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小骨
听小骨 |
听骨 (ossicle)为人体中最小的骨,又称为听小骨,左右耳各三块听骨由锤骨、砧骨及镫骨组成,大部分居于上鼓室内,借韧带及关节相连接组成听骨链。锤骨柄在鼓膜的内侧面,位于粘膜层与纤维层之间。镫骨足板为环韧带连接于卵圆窗。锤、镫骨之间为砧骨。
目录
基本信息
- 中文名;听小骨
- 外文名;ear ossicles;ear-bone;otosteon
- 中耳三块;锤骨、砧骨、镫骨
- 排列方式;锤骨相连砧骨,砧骨相连镫骨
- 功能;相互震动,复制声源,刺激内耳
- 回馈机制;调整三个听小骨间的相对位置
听小骨骨化过程
在妊娠16周,胎儿的槌骨和砧骨几乎达到了成人大小,此时槌骨和砧骨也开始骨化,直到出生时骨化尚未完成。
为了解出生后听骨的骨化过程,选取32具足月出生,年龄1天~9岁的婴儿及儿童颞骨进行研究。将颞骨用10%福尔马林固定,5%三氯乙酸或10%依地酸脱钙,酒精脱水,火棉胶包埋,于水平面作厚20mm的连续切片,每10张切片取1张HE染色,光镜下观察。
为评价听骨的骨化情况,检查每具颞骨的槌骨头和砧骨体有无骨髓间隙,并选择3张骨髓间隙范围最大的切片图像输入电脑,通过图像数字化处理计算平均每张切片骨髓间隙的面积占槌骨头和砧骨体面积的百分比。
结果显示,新生儿槌骨及砧骨均有较大骨髓间隙,4个月龄婴儿的骨髓面积少于新生儿,4岁儿童的听骨内未见到骨髓,只有血管系统,骨髓间隙的面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到25个月龄时槌骨和砧骨内的骨髓完全消失,而且槌骨的骨髓比砧骨消失的早一些。在新生儿的耳囊中层也可观察到骨髓,耳囊周围的骨髓随年龄增长逐渐被血管系统所取代,到15个月龄时则已消失。
以上结果表明,在中耳发育过程中,听骨的骨化于胎儿期及出生后均在进行,人类听骨出生后的骨化过程是在25个月龄完成的,听骨的骨化远迟于耳囊的骨化,这种时间差别可能是由于二者的起源不同所致。
听小骨先天性畸形
1、先天性镜骨底固定:一例女性足月新生儿右耳的橙骨底与周围骨质固定甚牢,不能动摇。橙骨底的边缘和环状韧带均未能看清。橙骨底附近未见血管增生。用刀尖沿橙骨底周围分离,并将橙骨压向前庭,前庭窗周围的骨质破裂,一部分骨质连于橙骨底前缘,不能分开。
2、环状橙骨与镜骨底分离:一例男性足月无脑儿左耳的错骨为环形,较一般橙骨为小。橙骨头、颈及脚发育良好,橙骨肌键抵止于橙骨颈。前、后脚的墓部由呈弧形的骨质相连接。环状橙骨不与镜骨底相连。仔细检查橙骨底的鼓室面,未见镬骨脚附着的痕迹。镜骨底边缘及环状韧带均可见。
3、小柱状镜骨(eolumel lastapes):一例男性新生儿左耳及一例女性新生儿右耳的橙骨均没有闭孔,橙骨呈一扁柱状,又称单脚橙骨(mono Podalsta Pse)。橙骨头、颐及镜骨肌发育正常。此二橙骨全长分别为2.2mm和3.3mm,二橙骨底的纵径与横径分别为2.4×1.3mm和2.2×2.2mm。
4、三骨间借类骨组织连结:一例女性足月新生儿的右耳,橙骨头和前、后脚由一团多突起的软组织包裹,并与砧骨长脚和锤骨柄相连结。此种组织质地较韧,经切片,HE染色,显微镜检查为类骨组织,血管十分丰富。类骨组织表面为胶原纤维层。
听小骨的动脉供应
锤骨和砧骨的动脉主要来自鼓室前动脉:它起自领内动脉,经岩鼓裂或其附近进人鼓室。分为锤骨动脉、砧骨动脉、鼓索支、上支和后支,分布于锤骨、砧骨、鼓索和鼓室上隐窝的顶及外侧壁。砧骨动脉与锤骨动脉出自一干,发自鼓室前动脉的有34例(85%),二者分别发自鼓室前动脉、领内动脉或脑膜中动脉的共6例。Nager和Nager称锤骨动脉与砧骨动脉的共千为听小骨动脉(ossi eularartery)。Nabeya称之为砧锤营养动脉(arteriain cudomall dnuitrca)。
锤骨动脉在锤骨颈进人骨内,砧骨动脉在砧骨长脚基部进入骨内,镜骨在发生过程中,其闭孔面的骨质被吸收,原始骨髓腔开放,骨质很薄。镜骨没有滋养动脉,其血液主要由粘膜动脉供应。
镜骨的动脉较多,按其来源,可分为两处:一是发自鼓室呷血管丛,一是发自面神经管。分布到砧橙关节的动脉有橙骨肌键动脉、橙骨头动脉、橙骨前、后脚动脉。在这些动脉中、以橙骨肌健动脉最、一般为两支。上述动脉在橙骨颈附近有吻合,进而分布于砧镜关节囊周围,并向上分布于砧骨长脚的下部。砧骨长脚的血液供应为砧骨动脉和鼓室后动脉的砧骨支。砧骨长脚表面的粘膜动脉向下到达砧骨长脚下部时已很细小。所以,砧镜关节及砧骨长脚下部的血液供应,以来自橙骨的动脉为主,镜骨的动脉中以镜骨肌脆动脉为最粗。我们观察的结果主张镜骨切除时,应保留镜骨肌胞,以防砧骨下端缺血坏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