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瑪悧
吳瑪悧1957年生於台灣台北市。目前居住於台灣的台北和高雄,並在兩地創作。 2015年吳瑪俐獲國家文藝獎美術類 成首位女性得主。 從德國杜塞道夫國立藝術學院畢業後,吳瑪悧在1985年回到台灣、投入全新環境,也讓她重新思考藝術家在社會中的角色。吳瑪悧對與社會有關的作品產生興趣,開始製作關於重新詮釋歷史的裝置和物件。自2000年始,她開始策畫社群藝術計劃,例如與婦運團體台北市婦女新知協會玩布工作坊合作,在2000-2004年進行〈從你的皮膚甦醒〉計劃,以翻轉傳統女紅的概念,透過布與織縫來探討女性的生命歷程。[1]
吳瑪悧 | |
---|---|
策展人、著名藝術家吳瑪悧。(劉力田攝) | |
出生 |
台北市 | 1957年6月14日
国籍 | 中華民國 |
别名 | Wu Mali |
教育程度 |
1979年 淡江大學德文系畢 1985年 德國杜塞道夫國立藝術學院雕塑系大師生畢 |
职业 | 策展人、著名藝術家 |
目录
生平
吳瑪俐童年時,為貼補任公職的父親不足以應付繁浩食指的微薄薪水,家裡開過糖果店、書店等。從小幫看店,養成她喜歡閱讀的習慣,同時迷上了舞台表演。因為對戲劇的嚮往,就讀淡江時,即申請到維也納大學念戲劇,後轉雕塑系。但學院傳統的教學方式及維也納保守的藝術氛圍,讓她難以適應,又轉到德國杜賽道夫藝術學院。在自由的學習環境中,吳瑪俐摸索出藝術創作之路。留德期間,翻譯康丁斯基、波依斯等傳記。
一九八二年起開始以紙作為雕塑材質。從紙的撕、扯、揉、磨、摺等方式,有創意的探討材料之關連。藉由紙之高度可塑性及撕扯搓揉過後的波紋所產生的繪畫性及詩意,追求純視覺性的美感。 而後,以印刷過的紙,尤其是報紙取代。藝術創作從形式主義轉向社會、政治、批判。撕文字紙,觸及書寫、文本等問題; 而撕報紙,解構新聞,使之無法辨識,是拆解文字的控制,也影射著媒體暴力。
一九八八年的五二○事件,吳瑪俐體會到個人永遠和整個社會連在一起,因此採取以藝術作為參與社會與政治生態的發言方式,如從一九八九年新北投車站五二○展、"黑暗迷宮-亞"、一九九一年"愛到最高點"、一九九二年"發發車"等
一九九五年以"咬文絞字"入選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展出。她將影響世界著名經典如聖經、資本論…等放入碎紙機,藉著碎紙機一視同仁的絞碎各類經典之形式,反思的是名相的空、語言、思想文化的被解構。透明壓克力盒裝著碎紙,外貼標示書名的金色貼紙為"具有永恆價值的藝術品"則是自我嘲諷、顛覆對於知識之追求崇拜之迷思,雖又回到絞碎文字紙張之材質,但迥異於早期外有美感追求,它已是內心深層之檢視。
一九九五年"小甜心"系列,則源自對"檔案室"的興趣。她收集了許多不同時代、不管其歷史評價的名人的童年照片,當這許多名人以天真可愛的模樣並列時,竟是如此的無歷史和非歷史。而不管好玩、訝異的情緒,注視著稚嫩的臉孔時,就如她說:在生命中,我們總是努力地想再回到那純真的狀態。當身處於現實、回憶交錯的迷陣時,讓人體悟人性珍貴的共通點。[2]
而在2006年的「人在江湖--淡水河溯河行動」,她與幾所社區大學合作,溯行台北周遭的四條河流,讓人面對環境的真實處境。吳瑪悧最近的計劃是2005-2007年在嘉義縣所策劃的「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在縣政府協助之下,她邀請超過30位藝術家居住在20個村子裡,透過藝術來建立學習社群。這個計劃對於官方的文化政策以及社區營造工作產生重大的啟發,也進一步促使非政府組織舉辦相關的研討會和對話,希望透過藝術帶來社會的改變。[3]
藝術走入生活
獲國家文藝獎,吳瑪俐接獲得獎通知時,人正帶著學生在高雄旗津考察,構思最新「舌尖上的旗津」藝術創作計畫,思考如何透過藝術的方式,讓這個高雄的發源地再度活絡起來。
這也是近10年來,吳瑪悧1980年代開始從事個人創作之後,逐漸轉向關懷性的社會介入、社區聯結與群眾在地意識的啟蒙等跨領域的探討。
吳瑪悧2005年起陸續推動「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人在江湖:淡水河溯河行動」、「年還我河山:基隆河上基隆河下」、「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等計畫,與藝術家深入社區與民眾互動,建立藝術走入生活、社會底層及歷史現場的模式,擴大藝術創作的視野及文化包容力。[4]
個展
- 1985年 時間空間 台北神羽畫廊
- 1986年 遊戲還沒有結束 台北春之畫廊書坊
- 1987年 消失點 台北嘉仁畫室
- 1988年 弔詭的數目 台北和平東路工作室
- 1991年 花邊新聞 台中當代畫廊
- 1992年 鷹式美學 台中當代畫廊
- 1993年 當小發財遇上超級瑪莉 台中黃河藝術中心
- 1993年 咬文絞字 台北伊通公園
- 1994年 偽裝 台北市立美術館
- 1995年 書寫 ,義大利杜林培沙諾畫廊
- 1996年 比美賓館 於台北進行的佔領北美館觀念行動
- 1998年 停車暫借問 台北華山藝文特區‧八德停車場
- 1998年 寶島物語 台北伊通公園
- 1999年 平地起風波 台北市立美術館
- 2000年 世紀小甜心 台北誠品藝文空間
- 2001年 告訴我,你的夢想是什麼 高雄市立美術館
- 2006年 人在江湖—淡水河溯河計劃 台北伊通公園
- 2006年 線索 英國BBC Radio Lancashire
- 2010年<樹梅坑溯溪行動>台北竹圍工作室
- 2011年<樹梅坑溪早餐會—一年計畫>新北市竹圍樹梅坑溪流域
- 2012年<人:詩意的居住[5]
得獎/獎助
- 1991 著作「巴魯巴-與小朋友談現代藝術」一書,獲中國時報選為年度最佳童書
- 1992 「巴魯巴-與小朋友談現代藝術」獲新聞局金鼎獎童書推薦獎
- 1993 台北縣美展縣政府獎
- 1994 美國傅爾布萊特學術交流基金會及文建基金獎助赴紐約短期研究
- 1995 威尼斯雙年展台灣藝術家代表之一
- 1996 Civitella Ranieri Foundation藝術村獎學金
- 1997 李仲生現代繪畫文教基金會推選,赴舊金山進行「中美交換藝術家交流活動」
- 1999 澳洲昆士蘭「亞太三年展」台灣代表藝術家之一,並於維多利亞省(Victoria)進行駐地藝術交流
- 1999美國匹茲堡床墊工廠(Mattress Factory)駐地創作展覽
- 2000 Kuona Trust、文建會獎助赴非洲肯亞從事國際藝術創作與交流
- 2002 德國Worpswede藝術村獎學金
- 2002 威尼斯OPEN 2002台灣代表藝術家
- 2016 國家文藝獎美術獎