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呂貝克是北歐著名的旅遊城市,位於德國北部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州,距離漢堡60公里,被當地人稱為「留比凱」,意思是「迷人的地方」。漢薩城市聯盟的中心,人稱「漢薩女王」。呂貝克曾是歐洲最富有和最強大的城市之一,其傑出的古建築物保護使呂貝克為全世界的遊客再現歐洲中世紀漢薩城市的典型風貌。歷史上,這個古城是「漢薩同盟」的倡導者之一。古城內至今仍保存着大量的中世紀的古蹟,對於研究呂貝克的歷史有極高的價值。呂貝克作為古都,有許多古老而美麗的建築。[1]

目錄

歷史溯源

呂貝克地區在公元前1400年左右被斯拉夫人占據。當時他們聚居在今市中心以外幾公里的特拉瓦河沿岸。1158年,薩克森公爵獅子亨利征服了他們並重建了城市。

4世紀的呂貝克稱為「漢薩同盟的女王」,並一直是這個中世紀的貿易聯盟最強大的成員。1533年與丹麥的武裝衝突導致了呂貝克實力衰落。一譯「盧卑克」。德國北部重要港市。在特拉沃河畔,距波羅的海呂貝克灣15公里,中型海輪可直達。有運河南通易北河。人口21.6萬(1983)。建於十一世紀。十三世紀末至十五世紀,曾為「漢薩同盟」盟主,北歐主要商業中心之一。工業有造船、煉鋼、有色冶金、機械製造、魚類加工、化學、水泥等部門。市內有中世紀古蹟。郊區範圍較廣,包括沿海的休養地特拉沃明德。

呂貝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1世紀初,當時呂貝克的領主海因里希同意建城設市。當時的「呂貝思」城是一處皇家所在地和貿易中心。公元1143年紹恩堡的阿多爾夫二世在特拉沃河和維肯內茨河之間建造了一座商業城市,仍沿襲了原來的名字叫做「呂貝思」,特拉沃河使呂貝克有了向波羅的海和北歐開放的河口。薩森皇帝在位時一場大火摧毀了呂貝思城,呂貝克城也隨之誕生,呂貝克環繞着大的長方形的市場發展而成。公元1159年此城進入繁榮時期,富於活力貿易中心已經形成,其影響力堪與威尼斯媲美。

呂貝克以驚人的速度發展成為北歐的商業中心。具有特權的階層--商人還在這裡成立了市參議會,修建教堂。它的商業也越來越繁榮,日益發展的呂貝克成為商業中心。公元1173年亨利開始着手興建了北歐最大磚石質教堂--呂貝克教堂。聖馬麗和聖彼得教堂也於同期開始興建。呂貝克城不僅在亨利的引導下奠定老城規模,而且時至今日,仍保持了原來的風姿,每一個走在呂貝克城的人都確實在踏着上千年的古道。

公元1226年,呂貝克實現完全自治,並發展成為「帝國自由都市」和帝國商業中心。與此城歷史有同等重要地位的人是弗里德里希二世,他於1226年確立了呂貝克城獨特的地位和自由權力--把它定為一處皇家自由城市。這標誌着城市的市民不再屬於某個公爵、伯爵或教皇管轄,而是直接屬於皇帝管轄。其特殊地位維持了711年。

13世紀城市聯盟興起,公元1241年,為了避免海盜襲擾正常的商業活動,作為公認的貿易商埠呂貝克與漢堡結成同盟,彼此之間對商業活動進行保護,「漢薩同盟」因此產生。呂貝克成為漢薩同盟的主要城市。同盟形成了最初的德國進出口商人和城市。城市在西方文藝復興時期建立起來,逐漸控制了北歐的海上貿易。呂貝克成為漢薩同盟的盟主。大約在14世紀,漢薩同盟達到了它的鼎盛時期。在那個時候,同盟在議會中擁有自己的席位,直到16世紀末期城市依然繁榮。

隨着城市的建設和發展,呂貝克由皇帝直接管轄的城市,逐步演變成自由都市。當市場上出現競爭對手以後,15世紀時一系列困難出現了,儘管漢薩同盟採用各種各樣的手段努力維持自身的地位, 但是它逐漸地衰落了。三十年戰爭(公元1618年~公元1648年)對於同盟是致命的打擊。[2]

經濟發展

呂貝克在伊爾默瑙河畔、漢堡東南35公里處。人口6.1萬(1984)。公元956年見於記載。1247年建市。曾是漢薩同盟成員。附近有鹽礦,十世紀開始採鹽,遠銷北歐。交通樞紐。工業以化學、紡織、金屬和木材加工為主,還有水泥、啤酒釀造等廠。有鹽泉、泥浴場,是旅遊和療養地。

教育

呂貝克擁有著名的呂貝克大學,呂貝克音樂學院和呂貝克應用科技大學。 呂貝克大學(Universität zu Lübeck)是呂貝克的一所國立大學,其教學與科研以醫學為特色。呂貝克大學成立於1964年,創建時是基爾大學的第二個醫學系,而如今的學科範圍已從醫學擴展到了科學和教學,但是仍舊同醫院緊密聯繫與合作,呂貝克大學的醫學學科由此在德國占據明顯優勢。 呂貝克音樂學院(Musikhochschule Lübeck)是在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州內唯一的音樂學院,位於德國東北部的呂貝克市。該校始可追朔至1911年,當時為私立校所。從1937年由於公眾的贊助改稱州立音樂學校。之後學校因戰爭被迫關閉,直至1950年以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音樂學校暨北德管風琴學校之名再度開放。1973年後才形成今日呂貝克音樂學院的學院規模。

呂貝克應用科技大學( Fachhochschule Lübeck )是呂貝克的一所國立大學,創建於1808年,現有學生4143名。學校共設置4個學院,自然科學學院,土木工程學院,電子信息學院,機械經濟學院,該校擁有學士和碩士授予權。

景點

呂貝克舊城的建築物組合自然,風格統一,有着動人的城市景觀效果,表現了呂貝克城市藝術的高度成就。所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這座包括近千座建築的漢薩同盟古城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呂貝克作為古都,有許多古老而美麗的建築。有哥特式聖瑪利亞教堂、羅馬風格大教堂,哥特式結合文藝復興式的舊市政廳以及中世紀城堡、城門等,這些建築展現着它昔日的文明和輝煌。

老市政廳

市政廳建在中心街區,建於13~15世紀。正面是文藝復興式,裝飾着彩色瓷磚,顯得極為巍峨壯麗;聖瑪利亞教堂位於市政廳的北側,兩座尖塔高聳入雲,形成它獨特的風格。建於13世紀的聖靈醫院,是德國保存最完好的中世紀僧侶宿舍,現被用作敬老院;建於14世紀的聖詹姆士教堂,保存着16世紀的祭壇和後期哥特式風格];建於公元1447年(另一資料:建於公元1464年)的霍爾斯騰特爾城門現為歷史博物館,其巨大的雙圓塔看起來莊重而古樸,是呂貝克的象徵(見附圖)。呂貝克古都的風貌在這些建築上得以盡顯。時至今日,它仍然散發着誘人的光彩。老市政廳(HistorischesRathaus)在中世紀時是一座百貨商店,商人們在那裡出售他們的貨物。二樓頂層的巴洛克風格的宴會大廳(Festsaal)則用於音樂會演出。近八百年來,這座市政廳一直是政府辦公的地方。

哥特式磚砌建築

除了華麗的教堂外,哥特式、文藝復興以及巴洛克風格的山牆向街的房子彰現着中世紀商人的富有;天文鐘吸引着遊客們前往哥特式大教堂聖瑪利亞教堂(St.Marien);幾步開外就是巴洛克風格的門廊突出的市政廳(Rathaus)

聖瑪利亞教堂

擁有一座1472年製造的天文鐘,而從聖彼得利教堂(St.Petri-Kirche)的鐘樓可以眺望老城和港口。在新集市廣場(NeuerMarkt)上矗立着老市政廳,而羅斯托克大學的主樓(Universittshauptgebude)就位於步行區。

海濱浴場

瓦爾內明德海濱浴場(SeebadWarnemunde)100米寬的沙灘和海邊林蔭道、燈塔、魚市、漁民們住的漂亮小房子、味道獨特的海鮮館、航行在舊港口航道(AltenStrom)上的捕魚船和帆船,這一切都帶給人們真正的海濱生活感受。

文化史博物館

(KulturhistorischesMuseum)坐落在中世紀建造的修道院內。除了豐富的館藏以外,幾乎完好如初的修道院也很值得一看。藏品包括考古發現、中世紀的宗教珍寶、玩具和市民階層家居用品。

聖十字架修道院

(KlosterZumHeiligenKreuz)內的文化史博物館(KulturhistorischesMuseum)展出的是中世紀的藝術作品,如三王祭壇(Dreik?nigsaltar)和手工藝品;羅斯托克航運博物館(RostockerSchifffahrtsmuseum)設在一艘舊輪船上,而船就在國際園藝博覽園(IGA-Park)內;而瓦爾內明德家鄉博物館(HeimatmuseumWarnemunde)則展示了此地從14世紀初的一個漁村發展成海濱浴場之城的歷史。此外,許多畫廊都展出當地的藝術作品。

老船上的造船和航運博物館

(Schiffbau-undSchifffahrtsmuseumaufdemTraditionsschiff)讓人回想起昔日作為主要交通工具的多桅高舷帆船的貿易時代和羅斯托克航運業的黃金時代。值得一看的是那些帆船模型,當年就是這樣的船將滿載的梅克倫堡穀物運往全世界。「瓦薩(Vasa)」號帆船模型也在其中,這艘具有傳奇色彩的瑞典帆船首航時就在斯德哥爾摩(Stockholmer)港口沉沒。

瓦爾內明德家鄉博物館

(HeimatmuseumWarnemunde)坐落在一座從前的漁民住宅里,吸引着人們去體驗瓦爾內明德漁民和海員們的生活和勞作方式。房子裡面有起居室、臥室和廚房。此外,人們還可以在這裡了解海濱浴場、領港和海上救援的歷史。

荷爾斯滕城門

(Holstentor):建於1464-1477年,是呂貝克的標誌,中世紀晚期德國最著名之城門,宏偉壯觀,令人稱奇。

布登勃洛克之家

(Buddenbrookhaus)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托馬斯·曼家族的故居,1841-1914年為其所有,是曼的著名小說《布登勃洛克一家》故事發生的舞台背景。代表作還有:《威尼斯之死》與《魔山》。

君特格拉斯之家

陳列了關於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君特格拉斯的作品和生平事跡。他原本學的是藝術,並且一直沒有放棄繪畫與雕刻,因此他的故居是一個極具審美價值的文學博物館。你能看到獲獎作品《鐵皮鼓》的第一份打印稿。[3]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