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吡哆醇
圖片來自碧雲天

吡哆醇是一種有機物,化學式為C8H11O3N,具有易溶於水及乙醇的性質。是具有維生素B6作用的物質之一,亦稱為抗皮炎素或維生素B6(adermin)。[1][2]

目錄

發現

由A.vonSzent-Gyrgyi所發現(1935),而市場彰芳、R. J. Kuhn等曾從米糠小麥胚、酵母、肝臟和蜜糖中分離提取(1938)後由S.A.Harris和Kuhn等進行合成(1939)。

性狀

無色晶體,易溶於水及乙醇,在酸液中穩定,在鹼液中易破壞,吡哆醇較吡哆醛吡哆胺耐熱。

生理作用及現象

在PH7的磷酸緩衝液中,在220、254、325納米處具有吸收帶。與吡哆醛和吡哆胺一樣,具有作為微生物生長因子的活性,吡哆醇在體內轉變成吡哆醛,吡哆醛與吡哆胺可相互轉變。

在生物體內容易變成作為輔酶的吡哆醛-5-磷酸。B6與蛋白質代謝的關係密切。缺少B6的動物,蛋白質轉變為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將受到阻抑。鼠缺乏B6則生長停止,尾部、鼻、眼瞼等可發生皮炎和端部疼痛症(acrodyna)。人類雖不易發生缺乏症,但若給於維生素頡頏物質,而鼻、口和眼的周圍將會出現皮炎。此外缺乏B6還會引起各種臟器的動脈硬化症。由於B6在中樞神經系統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兒童缺乏B6會引起痙攣,但給予B6便可很快恢復、B6對紅血球的血紅蛋白的合成也是必需的,所以缺之B6會發生貧血。可以通過啤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的增殖進行生物鑑定。人對B6的需要量還不太清楚,根據動物試驗推測,每人每天為3-4毫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