風向多為從南向北或從西南向東北。相對而言,其分佈點在金門東北半島最密集。其他地區則因當地特色及需求,會因地制宜而擺設,而成為另類的觀光景點。[6]
擁「自動轉彎45度風獅爺」稱號
位於後水頭村 34 號「汶源宮」右前方的後水頭風獅爺,是座南向北,高約184公分的立姿雌獅。該尊風獅爺為藍獅身、額頭刻有王字、捲曲對分的背鬃及扇狀形的獅尾是其特色;其中,獅頭與獅身基座並非是在同一條中軸線上[7],曾流傳一則佳話。據傳當年建於對岸虎穴上的「汶鳳殿」,每當入夜後,廟前兩側的「子午窗」會發出強烈光芒直射後水頭村,而造成當地居民困擾。而為化解此一困境,當地居民故立風獅爺以止其煞;因「汶鳳殿」與「汶源宮」源境主皆是「田都元帥」,為了不傷兩方情誼,石獅竟 "自動轉向" 將頭轉了約 45 度,從原本面向東北轉為朝向正北,然獅身仍朝向東北。而成為其專屬特色之一。[8]並成為當地民眾重要的信仰及寄託所在。
金門群島靠近福建的東南海域。四周沒有高山屏障。中間有小山。降雨量很不均勻。東北季風在冬季尤為強烈。俗話說:「金門呷十三省風」;此外,由於歷代戰亂,森林植被遭到嚴重破壞,風沙侵襲。據史料記載,金門的後壟、內洋等村都曾因風沙掩埋而遷村。也因此,在早期金門地區的居民普遍設立風獅爺的目的,是用來祈求鎮風止沙。而後逐步轉變為民俗信仰鎮制風煞、防禦風災的守護神,也兼具防治蟻害、斷路沖溪煞及居家合境平安等多功能的神祇。
而因為風獅爺常常坐落在村落的入口處的聚落上,在傳統建築的屋頂上,或者嵌在祠堂的牆壁上,或者隱藏在寺廟的一角,甚至遺忘在一堆住宅建築材料中。由於不同時代的造型、材質、造型手法,不同的民俗傳說,增添了一些神秘的人文色彩,尋找金門風獅神,探索金門豐富的人文風貌表徵之一。[9]
視頻
【20170204 - 蕞爾浯島的戍將 - 風獅爺】
【台灣愛樂《風獅爺傳奇》】
【金門風獅爺介紹】
【【華視老影片】金門特色:鎮風止煞風獅爺〈1974-11-7〉】
【金門人的守護神 百變風獅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