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源侵蚀
定义
侵蚀方向是不断向源头(即上游方向)进行,又称溯源侵蚀,从而使沟谷长度增加。在向源侵蚀过程中,常常以裂点(瀑布)后退的方式表现出来。我国黄河的龙门瀑布、落差为17m,在流水的侵蚀作用下。瀑布每年后退约5cm,已退到了壶口。向源侵蚀与下切往往是同时进行的。
易生地区
向源侵蚀在河流源头和河口地段最为明显。河谷或沟谷源头,因河床纵剖面较陡,下切侵蚀作用加强,引起向上游不断侵蚀,从而加长河谷的长度。在黄土地区向源侵蚀现象最为明显,因为黄土土质松散并多节理,降雨后沿冲沟向上侵蚀。沟头地区每年向源侵蚀可达数十米,这是黄土区水土流失的原因之一。河口地段由于侵蚀基准面的下降,可以引起河流下切,产生溯源现象,形成多级阶地。
向源侵蚀现象在河流中极为普遍,除上述河口段因基面下降引起的后退侵蚀以外,主支流上游的沟谷源头向河间地的侵蚀、河流上各个跌水的向上游后退侵蚀等均属于向源侵蚀。向源侵蚀使河床向纵深的方向发展,进一步引起河流纵剖面的变化。
原因
侵蚀基准面的变化必然引起河流的再塑造。当侵蚀基准面上升时,水面比降减少,水流搬运泥沙的能力减弱,河流发生堆积。相反,当侵蚀基准面下降时,因基面下降而出露的河床坡度增大,水流侵蚀作用加强,开始在新出露的河段发生侵蚀,然后逐渐向上游发展,导致向源侵蚀。所以侵蚀基准面变化是引起向源侵蚀的最主要原因。
视频
向源侵蚀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高中地理|溯源侵蚀是什么东东?,小红书,2021-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