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呂謙恆(1652~1728),字天益,號澗樵,新安倉頭橫山人,清雍正年間曾任光祿寺正卿。

呂謙恆
出生 (1652~1728)
國籍 中國
職業 康熙四十八年(公元一七o九年)進士

呂謙恆自幼勤奮好學,數十年苦讀不輟,在他居室臨窗的書案下足跡凹陷寸許,輔的地磚幾乎磨穿。他雖學富五車,才華橫溢,但每次應考卻屢試不中。據說,康熙四十五年,呂謙恆和兒子耀曾都參加了應試。一天中午,全家人都在用飯,忽有報子上門報喜,說是耀曾進士及第,耀曾媳婦非常高興地向婆母稟告說:「你那兒子高中了。」婆母聽後,看了眼又名落孫山的丈夫,一語雙關地對兒媳說:「你喜,我也喜,我也不喜。」聰慧的兒媳知道婆母說這句話是讓公爹聽的,並不為意。正是因為這句激勵的話,讓本已無意功名的呂謙恆雄心勃發,他又苦讀三年,終於在康熙四十八年(1790),已年近花甲的他才考中進士,被授為翰林編修,參與編纂《一統志》和《萬姓通譜》。

在翰林院諸多編修中,呂謙恆以其知識淵博、文學功底深厚而著稱。因此,每逢典試,朝廷都少不了委任於他。康熙五十六年和五十九年,他分別典試山東、湖廣。雍正元年(1723),他擢升為河南道御史,任職不久就被委以浙江典試。雍正四年初,他任戶部給事中,二月被補到順天府鄉試。恰巧的是在這次鄉試中,他和其子耀曾同任考官。父子同闈,傳為佳話。 順天鄉試結束後,他轉任刑科掌印給事中。八月,朝廷充補會試他又典試兩湖。當時兩湖未曾分闈,考場設在湖北。其時,湖南連下大雨,洞庭湖洪水泛濫,舟船中斷,使很多人無法赴鄂,應試入闈者廖廖無幾。為了不讓湖南生員失去這次應試機會,呂謙恆急奏朝廷,說湖南文風日盛,生員眾多,亟宜分闈而試,方不負眾望。朝廷很快採納了他的建議,這一善舉使湖南上至官吏,下至百姓無不對呂謙恆稱頌不已。

典試兩湖後,他又升任光祿寺卿。

雍正五年冬,朝廷詔喻公卿,舉薦賢才。生性陰執、刻薄挑剔的雍正皇帝看到光祿寺卿呂謙恆所呈具札不合儀式,心中不悅,但念他為官做事謹慎勤奮,且年逾古稀,便賜他原官歸休。

雍正六年(1728),呂謙恆離京回鄉。他為官二十載,五次出任典試,其門生之多無與倫比。他離京之日,送者如雲,就連沿途驛站,也多有官員迎候。因他年事已高,加之旅途勞頓,回到老家橫山的第三天,晨興沐浴,飯罷而終,享年七十六歲。

呂謙恆雖然官未至顯,但他德高望眾,朝野敬仰。他卒之後,憑弔者絡繹不絕,就連方苞都給他撰寫了墓志銘。方苞,字靈皋,安徽桐城人,是清康熙、雍正年間著名的散文學家。雖是一介布衣,但雍正皇帝對他非常器重,聘他為上 書房顧問。上 書房是朝廷設立的最高層領導機構,凡有難以決策的大事,雍正都要徵詢他的意見,人稱方苞為「帝師」。象方苞這樣眼高於頂、名滿天下的人能親自為呂謙恆撰寫墓志銘,由此可見呂公之德望。

呂謙恆為人忠厚仁慈,他與胞兄呂履恆感情其篤,從小到老兩人基本沒有久離過,若稍長時間未能謀面,便互通書信,以解思念。雍正五十八年,呂謙恆在翰林院任編修,一天,他忽覺心神不寧,有種不祥的預感揮之不去,便悲傷地說:「與兄長別矣!」果然,不久從新安老家傳來噩耗,說其兄呂履恆病逝。為了追憶兄長和寄託哀思,他寫了樂府一章,並讓其孫肅高相和而歌,他邊歌邊哭,竟至昏厥。

呂謙恆長於詩詞,幼時與兄履恆詠《秋夕》,即有「月遲群宿動,天加一峰孤」之佳句。他非常欣賞漢魏三唐的詩作,而對宋元的詩則不以為然。在翰林院時,他與胞兄履恆常在一起吟詩酬唱,每成一詩,必相互交流,或改或添,一絲不苟。他的詩作琅麗娟秀,情感豐富。有《青要山房文集》1卷和《青要山房詩集》13卷傳世。其詩如:

目錄

別家兄文啟

江干輿馬集,行旌搖0。解纜在須臾,臨發還復立。相看鬢髮蒼,離觴不能執。念當拜一命,首夏抵京國。何以勖前途,攸往無傾仄?兄曰服政難,稱心道惟直。我祖貽厥謀,亮節與明德。仰承先人緒,庶幾揆所適。再拜揚風帆,回首煙波失。將老別同懷,百感填胸臆。

登王屋絕頂

河北諸奧區,真脈會太行。天壇帝之者,上下分元黃。緬想結疇昔,攀陟及春陽。勝游愜良辰,同人兼餱糧。未躋意先肅,欲進仍彷徨。鑿石通磴道,松栝摩青蒼。山勢隨行變,盤折志難詳。有頃躡天門,耳目得未嘗。祠宇冠崔嵬,百神儼趨蹌。雲英輝草木,天風吹我裳。雷雨出其下,俯視何蒼茫!天地秘靈氣,山川發其光。羽客招我游,鸞鶴夾翱翔。坐聞鐘鼓歇,片月落大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